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杀菌剂对荆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2021-07-15 04:46孟振国王锦鹏李俊凯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咪鲜胺嘧菌荆州市

常 悦,朱 祥,孟振国,董 倩,王锦鹏,李俊凯,b

(长江大学,a.农学院;b.农药研究所,湖北 荆州 434025)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多种镰刀菌引起的气候型病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的多雨地区,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1,2]。该病害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受损,而且其感病子粒中赤霉菌菌株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会抑制种子发芽,有助于病害大流行,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后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更重要的是人畜食用后会产生腹泻、呕吐和肠胃病等中毒症状,危害人畜健康[3-5]。

小麦是荆州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冬小麦的面积大、产量较高。荆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气温较高、雨季时间长、雨量大、阴湿寡照,是赤霉病流行、重发区域[6,7]。近年来,由于当地种植户对该病认识不足,使用药量不合理,防治药剂单一,导致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不断上升,防效下降趋势明显。为了解和研究不同药剂和剂型对荆州市冬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选择了7种杀菌剂,测定其室内毒力,并开展田间施药试验,比较各处理药剂间的防效,以期筛选出适用于荆州市的抗性低和应用效果较好的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室内毒力测定所需菌株为小麦赤霉病菌,在荆州市当地小麦病株上采集、分离、纯化获得。

1.1.2 供试药剂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5%咪鲜胺水乳剂(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发事达南通化工有限公司)、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将各种供试药剂用适量丙酮溶解,用加入1‰吐温-80乳化剂的无菌水配成母液,按一定比例将其稀释成6个浓度梯度的药液。待灭菌锅温度降至恒温60℃时,每个浓度梯度取5 mL药液加入45 mL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摇匀后倒入3个直径为75 mm的培养皿中,以加入等量梯度丙酮的PDA培养皿为对照组。待其冷却后,用直径为5 mm的打孔器在活化后的小麦赤霉病菌菌落边缘取菌饼若干,迅速将菌饼以菌丝面向下接种到培养皿中央。封口并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先进行初试,浓度为50 mg/L,后进行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测定,每浓度均重复3次。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不同处理菌落生长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通过抑制率几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药剂毒力回归方程及其对病原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8]。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组菌落直径-5 mm)-(处理组菌落直径-5 mm)]/(对照组菌落直径-5mm)×100%

1.2.2 田间施药试验 田间试验于2019年4—6月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该地区历年均发生较为严重的小麦赤霉病。小麦品种为荆州市常用品种郑麦9023。试验区地势平坦,土壤属壤土,有机质含量在1.3%左右,肥力较好,pH为7.2~7.8,栽培条件均匀一致。试验包括8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32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地自北向南,长60.0 m,每厢宽2.5 m,每个小区面积为30 m2,形状为长方形(6 m×5 m),处理间设置75 cm保护行。

本试验严格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NY/T 1464.15—2007)执行,连续施药2次,第1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初期(2019年4月15日),第2次施药在初次施药后第7天(2019年4月22日)。使用MATABISUPPER GREEN 16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当天并未有降雨或者其他不良天气。试验期间不施用其他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只进行常规管理和基本的农事操作。

1.2.3 调查方法 在第2次施药后第10天调查各小区病级数,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利用DPS7.05软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对区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0穗,共500穗,以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百分比分级,记录每小区500穗的发病级数及各级病穗数。病情分级标准:0级,全穗无病;1级,枯穗面积1/4以下;3级,枯穗面积1/4~1/2;5级,枯穗面积1/2~3/4;7级,枯穗面积3/4以上。

病穗率=(发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穗数×7)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处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1)表明,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中浓度EC50均在2.000 mg/L以下,其中,咪鲜胺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28 mg/L,其次为戊唑醇、氰烯菌酯,EC50分别为0.144、0.427 mg/L,吡唑醚菌酯抑菌效果略低,EC50为1.554 mg/L。嘧菌酯、醚菌酯2种药剂的毒力较弱,试验初试浓度为50.000 mg/L,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均未达50%,故未测定其抑制中浓度。

表1 6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病原菌对药剂敏感程度的高低与毒力回归方程的斜率呈正比,即斜率越大其敏感性越高[9],由此可判断小麦赤霉病病菌对供试药剂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

2.2 田间防效

在第2次施药后第10天调查结果(表2)表明,供试7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病穗率分别为66.47%~88.60%、5.85%~20.55%,病情指数为1.62~4.77。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较说明病情发展受到明显的控制,都可用于荆州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在7个处理之间,25%咪鲜胺水乳剂防效最高,达88.60%,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其次是25%咪鲜胺乳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防效分别为83.53%、82.13%、80.92%和77.71%,其中,250 g/L嘧菌酯悬浮剂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EC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之间均无显著差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差,分别为72.64%和66.47%,且均显著低于其他5种药剂。

表2 喷施不同药剂对荆州市荆州区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测定了7种药剂及其原药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与室内毒力,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均有较好的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防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田间防效达88.60%,推荐田间使用。其次,25%咪鲜胺乳油、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建议轮换使用。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病原菌作用位点单一,容易产生抗药性,建议与其他作用位点不同的杀菌剂轮换、复配使用,以免病原菌过快产生抗药性[10]。室内毒力测定发现,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对菌丝生长均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而嘧菌酯与醚菌酯在室内生测条件下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不高。已有研究表明植物病原菌可以诱导旁路氧化途径来减小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抑制作用。旁路氧化酶(AOX)在旁路氧化作用中起到关键作用,能使病原菌呼吸链绕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作用位点进行电子传递[11,12]。在离体情况下,培养基平板上没有抑制病原菌旁路氧化酶的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菌丝生长抑制的活性有所降低,而植物体内存在的(类)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旁路氧化酶(AOX)的活性[13]。同时嘧菌酯和醚菌酯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延缓植株衰老,并且增加植物抗逆能力[14]。因此,嘧菌酯与醚菌酯在田间试验的效果要优于室内活性。

小麦赤霉病可防难治,应以预防发病为主,时间宜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一般在扬花盛期第一次用药,若当年气温较高,则应在齐穗期第一次用药[15]。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长期单一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性[16]。在生产中建议根据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嘧菌酯等药剂的防治特点,轮换、复配使用,更加安全、有效地防治病害,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

猜你喜欢
咪鲜胺嘧菌荆州市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捉迷藏比赛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嘧菌酯与稻瘟灵复配防治稻瘟病
250g/L嘧菌酯悬浮剂对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