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创新分析*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字创作时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意识的教育新形态。在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之下,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大计。在新媒体时代,要创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为国家培养优质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

一、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1.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与科技性兼容

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多门学科,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了解前沿科技发展,熟练掌握各项媒体和传输技能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工作时,要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将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统筹进行调整,让科技和艺术能够协同作用于学生。

2.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通过数学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快速、便捷传播出去,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如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从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来看,它更加具有交互性,直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加强了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联系。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媒体,数字媒体艺术聚焦的范围更广,它从各个方面关注了艺术创作,较为全面地从不同的领域诠释了艺术的美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价值。此外,受众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受众之间以讨论沟通的形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加强了整体层面的互动沟通,让人们爱上艺术世界,在艺术中领略美,创造美,形成对艺术追求的内驱力。

3.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以传统艺术设计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数学技术融入了艺术之中,形成了新的艺术教育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多学科融合的性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动画制作等技能,还要学会沟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的作品将视觉、听觉、意境等合为一体,是一种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第一,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进行创新是挖掘和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的根本要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涉及内容广,包含多个专业的知识。传统的媒体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逐渐成形,并有实力雄厚的十字队伍,整个专业的教学机制也较为完善,可以说,在教学生数字媒体教学是不成问题的。但就人才培养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还存一定落后性。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门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它将传统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崇仁融合。要创新数字媒体艺术,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上,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如与团队良好协作、主动创新等。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学科发展来看,要把培养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最新的理念,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第二,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进行教育创新体现了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性。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离不开计算机教学的辅助,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现代艺术媒体的发展需要。此外,艺术设计的过程较为烦琐,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即使教师悉心教学也难以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前景来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有很大地用武之地。但由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时间不长,在国内的研究较少,而对国外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厚,使得学科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大多数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知识的,但教学中若不能利用好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启发不足,则不能培养具有艺术鉴赏和解析能力的学生,学生也无法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知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更多的在艺术层面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审美和想象力等能力,这违背了数字媒体艺术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书本更多侧重激发学生的视觉功能,如果学生只能借助教材,则在知识的掌握上会顾此失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延伸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手、眼、脑共用,而不是被书本知识所束缚,要提高他们的立体化思维,不断创新创作理念,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学媒体艺术教育创新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借助网络可以迅速获得艺术作品,更新艺术观念,并且自行创作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创作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新媒体时代改变了艺术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是从对某一个画种或者艺术风格的模拟、复印等开始的,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传统手法上开始使用电话绘画、数字照相以及摄影等新兴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势必要求高校在艺术教育培养中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1.让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活起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当教师成为“活水”,学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因此,教师要不但总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和现实接轨,掌握前沿的知识动向,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传播知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方面,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素养。信息化技术将人们带入了读图时代甚至是影像时代。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活动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朝前发展,不能禁锢在陈旧的知识体系之中。教师要设计与时代相符合的项目,努力和国际接轨,不断追求进步。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纸质”信息,而进入了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时代,这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新型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平台、多方式呈现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创新的吸引力。其次,要做好授课空间的数字化转移。根据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教师可以把新媒体平台和创意设计结合在一起,在新媒体中植入需要自主设计的软件,形成虚拟的工作室,让学生在新媒体上进行在线创作,如制作电影动画等。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智能设备,快速进入到新媒体中,自主学习和管理创作工具,掌控学习进度,随时调取平台中的资源。教师的授课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和计算机室,而是进行了数字化的转移,这种转移集合了科技和团队协作,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应用,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也更容易让教师具有职业归属感,获得更高的工作热情。

2.创新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要达到理想的培养人才的目的,就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多重审美意识。在传统的审美形态上,数字媒体的审美有了新的变化,交互体现更加明显。受众通过欣赏艺术,能够就艺术作品对艺术和受众、创作者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交流,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对于创作者和受众来说,他们对艺术作品是否反映社会现实,是否体现批判和哲理更为关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习惯,更为注重审美体验,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空间,具有明显的多重特点。例如,审美的主体和客体来自各个领域,他们身份各不相同,能够从自身的经验和体会上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再创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首先学生的审美意识应当多元化,能够为创作提供灵感。其次,学生要能够将审美的意识转换为创作美德行动。学生学习数字媒体艺术,其最终是要制作“艺术作品”的,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转换能力。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可能在生活中被应用和推广。学生开始创作艺术作品前,就要有转换的意识,做到既不影响艺术创作的效果,又能应用创新思维对艺术进行整体创作。

3.创新课程集群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开放性的课程,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氛围中获益良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新课程集群方向。例如,教师通过“智慧教室”等新时代的平台,将云技术等新的手段应运于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线上讨论和思维激发,提高创新能力。建立“项目+竞赛”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和竞赛中融入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动画、影视和特效设计课程结构,不断革新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数字影视方向的课程时,可以整合电视摄影、影视赏析、编导基础等多门课程。在低年级课程中增设欣赏性的课程,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门人才的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创新,要从内而外,基于学习内部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层面的技术性改革来进行。要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主体和环节等进行创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能够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数字创作时代
《一墙之隔》创作谈
答数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