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屏风图式中的隐喻性表达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韩熙载屏风图式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

屏风作为最古老的家具之一,凝聚了中华传统几千年的文化与内涵,更是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屏风作为一种在传统绘画中较为流行的绘画图式,常常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在画面里。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发挥分割画面功能的屏风;在《重屏会棋图》中出现的双重屏风;或是在《勘书图》中占据画面大部分的山水屏风。

艺术家们借由通过绘画作品中的某个图像或者人物来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屏风图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除了发挥再现性的功能之外,还通常凭借“画中画”形式来隐喻主体的生活理想,人格理想,审美理想等。表现在画面里,分为隐喻性表达时空的转换、隐喻性表达人物内心,隐喻性表达森严的等级制度。

时空转换:

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一直是艺术家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西方艺术家是借由透视这一手段来表现接近真实的空间感,中国古代艺术家,则是通过画面中的特殊图像来营造画面的空间。屏风图式在画面中经常充当分隔空间、延续时间的特殊作用。五代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图式在画面中就充当了分割空间、延续时间的作用。

画家从侧面描绘了五代时期统治阶级的奢淫生活,这幅作品以叙事性手卷的形式将画面分为了: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个部分。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幅长达三米多的长卷中,这五个场景是独立存在的,各个场景之间的联系与分割,时间的延续都是由屏风来表现的,同时屏风对称性构图的出现为画面增加了深度感。

第一部分琵琶奏乐:这一部分描绘的是宴会刚开始的时候,韩熙载与在场宾客一起聆听琵琶演奏的场景。画面重点描绘弹奏开始的这一瞬间,众人的动作与神态,有人侧身聆听,有人抱手垂立,却无一人有韩熙载脸上的忧思。

第二部分观舞:这一部分描绘的是在韩熙载的击鼓奏乐下,舞姬王屋山随着鼓点、拍板,宾客们鼓掌的节奏作“六幺舞”。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还有一位略显局促不安的和尚,目光仅观看击鼓的韩熙载而不在观看舞姬,他的神态与画面中其他正在欣赏舞姬的人的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宴间休息:这一部分描绘的是在乐舞结束之后,韩熙载进入内室边洗手边与侍女交谈的场景,画面的氛围十分的轻松。

第四部分清吹:这一部分描绘的是韩熙载在酒足饭饱之后,一改之前端严的形象,或许是因为天气炎热,袒露胸膛,双腿盘坐在椅子上,聆听箫笛合奏。

第五部分欢送宾客:这一部分描绘的是在宴会结束之后,韩熙载亲自送走各位宾客的场景,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画家以精湛的笔法将这一静态画面赋予了动态感。

屏风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反复出现,将画面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使得画面中的各个情节既相互隔断又相互联系。屏风在画面中共计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中是在第一段“琵琶演奏”的结尾处,利用这一山水画点缀装饰的屏风巧妙地将琵琶演奏与观舞这两个情节分隔开。

屏风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宴间休息”与“清吹”这两部分之间,与第一个屏风不同的是,它是以背面展示在画面中的,仅以两枚章印作为装饰。屏风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清吹”与“欢送宾客”这两部分之间,将画面情节分隔开,同时又通过屏风两边舞姬与宾客之间的交谈将两个情节连贯起来。

画中屏风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分割画面空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得画面分成了五个独立的场景,还巧妙地利用了视觉错像,让画面的空间感更加分明强烈。它既连接了两个紧密相连的情节“宴间休息”和“清吹”这两部分,又是两个情境的边缘分割线。屏风的两侧又分别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故事情节。在空间上使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巧妙地完成了画面的时空转换。

人物内心:

中国的传统绘画一直发挥着道德教化的功能,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记载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屏风最初也发挥着这项功能,后来随着山水画与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屏风的功能也就慢慢由教导转变为隐喻,隐喻画中屏风前的人,或屏风所有者所具备或理想状态下的高尚品格。

《重屏会棋图》是由五代画家周文矩所创作,是我们研究屏风图式时可参考的一幅典型的艺术作品。画面里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三位弟弟一起下棋的画面。因在作品中同时出现了人物屏风与山水屏风这两种当时普遍使用的屏风样式,故曰“重屏”。

在人物屏风中,画面右侧的文字是宋徽宗所提的白居易的《偶眠》诗句。周文矩借由白居易的诗来描绘画面中的场景,利用诗再现画,用《偶眠》来补充画面内容,让观者更为直观的去解读画面所传达的内容与意义。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睡,慵便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画面中一位男性慵懒地躺在床上,旁边正在服侍的是他的妻子和侍女们,这幅场景描绘的正是《偶眠》诗中的情景。在白居易看来,屏风没有必要一定是一些古贤圣事,他觉得现在这幅场景就很适用于作为屏风的图案。

在山水屏风中,此时的屏风描绘的是深远幽静的大好江山图景,这幅屏风的图式与人物屏风相呼应。

《重屏会棋图》通过画面中的“重屏”构图,隐喻地表达了双重主题:权力与隐逸。通过独特的构图方式与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大小安排,隐晦的表达出南唐李璟兄弟之间约定好的传位顺序。通过画面中的人物屏风和山水屏风,借由白居易的诗景和大好江山图景,隐喻出李璟的隐退之心。

王齐翰,与顾闳中、周文矩皆为五代南唐画家,同为南唐画院待诏,与他们两不同的是,王齐翰描绘的大多都是山水、隐居这类题材,在《宣和画谱》中描绘王齐翰“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在其仅存作品《堪书图》中,描绘了一位坐在堆满书、笔小桌后的文人,注意力不在关注于面前的书,而在于挑耳朵的场景,在画面中占中心位置的是占据画面大部分面积的山水屏风。屏风上描绘的是一幅细致的青绿山水,有自然山川、树木以及在屏风中占据中心位置的高山脚下的屋舍。屏风前的书案上放置了一些书籍、乐器等象征文人身份的物品。

屏风上的山水图式与文人此时的生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是文人勘书奏乐的“高雅”又略显束缚与枯燥的生活,二是文人心中所向往的隐居于山水的志向。二是向往着隐逸生活的志向。通过画面中的屏风,隐喻出画中之人所向往的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生活。

除了山水屏风之外,素屏也是文人所推崇喜爱的绘画图式。白居易在《三谣·素屏谣》中歌颂到“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他认为即便是在屏风上增加奇珍异宝、名人字画都不如一张素屏更能以表达心境。此后,文人画家,特别是宋代之后的文人画家,都一致认为在画面中表现任何带有山水、人物、诗句的屏风图式都难免庸俗,艺术主流上更加倾向于表达白居易诗句中的素屏。越来越多的素白屏风出现在当时的文人画中。

素屏的素指的是画面的空白,其是空泛又空灵的。正是因为画面的“空”,给观者留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去填补画面;正是因为画面的“无”,在观者与心境不同的情况下,又可以生出不同的“有”。

如元四家中以“繁”著称的王蒙,他的作品大多是表现隐居生活的山水画,在其作品《东山草堂图》中,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隐居生活,画面分为远、中、近三景,远景表现了分布的错落有致的高山石岩,近景细致表现了巨石松树,在画面中景部分,则是表现了坐落在山脚的几间草屋。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每间草屋都配置了一座素屏。在其另一幅作品《秋山草堂图》中表现的是山中秋天之景,近景房屋内正在读书的人物后也放置了一座大面积的素屏。

元代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蒙古人执政后,汉人的社会阶级低下。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冲击下,许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们纷纷由朝堂官场生活转变为隐居山水的隐逸生活。王蒙也是在这种情形下,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将自己的志向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间。表现在画面中,就是在其以“披麻皴”技法所表现的繁密山水中,频繁地出现素屏这一图式,借以素屏来表现隐居生活的朴素与自己内心的一尘不染。

在文徵明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素屏,与王蒙在无可奈何的社会环境下被迫隐居的心态不同,文徵明的大部分作品是在辞官之后所创作的,用“静”去淡雅的表现他心中的山水世界。如在《人日诗画图》《真赏斋图》中都绘以素屏。文徵明借画面中的素屏去表现内心中的静穆之境,以素白的屏风过滤掉尘世间所有的杂质。

森严的等级制度:

屏风在诞生之初,是仅供于皇帝使用的,放在帝王宝座的后面,称为“斧钺”,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史记中就曾记载到,“天子当屏而立,以凤皇羽饰之”。随着时代与技艺的不断发展,屏风才慢慢进入贵族乃至平民的生活中。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在许多绘画作品中,都借由屏风这一图式隐喻表达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明穆宗》像中,皇帝背后是绘有数条龙的巨型“山”字形屏风,它不仅是对于视觉经验的再现,在画面中还进一步凸显了皇帝的权力与尊贵。

在杜堇的《古玩图》中,充分表现了古代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男女等级制度。在画面中,借由海波纹的屏风衬托了屏风前面男子的身份,为主人和古玩者,他旁边是一位姿态谦卑的男子。与此屏风相对立的是画面右侧两位女子所使用的相对轻巧的屏风。借由屏风这一图式,隐喻出当时社会男女等级制度。

南宋画家马和之的《孝经图》中借由屏风这一图式更加隐喻出儒家礼教中的长幼尊卑的家庭等级制度。在这幅画面中,妻子和小妾站在画面的两侧,户主坐在画面正中心的位置,子女围绕在两边,仆人在一旁侍奉。人物的构图位置与大小比例已经交代了画面中家庭的等级观,又通过户主身后的屏风图式进一步凸显了其“家主”的地位。

封建社会中,人们向来看重等级制度。在绘画作品中,会更加注重画中人物的主次关系,画家们利用屏风这一图式,隐喻出画中人物不同的身份,隐晦的表达出阶级观念。

从不同时期画家的不同作品中出现的屏风图式并列分析,可以发现屏风图式在绘画作品中除了发挥再现性功能之外,更多的是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审美心理,等级制度等,同时还对画面的构图和空间处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韩熙载屏风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韩熙载和他的《夜宴图》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狂欢派对中的局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韩熙载夜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