博物馆秩序构建浅析
——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参观者策展展品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 116650)

18世纪,自然博物馆是人类摆脱蒙昧认知世界无可替代的平台。时至今日,国内仍有部分博物馆沿用着旧时的运行轨迹,在收藏、研究、展示及教育四个方面侧重点尚未向后转移,或许科技发展的加持可以在展品收藏及信息检索等过程中减少阻力,但重新审视就会发现:没有严谨的工作流程为根基,科技所能为展览提供的更多可能性也只是徒有其表。尽管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新的博物馆定义”的内容迟迟没有在分歧中给出确切答案,但从2019年会议上略显繁杂的文本草案中不难看出人类对于博物馆的需求以及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草案中提道:“博物馆是应对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批判性对话的民主化、包容性和多层次的空间。博物馆意识到并解决当前的冲突和挑战,为社会代为保管人工制品和标本、为子孙后代保护各种记忆、保障全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传承遗产。”今非昔比,博物馆已然化身为文化的掌门人,其目标也从大量搜罗展品逐渐转化为阐释超越展品本身的意义及故事,而自然类博物馆作为展示自然界的重要平台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凡此种种皆为今日之自然类博物馆的秩序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将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从现状分析、国内外对比及现存问题三个角度出发,解读自然类博物馆离观众视野渐行渐远的真正原因。

一、大连自然博物馆现状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礁石海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连自然博物馆馆内现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000余件。

笔者根据网络与实地调研得到的观众反馈总结出几点现存问题:一、博物馆参观者组成中亲子参观占很大比重,部分家长反应博物馆并不适合年纪较小的孩子参观,除循环播放的动画以及大体量的展品以外,小孩子感兴趣、能看懂的展厅相对较少,甚至有家长认为需要提前做功课在参观时给孩子讲解。二、博物馆展具及配套设施陈旧,部分展馆空气中充斥着难忍的味道,不文明游客的行为引起其他参观者的反感,有些展品已遭到破坏。三、大连自然博物馆在秩序构建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参观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其他自然类博物馆的观众表示本馆在艺术性与趣味性上仍有待提升,也有观众对此并无更高的期待。另外,展馆互动装置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沈才智、陈晓冬、盛利曾在《大连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多元化初探》中提道: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正如做一道美食,选取适量的作料,研究自己的特色菜系,只要能符合大众口味,就是一道真正的好菜!大连自然博物馆近年来所组织的活动以及参观者的构成中儿童及青少年占相当一部分比重,而文中所提“大众”并没有将目光聚焦于主要参观群体身上。这直接导致了博物馆部分展厅的秩序构建、灯光及文本的选择等方式上未能满足小朋友的期待。其互动的方式也仅限于可手动拉开放有展品的抽屉以及简易地翻阅可查看答案的墙上装置。海洋生物展厅中为营造沉浸式展览昏暗的光环境,或即便足够明亮却如冰冷教科书般的展品介绍,新奇的展品与干瘪枯燥的文本形成鲜明对比,导致观众的目光只能在文字上片刻停留,在笼统地了解了展品内容后随即移动步伐到下一个展品,循环往复的观展流程使观众身心俱疲,楼层愈高兴致愈低。大量研究已表明博物馆的参观者并不阅读展览中的文字说明,甚至更令人沮丧的是他们有时根本看不到文字说明。一边手握丰富的藏品,一边面对非专业参观者,如何理清策展思路,用展品本身讲好故事是大连自然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博物馆策展流程比对

部分国内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秩序构建效果参差不齐的背后是策展流程上的差距。下面笔者将对伦敦的六家博物馆——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杰弗瑞博物馆(Geffrye Museum)、伦敦运输博物馆(London’s Transport Museum)、格兰特博物馆(Grant Museum of Zoology)、布鲁内尔博物馆(The Brunnel Museum)、布罗姆利博物馆(Bromley Museum Service)与国内博物馆的策展流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导致差距背后的原因。伦敦六家博物馆策展流程如下:(1)发现。(2)创作。(3)实施1——寻找并组建创意团队,实施2——团队合作:撰写展览剧本(展本)。(4)换一种说法——展览文本处理。(5)评估。国内的策展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展览学术资料的搜集和梳理。(2)展览内容的策划设计。(3)展览及其展品展项的形式设计。

段晓明在2018年发表的文章中提道:中国博物馆原创展览数量剧增,内容也更加多元;研究人员向策展人转型,并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随后作者针对中西方博物馆的差异进行了反思,不可否认文中所提文物所有制、运营经费、社会对策展人的认可、策展人职位历史四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博物馆与西方博物馆的差距。但排除以上“外界原因”仍有许多需要我们自省的问题。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陈列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而观众的需求已然没有引起国内博物馆团队足够的重视,对比国内外策展流程即可发现:国外在项目启动之初便把目标观众放在影响决策的重要依据的位置。而国内博物馆团队在假想出目标观众后便急切地投入到策划以及实施中,观众的需求并不作为展开秩序构建的主要指引。其次,80年代以来,“学习与体验”逐渐取代了“权威与教化”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主流范式,并成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共识。“学习与体验”是以观众为主的主动汲取,“权威与教化”则是馆方研究所得的表达。笔者并非否定学术专家的科研能力,只是在秩序构建的思路上大可不必过分被“专家式”的思维所牵引。展览学术大纲应由学术专家来担纲,展览内容文本应由擅长博物馆展览文本策划的专家担当此责,展览形式设计应由展览形式设计师来承担,各个角色不能代替和错位。研究人员向策展人转型时极易将缜密的学术思维投入到秩序构建中,如此一来博物馆与非专业的参观者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远。博物馆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很难在治学严谨的秩序构建中得以体现,理性的学术思维应与感性的交流互动相融合,既留存专业知识,又引入新鲜形式,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展开秩序的构建。

三、问题浅析

判定一个博物馆的优劣有多种维度与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的评判往往比博物馆人的评判更来得货真价实。展示,是一适当利用媒介,传递知识且接收反馈的一套讯息传递机制,这不仅是单向的、诠释性的知识供给机制,更是双向的、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博物馆团队在与设计师合作时时刻牢记自己扮演着甲方的角色,却忽视了自己同时也作为观众的乙方存在。当自我定位出现严重缺失时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决策人、策展人、设计师习惯于主观臆测参观者的想法进而演绎自己心中的完美博物馆,实际上当他们紧密配合互通有无将博物馆的高度越推越高时观众也就被他们亲手推远了。

关于如何避免“自娱自乐”式的博物馆没有一个答案比纳入观众测评更准确了,不明确目标观众、不做调查去了解观众对展览主题的了解和兴趣,这样的展览只能吸引与策展人具有相同专业水平的观众层。社会各界学者对具体如何执行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声音此起彼伏,博物馆团队则选择集体失聪。儿童与中年人对动植物标本的关注点一样吗?不同学历的参观者来博物馆的目的相同吗?他们对展陈方式有不同的期待吗?诸多不同都被策展人忽视,于是无观众定位、无系统调研、导致的秩序构建无据可依的“三无”博物馆诞生了。观众测评这一环节在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屡次缺席,又如何奢望最后的呈现能够吸引观众?

当烦琐的策划流程终于结束,博物馆的接力棒传递到收官人员:设计师的手里时,局面往往陷入窘境。由于前期工作方式的不科学,设计师无法从策展人那里得到有关观众的任何信息,又由于设计师并非集各类藏品专业知识与设计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脚本中涉及展览内容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消化,博物馆展览筹建方在仅仅提供几页纸的展览大纲和少量展品和图片的情况下就让形成设计机构去做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双重困境下,设计师服务的群体从观众被迫变为甲方,最终呈现的结果也只能孤芳自赏。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正是博物馆团队对于观众的主观忽视,错误的工作方式层层叠加,恐怕再有经验的设计师也无力回天。策展人应给予设计师足够的尊重,引导各领域专家将接力转化为合作,共同将关注点转移到观众身上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如诗人奥登说的那样:不论好坏,人做的事情是不可以取消的;但他所创造的东西,却总是可以修改甚至摧毁。牵制我们前进的并不总是无处找寻的方法理论。果敢的自我否定,心怀执念的反复修改,同样是博物馆设计过程中需要贯穿始终的准则。时下,我国博物馆展览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吸引了海内外观众。展览不仅成为机构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征,也日渐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大载体。自然类博物馆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调整策展思路及流程,无论是博物馆内部各部门的协调还是为展览临时组建的团队都应共同将目光聚焦在观众身上,如此,藏品的分类、讲故事的方式、展厅的秩序构建便有据可依,创造出属于观众的展览亦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参观者策展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最美的蝌蚪
展品被盗了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新时代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
《策展哲学》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