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堕落·救赎
——论青春片的美学形态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春片物语励志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自2011年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7580万人民币票房创下中国台湾电影在中国内地票房的新纪录始,青春片作为一种特定电影类型开始备受内地关注。但处于消费社会语境下,大量国产青春片体现出的在精神诉求上的不足及类型处理上的混乱,迫使我们关注起对青春片美学形态的研究。放眼国际,美国与日本青春片经过长期探索,现已形成较多样的创作模式与影像风格,为我国青春片创作提供了可取经验。而有关青春片形态的研究,学界鲜有专门提及,仅有一篇《略论青春电影的三种状态》,作者认为青春片可大致分为“展现浪漫”的影片、“展现毁灭”的影片及其他难于归类的样态。故本文选择在此基础上,以美、日青春片为例,通过梳理美、日青春片的发展历程及风格流变,重新概括出青春片的发展规律及其典型形态,进而为我国青春片创作提供一定启示。

一、美日青春片的诞生与发展

(一)美国青春片纵览

一般认为,美国青春片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野性骑手》等影片问世,一批朋克头、身着夹克衫,热衷摩托骑行的青年登上电影银幕,以其代表的青年反叛文化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码。1955年上映的影片《无因的反抗》正式将青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问题纳入好莱坞的美学表达。战后新好莱坞电影崭露头角,《逍遥骑士》以荒诞的美学风格和存在主义式思考被誉为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1967年另一部轰动影坛的作品《毕业生》也常被视为新好莱坞和美国青春片的代表作。80年代消费主义盛行,以轻松活泼的喜剧风格为基调的《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是当时较流行的青春片形态。而90年代兴起的“青春启示电影”如《篮球日记》《天生杀人狂》则以对边缘群体的写实记录,为青春片注入新的审美内核。90年代中后期“校园青春片”异军突起,《一吻定江山》便以1170万美元的票房登上亚军宝座,另一部《美国派》则因其戏谑的手法和对青少年性心理的大胆描绘,也常被归类于“好莱坞俗片”。21世纪美国青春片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方面校园歌舞片如《劲歌飞扬》《舞出我人生》《歌舞青春》开始被批量生产,以满足青少年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独立电影如2003年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作品《大象》也广泛受到关注,除此之外,《怦然心动》《壁花少年》《朱诺》等影片同样收获了不错口碑。

(二)日本青春片纵览

“青春”作为一种题材元素出现在传统日本影片中由来已久,但直到1950年代中后期“太阳族电影”横空出世,才使青春经验作为一种特定审美对象在日本电影中出现。1956年,石原慎太郎的两部小说《太阳的季节》《疯狂的果实》接连被改编成电影,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社会关注。60年代反安保斗争与学生运动兴起,以大岛渚为首的一批年轻导演掀起了日本“新浪潮”运动,《青春残酷物语》是其中较著名的代表作,此后“残酷青春”便成为日本青春片的典型表述。70年代由青春偶像出演的“纯情片”开始流行,纯净唯美的影像风格为后期的“日式纯爱片”奠定了基调。19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但高度现代化也带了对人的异化,“青年成长期的性苦闷、社会为其成长出现的障碍、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成了这时期的主导倾向。”《转校生》《台风俱乐部》是当时日本青春片的典型代表。80年代末,以北野武、岩井俊二为代表的新锐导演开始快速发展,日本青春片进入高产期,既有活泼向上的励志片《击浪青春》《大相扑》,也有唯美哀婉的纯爱片《情书》《四月物语》、延续“残酷叙事”的《那年夏天,静静的海》和《孩子归来》。21世纪,纯爱电影再次井喷,从《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到《恋空》《天使之恋》,70年代的传统纯情片经由现代元素的加入摇身一变为独具魅力的“日式纯爱片”风靡世界。另外还有充斥着死亡与暴力元素的《大逃杀》,讲述励志故事的《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以及打破类型叙事的《听说桐岛要退部》《横道世之介》等。

二、青春片的三种美学形态

(一)青春童话:励志与狂欢

笔者用“青春童话”指代那些通过对青春经验的美化来满足观众对理想人生的投射的作品,这些影片通过戏剧化情节和时尚化外观,将青春生活展现为被舞会、篮球赛、生日派对及社团活动所包围的狂欢盛宴,并且通常围绕励志主题展开,遵循经典叙事模式为主角设定一个最高目标,如《歌舞青春》中的冬季音乐剧演出、《舞出我人生》中的舞蹈比赛,以及《击浪青春》《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中的划艇、花样游泳和乐队竞赛。在努力过程中主角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美国青春片善于利用反派角色为主角设置障碍,要求主角完成“战胜恶人”的任务,而日本青春片则更多聚焦于个人与集体的矛盾,要求主角在团队协作中及时调动集体积极性或战胜某种性格弱点。

尽管现代社会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青春片中的青少年形象普遍带有反传统特征,但在“青春童话”类影片中,“反叛”更多表现为对个性的张扬、对流行时尚的推崇,或是童真式的顽劣,它基本不涉及青春个体与成人秩序的本质冲突,而是着重叙述主角在挫折中认同主流价值,通过改变回归主流社会、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正是励志电影这种将人生命运寄托于个人奋斗的思想,使它基本回避了社会批判视角下的种种矛盾,从而完成了对现实的美化,也因其反映主流文化的需要而具备一定教化功能。很显然,美国励志青春片对于“梦想”的着力表述以及对那些富于个性和行动力的青年形象的构建,正符合了“美国梦”中“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在美国获得成功”的观念要求,而日本励志青春片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对集体合作精神的突出表现,则体现出国民对于某种“小确幸”的热爱与追求。

(二)残酷物语:堕落与毁灭

尽管“残酷物语”式青春片往往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存在大众视野,但回顾青春片的历史,会发现它其实代表着青春片最早期的形态。从《无因的反叛》《太阳的季节》到《逍遥骑士》《青春残酷物语》,性、暴力与死亡成了动荡年代中青春成长“仪式性的生命过程”。在影片《无因的反叛》中迪恩以街头斗殴与悬崖赛车的方式耗费着青春身体过剩的能量,也发泄着他对家庭社会的不满与愤懑。“迪恩的角色暴露了美国梦的矛盾与残酷。要与二十世纪美国的家庭和公司组成的世界融为一体,就得被迫放弃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不直接地)作为一个社会和政治的生物,对于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的向往。”日本“太阳族电影”和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的青年人奢侈放荡、醉生梦死的状态与之类似,性与暴力是赤贫的青春身体所能为之做出的唯一抵抗。

“青春期成长是除地狱与天国之外的生命第三维度,是炼狱的受难和考验”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拍摄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便以一种诗性的镜头语言细致描绘了杀人者莲见与施虐者星野罪恶青春的另一面,一个被莉莉周的歌声所萦绕的纯净无瑕的精神世界。“以音乐及偶像来作为角色生活中不可缺的依恋体,是导演演述青春复杂映像的成功的借喻。”然而当这种虚假的“依恋体”逐个破灭,当莲见发现网络上的知心伙伴“青猫”却正是对自己极尽羞辱的同学星野,唯一的精神空间就此瓦解,令人窒息的绝望将少年推入犯罪的深渊。由此看出,“残酷物语”式青春片的创作者往往是站在文化批判的视角假借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来表达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隐忧。

(三)创伤—治愈书写:创痛与救赎

“创伤-治愈书写”作为一种介于“青春童话”与“残酷物语”之间的青春片形态,因其贴近生活原貌的描写与细腻的人文关怀常给人感动、温暖的观影体验。人们用“治愈系”来描述这类影片是不无道理的,但“治愈”的前提必是先有“创伤”,影片通过唤起观众的创伤体验来实现情感宣泄的效果,并在对过去的集体缅怀中促成他们与自我的和解。因此我们会看到,在这些影片中无论主角遇到何种遭遇,最终都会在自我疗愈中走向“救赎”“新生”的结局:《壁花少年》中查理接受了心理治疗,进入理想大学;《情书》中博子、藤井树完成了“哀悼的工作”,以释然的心境重新投入生活;《坏孩子的天空》中小马与信治尽管丢失了工作,但结尾仍留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我们的人生完蛋了吗?”,“笨蛋,才刚刚开始。”

正是这种既揭露创伤亦施以疗愈的特点使“创伤—治愈书写”与“残酷物语”鲜明的文化批判视角区别开来,尽管它们也揭露创伤、展示残酷,但并不对创伤背后的社会原因加以探讨和批判,在叙事上,“创伤”只作为“治愈”情节的必要铺垫存在,在主题上,影片将青春创痛归结于一种心理郁结,并将人生希望寄托于个人的心理自疗,或理想社会中的温情互助。“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治愈’是一种反暴力、反对抗的审美乌托邦,其实质是一种用低龄化来对抗现实、用孩童化来拒绝长大、用唯美主义来取消历史经纬的个体抚慰手段,缺少介入社会与批判现实的力量。”可以说,这类影片仍然是在对现实美化的同时完成了对社会矛盾的规避,因而也带上一定程度的“童话色彩”。

三、结语

在青春片的发展史上美国和日本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经过长期探索基本形成了“残酷物语”—“青春童话”—“创伤—治愈书写”这样一种发展脉络。通过对美日青春片中三种美学形态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青春童话”“残酷物语”、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创伤—治愈书写”,均以各自典型的叙事模式与美学风格吸引着不同受众,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青春童话”类影片以其时尚的外观与积极向上的风采吸引了大多数青少年观众,在赏心悦目的观影体验中满足着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残酷物语”类影片在赢得部分青少年共鸣的同时,也以其文化批判视角受到知识界关注;“创伤-治愈书写”则取两者所长,疗愈心灵的同时亦不乏现实思考,以一种折中方式受到普罗大众喜爱。

注释:

①段运东.“离经”与“叛道”——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青春电影[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②埃·拉宾.好莱坞的青春片[J].赵无名,译.世界电影,1989(04).③王彬,颠倒的青春镜像——青春成长电影的文化主题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11(9).

④宋铮.《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角色内涵与镜语修辞[J].电影文学,2008(23).

⑤王文斌.青春摆渡与镜像疗法——当下中国“治愈系”影视剧的文化征候[J].《文艺研究》,2019(03).

猜你喜欢
青春片物语励志
冬日物语
名人励志奇葩说?
十号物语
萌虫物语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生活励志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紧紧抓住妈妈的手,方寸之间舞出励志童星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