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诗歌翻译技巧探析
——以《我学会了简单、明智地生活》为例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多义词叠词原诗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长期以来,有关翻译的主体、译者的特殊身份和作用等问题争论不休。文学作品的翻译广受欢迎,而其中诗歌翻译难度颇大,在文学翻译中存有大量留白。本文以汪剑钊的译本《我学会了简单、明智地生活》为例,篇幅所限,无法对原诗和译作进行逐字逐句剖析,仅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选取部分主要特点对此诗译本进行探析。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于原作者的创作初衷和原作品的思想内容。但受民族文化、语言习惯、词汇句法、修辞构造不同等因素制约,译者往往并不能完全把握原作者最初写作时的想法,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则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译者的主观臆想,这也正是不同翻译版本出现的直接原因。不同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译本大多都存在译者的个人主观因素。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词语的文化特性,赋予原作以新生的再创造,凸显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时,词汇的取舍、选择、组配,修辞手段的运用,及情感色彩的表达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二、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彰显

诗歌是文学体裁形式之一,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形象生动,联想丰富,情感强烈,集中精炼地表现生活,反映现实本质。诗歌的功能是作用于人的感觉,传递情感,启迪心灵。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多义性,词汇的多义和生动的形象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诗歌翻译具有文学翻译的一切难度,却又因其特有的高度凝练性和韵律性而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出更高要求”。译诗应当在内容与形式上再现原诗的思想和情感意境,让译文读者看到饱满的艺术形象。

诗歌《我学会了简单、明智地生活》收录于阿赫玛托娃1910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黄昏》的问世为诗人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同年阿赫玛托娃嫁给了疯狂追求她的古米廖夫,此诗创作于1912年,即阿赫玛托娃婚后第二年,丈夫古米廖夫移情别恋,婚内出轨,二人的婚姻走向下坡路,关系逐渐冷漠。阿赫玛托娃为了远离丈夫,逃避婚姻问题,只身前往巴黎,与一位穷困潦倒的画家发生了短暂的暧昧邂逅。诗人的自身经历和故事背景奠定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也为译者的主观理解和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方向。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而是从自然环境、周围景物等方面着手侧面表现出其隐含的情感变化,使译者在理解诗歌情感表达上获得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诗歌第二节来看:

Слагаю я весёлые стихи

О жизни тленной, тленной и прекрасной.

我编织了快乐的诗句,歌唱

易朽的生活,易朽而美丽的生活。

诗人采用两个意义截然相反的词“тленной”和“прекрасной”来修饰生活,虽然语义上互相矛盾,但这两个词结合到一起却产生了意外的和谐效果,对比的方式使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突出、强烈。同时“жизни тленной”(“易朽的生活”)又与“ весёлые стихи”(“快乐的诗句”)形成了反面对比,主人公在短暂易朽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热情,过得安闲舒适。矛盾的写法体现出了诗人对万事万物易朽易逝,却美好珍贵的感慨。译者将“тленной”,“прекрасной”两个词分别译为“易朽的”,“美丽的”,贴合了诗人对所描绘的生活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将原诗的意义与神韵完整、客观地传达给译诗读者的目的。

三、诗歌翻译技巧简析

(一)词义引申

“语词基本意义的引申,喻指新的事物、事件、概念都有其内在的语义联系,有其深层的语义理据。”许多俄语词汇往往具有延伸扩展的派生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或不应按字面意义进行翻译的词或词组,有些词汇的组配关系或修辞手法在汉语中会显得文理不通。为了避免逻辑关系混乱,准确地传递原文词语的信息,翻译时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原意,可以选择适当的汉语词汇搭配,更改表达方式,把原文词语的引申意义合理地翻译出来,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诗歌第一节为例:

И долго перед вечером бродить,

Чтоб утомить ненужную тревогу.

在黄昏之前长时间地漫步,

为的是消解无谓的焦虑。

“утомить”一词意为“使疲劳,使厌倦”,与名词“тревога”(“忧虑,焦虑”)搭配在一起直译成汉语并不通顺,不能将该词组译为“使焦虑疲劳或厌倦”,这不符合汉语的逻辑关系和用法。所以应当结合上下文语境,女主人公在黄昏时悠闲地漫步,仰望天空,向上帝祈祷,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整体描绘的画面节奏缓慢,给人一种渴望放下烦恼,解脱自我的感觉。译者根据主人公的心境,将“утомить тревогу”这一词组变通转义为“消解焦虑”,准确地表达出了诗句的原意内涵,更为读者接受。

(二)多义词的运用

1.在俄汉语词汇中存在有大量的多义词,多义词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同一语境中每个多义词只能有一个义项,否则就会产生歧义。因此,在翻译多义词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异语境中上下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根据语境表示确定的概念,选择具体的义项。以诗歌第三节为例:

Я возвращаюсь. Лижет мне ладонь

Пушистый кот, мурлыкает умильней,

我回到家。毛茸茸的公猫

舔我的手掌,更谄媚地喵喵叫,

“умильный”是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令人喜爱的,温柔的”意思,也有“谄媚的,阿谀的”之义。就这一诗句而言,两种意指都有可能。然而从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此段诗节描写的是公猫主动讨好女主人的画面,“谄媚”二字更能传达出其中韵味,这里在义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2.每个多义词都具有多个不同的义项,有些多义词的义项组配关系是一致的,但有些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组配关系是不一致的,在翻译中要根据多义词的组配关系注意具体义项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以诗歌第四节为例:

Лишь изредка прорезывает тишь

Крик аиста, слетевшего на крышу.

只是偶尔会有鹳鸟飞上屋顶,

它的叫声打破了一片寂静。

“прорезывать”有多个义项,在诗句中“прорезывает тишь”的词组搭配意为“打破寂静”,这里译者增加了“一片”两个字,译为“打破了一片寂静”,既没有改变原意,又遵循了汉语的词组搭配习惯和逻辑关系,使译诗读起来更加优美流畅。“прорезывать”在与其他不同的名词搭配时的还有不同的意思,例如:

Молния прорезывает тучу.

一道闪电划破乌云。

(本句中прорезывать表示“<迅速>冲过,划过”)

(三)四字词组、叠词、象声词的运用

1.在翻译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语言形象,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启发和感受,可以充分运用汉语的四字词组、叠词、象声词等语言手段。四字词语具有言简意赅、语义丰富、表现力强的特点,以诗歌第二节为例:

Когда шуршат в овраге лопухи

И никнет гроздь рябины желто-красной,

当牛蒡草在峡谷中窸窣作响,

一串红黄的花楸果压低了树枝,

其中“шуршать”词义为“沙沙响”。译者结合语境将该词译为“窸窣作响”,是指发出零碎细小的声音,运用这一四字词语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微妙之处,达到了简洁生动、音美形美的效果。

2.叠词和象声词也是常见的两种修辞手段。恰当地运用叠词可以更细腻地表达出原文的词汇意义,体现语言的韵律美,使诗歌语言更加活泼,富有感染力。象声词是模仿自然界万事万物声响的词汇,适用范围广,在翻译中恰当地运用象声词能够更加绘声绘色地渲染环境气氛,取得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译诗第三节中同时运用了叠词“毛茸茸(пушистый)”和象声词“喵喵叫(мурлыкает)”,其中译者选取了пушистый词汇本义,而мурлыкать一词是“<猫等>低声打呼噜,哼哼”的意思,译者将该词译为“喵喵叫”符合汉语中众所周知的猫的叫声,使公猫的形象活灵活现在读者眼前,引起原诗读者与译诗读者相似的心理联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翻译的重点是要把原诗作为一个艺术整体,用艺术的力量感染读者,创造与之相应的美学价值。译者在主体性发挥的基础上把握住了原诗的主题,用词简洁质朴,韵律严谨和谐,通过运用四字词组、叠词、象声词、词汇多义性等手段,充分传达出原诗的情感色彩,在意境与格调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享受。

猜你喜欢
多义词叠词原诗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妙用叠词我来说
多义词
峨眉山月歌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改诗为文三步走
探究多义词和同别音异义词的区别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