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实用性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演唱者手势肢体

(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四川成都 610000)

一、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

1.声乐演唱

声乐演唱是以声音为主,表演为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集脑力,体力,创造力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讲究审美原则。顾名思义声乐演唱包含“演”和“唱”,当两者完美结合才能给观众达到很好的视听效果。相同一首作品,由不同人演唱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调整声音和肢体语言。声音技巧,音色,动作都是为作品服务。在歌剧《白毛女》这部作品中两个重要的角色:黄世仁与杨白劳,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从音色,音区,肢体动作,眼神都完全不同。

2.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面部,眼睛,颈部,手,肘,臂,身段,胯,脚等人体各部位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手势和一些简单的符号来交流协作,直到后来慢慢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才取代了这种交流形式。当我们小时候还不会说话时,通常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想法,所以它是除了语言以外人们最常用的沟通交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不用说话通过肢体语言就能清楚的表达意思:如打哈欠表示困倦、鼓掌表示加油赞赏、微笑表示心情舒畅、皱眉头表示沮丧或不满意。一些细微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表达不同的人物情绪和心理。

3.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

声乐演唱是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包含了唱还包含了演。好的歌唱演员不仅应具备好的嗓音条件、成熟的歌唱技巧、还需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在声乐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语言又有所不同,舞台上的肢体语言是通过加工美化提炼的,在声乐演唱中肢体语言既要遵循生活的一般规律,又要服从艺术的审美需求。肢体语言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要做到恰到好处,适当合理的运用肢体语言会给演唱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演唱中的肢体语言主要通过: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

(1)手势

在声乐演唱中手势的运用应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而定。在演唱中主要有“打开”“合拢” “定”“错开”等几种手上动作。手势作为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最直观的反映歌曲内容和思想。当所表现的内容为柔美时,手势应轻盈温柔。当所表现的内容是大气磅礴,手势就应坚定有力。手势的运用要协调自然,和节奏相吻合。

(2)面部表情

在演唱过程中歌唱演员的面部表情第一时间的反应了作品的情绪。《故乡是北京》肯定不能愁眉苦脸的演唱。《松花江上》则不能用轻松、活泼、喜上眉梢的表情。而在面部表情中眼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戏曲表演中也常提出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的说法。在舞台表演中眼睛要有神,随音乐内容有坚定的,有温柔的,有喜悦的,有愤怒的,有悲伤的等等。

二、肢体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实用性

1.音乐风格的表现

一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词曲作者已经把歌曲的风格大致确定了。表演者根据风格来调整声音和动作。特别在民族声乐中,歌曲的风格性都非常的强,由于文化,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有豪迈的,有婉转悠扬的,有热情奔放的,也有小家碧玉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能更好地展示歌曲的风格。

2.人物形象的塑造

肢体语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要体现在歌剧作品中。歌剧里面的人物形象主要从几个特征入手:年龄特征、性格特征、身份特征。歌剧演唱中,年龄的差异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青年人拥有矫健的身躯、昂首阔步,眼神明亮有神、充满活力;老年人则行动缓慢,身子稍微往前弯曲,目光深沉沧桑。性格的不同,在演唱中所运用的肢体语言也有所不同。沉稳的性格动作相对缓慢,活泼开朗则动作明快。在刻画不同身份的人,肢体语言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军人英姿飒爽、挺拔有力,文人淡雅脱俗、动作优雅大方;工人则粗犷豪放。肢体语言作为声音的补充,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花腔女高音歌曲《木偶之歌》就是声音与肢体完美结合的一部作品,如果只有声音没有肢体完全不能把这个作品很好的演绎。当歌唱者进入木偶人状态时,面部表情呆板,手臂随着节奏僵硬摆动,腰部也是机械式的转动,当木偶的发条完全松掉时,音域从高至低,声音从圆润拉紧的状态变成无力,肢体也从僵硬直立随着旋律的下行而逐渐松散弯腰。木偶从上发条前后歌唱者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变化,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精髓。

3.帮助更好地发声

在声乐演唱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能刻画人物形象,丰富视听感受,还能更好地发挥演唱技巧。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从生理的角度:肢体语言中的面部的运用不单纯是为了好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抬笑肌”,当其他状态保持一致时,抬笑肌和不抬笑肌的声音是有明显的差异。当我们唱到高音时,手臂一般都会打开,手臂的打开使胸腔也舒展开来,同时双脚扎稳,气息就在腰腹部保持住了。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以打哈欠的方式找到放下喉头的感觉。从心理的角度:肢体语言有助于缓解演唱者的紧张情绪,特别是初学者,刚上舞台都会很紧张,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提前根据歌曲内容设计好动作,就会使表演者更加从容自信。

三、声乐演唱中肢体语言的训练与能力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是视听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好的歌唱演员不仅有精湛的歌唱技巧,还需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台风”。拥有好的台风既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也能更好地展示歌曲意境。如何训练演唱中的肢体语言也是我们除了学习歌唱技巧的以外的重要环节。

1.舞台基本功要素

声乐表演中,歌唱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舞台形象气质、优雅合理的肢体语言。在各大艺术院校中,形体课也是声乐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上除了训练站姿、动作的协调性、韵律感,还要注重眼神的交流、面部表情的运用和手势的合理安排。初学者在演唱时,动作通常会提前设计,但往往会忽略掉进出场和前奏的设计。演员走上舞台时应面带微笑、精神饱满、步伐坚定有力、从容自信。当站定后就示意伴奏,当前奏一响起,歌唱演员应马上进入状态,随着歌曲的内容或看向远方,或与观众眼神交流。当前奏开始之后,演唱者应眼神聚光看向远方,手可在适当的时候随着眼睛的方向单手往外抬起,脚步也可以随着旋律往前走几步,仿佛前面有一片桃花令人向往。在演唱过程中应随情景适当地添加动作。当演唱完毕时观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称赞,演唱者应礼貌地向观众鞠躬表示感谢。此时动作要缓慢沉稳,切记太快。然后离场。

2.分析理解作品

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做到神情兼备、声入人心,就必须做到对歌曲歌词有深入的了解。在声乐演唱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有一定的模式可追寻,但并非一成不变,都是根据歌曲的内容结构进行设计安排。肢体语言与歌曲内容能很好地结合必须从歌词、旋律、节奏等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了解作品属于轻松活泼型还是大气磅礴型、是地方民歌还是艺术歌曲、是悲伤的还是愉悦的。歌曲什么地方添加肢体动作、添加什么肢体动作,才能更好地将作品表现完整,都是要经过精心设计安排。所以肢体语言的转变就应随情绪,歌词的变化细化到每一句中。

如歌剧木兰诗篇里的选段《我的爱与你相伴终生》,整首歌曲深情婉转。众所周知花木兰是巾帼英雄,但这个唱段主要展现了她作为女性柔美的一面。人物形象既有豪爽大胆的一面,又有细腻羞涩的另一面。所以在肢体语言的表现上需根据歌词旋律的变化来进行设计:第一句“阿哥哥,我的好哥哥”可以身体稍稍前驱,眼睛有所期盼的望向前方;“我爱这绿叶花海,我爱这流水匆匆”这一句双手往下随节奏往外送,眼神随手的方向望出去;“我爱这草原清风扑面来”右手放一侧,左手轻轻放于左脸旁。这三句旋律不同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能更形象的塑造角色,从而挖掘出音乐中所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应根据音乐内容来设计,它作为声音的补充,只有演唱者完全的理解,熟悉作品,才能融入作品中,一招一式才更自然。当声音和表演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音乐内容。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一位演唱者都是从第一次登上舞台到后面的若干次,相信每一个初次登上舞台的表演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紧张。有些演唱者表现出心跳加速、有些四肢颤抖、有些气息上浮、有些声音颤抖,能否克服紧张情绪直接影响到演唱水平。

克服紧张情绪的关键在于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当演唱者不断地通过舞台表演积累经验,其驾驭舞台的能力将会从量变到质变。除此之外,演唱者要克服演出时的紧张情绪,也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自己对作品有充分的认知之后,自信心就有了;有了自信心后舞台上就会游刃有余,就能够正常的发挥表演水平。投入到歌曲意境中,也是消除紧张情绪的一大重要要素,当表演者内心世界已经从本我变成演唱的角色时,情绪就会跟着歌曲的情绪而起伏,紧张状态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声乐演唱者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需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扎实的唱功、充足的理论和不断的演出实践经验。这几点缺一不可,只有内在丰富了,才能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

四、结语

我们祖先的原始乐舞就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也是以“唱、念、做、打”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从古至今,肢体语言在音乐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审美日益提高,视听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神形兼备的表演形式才能更好地直击心扉,使舞台表现力更加完美。

猜你喜欢
演唱者手势肢体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挑战!神秘手势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胜利的手势
面试六禁忌
认手势说数字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