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15 04:47库力曼然乌热阿孜拜海力且木斯依提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定居点生计牧民

库力曼然·乌热阿孜拜,海力且木·斯依提,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牧民一直生活在草原上,继承了祖先的习俗,培育草原文化,过着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帮扶实施了牧民定居工程。在内蒙古、新疆地区超过90%的牧民已定居[2],逐渐改变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了牧民的收入,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3]。定居牧民是保护环境、解决资源短缺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之一,转变生计方式也是定居牧民的重要部分[4]。2003年国家实施退牧还草生态保护试点[5];2011年在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引入草地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提出草原退化与恢复的保护措施,实行禁牧草原保护政策,草原开始进入恢复状态[6]。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为发展畜牧业和保护草地生态奠定基础,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7]。随着国家的建设投资,新疆也迎来了定居牧民的新时代[8]。定居牧民是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和提高生产力的现实任务,也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9]。在政府引导下大多数牧民安定下来,从根本上摆脱了游牧生活,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10]。与此同时,新疆提出了牧民脱贫致富政策、禁牧放牧政策、草畜平衡政策、转移发展政策,实施了退牧还草并且建立草原保护生态补贴和激励机制工程[11]。为了减轻草原生态环境的压力,恢复草原生态的承载能力,改变传统的游牧生活,指导牧民季节性放牧,解决定居牧民的生计问题,对实现牧民经济社会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2]。因此,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县为研究区域,从牧民的生计利益角度出发,将定居牧民的经济因素、生产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和文化因素更有效地相融合,对定居牧民确切得到实际利益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13]。并通过对定居牧民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挖掘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定居牧民生计中所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政府解决定居牧民生计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乌鲁木齐县位于天山北麓,地理坐标为86°37′56″~88°7′40″E,43°01′08″~44°06′11″N。乌鲁木齐县位于柴沃堡管理委员会住所东部,头屯河和昌吉市的西部,与达坂城区相邻,东南部克孜勒阿得尔到通盖和托克逊县衔接,南部在天山流域以东和静县毗邻,北与米东区相连。南北宽约120 km,东西长约106 km,其中草原总面积约3 214 km2。乌鲁木齐县是农牧业县,是乌鲁木齐市最主要的农牧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根据县畜牧局统计数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牲畜仅有142头(只),到2017年全县牲畜存栏313 845头(只)、牲畜出栏540 904头(只),畜牧业总产值7 772.6亿元。全县耕地面积1.73 hm2,可利用草地面积30.67 hm2。2019年该县辖6个乡镇(板房沟、水西沟、永丰、萨尔达坂、甘沟、托里)、36个行政村、12个社区和2个村,行政面积421 097.45 hm2。2018年全县总人口60 697人,居民总户数24 441户,牧民5 115户。目前,乌鲁木齐县的定居模式类型可以分为乡镇定居、县定居、村落定居及分散定居4种,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建了19个牧民定居点,定居4 978户牧民。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首先,查阅书籍、网络、期刊和年鉴等,获得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现状及生计状况,从自治区统计局、国土资源局、畜牧厅和其他部门获取有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定居牧民生计的资料,收集定居牧民政策和研究对象档案。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牧民定居点和牧民生计基本情况。再次,采用熵值法对每个影响因素下的指标进行赋权。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因素。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板房沟镇、水西沟镇、永丰镇、萨尔达板乡、托里乡和甘沟乡进行调查。调查区域主要分城镇式定居和集中式定居,并辅以其他定居模式。这些定居点主要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作为发展类型,基本上涵盖了新疆所有定居牧民的类型。本研究选取的定居点近年来重视牧民定居项目,带动了定居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了牧民的生计方式,进一步实现了牧民的转移就业。在牧民定居过程中,这些定居点也显示出城镇化的趋势。本研究调查对象是所有的定居牧民家庭,对每个定居点抽调牧民进行问卷访谈,获取牧民对定居生计转变的真实心理感受,从而确定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相关因素(经济、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强化涉及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生产生活的相关指标(草场质量、生产生活性资料、牲畜种类、生态退化与生态补偿等),形成正式问卷并发放29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89.66%,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87.93%。表1是样本数量及分布情况。

表1 样本数量及分布情况

2.3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2.3.1 指标选取 本研究按照全面性、层次性与科学性原则,根据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及调查结果,构建体现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围绕经济因素、生产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文化因素展开调查。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基本情况见表2,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及平均值分别见表3至表7。

表2 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基本情况

表3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经济因素及平均值

表7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文化因素及平均值

表4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生产因素及平均值

表5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社会因素及平均值

本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255个牧民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因变量的不同类型进行全面分析。在借鉴学者对牧民生计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域的相关数据,对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定居牧民生计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分别如表8至表12所示。

表6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生态因素及平均值

表8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经济因素赋值

表9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生产因素赋值

表12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文化因素赋值

表10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社会因素赋值

表11 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生态因素赋值

2.3.2 确定权重 在研究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时,采取熵值法对权重分配给相关指标,并且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式中,k=-1/lnn。

利用式(1)可得各指标的权重值,公式如下:

通过熵值法对权重赋值,计算定居牧民生计情况,结果显示生产因素权重最高,均值为1.568 92;其次是文化因素,权重均值为1.163 30;再次是社会因素,权重均值为1.081 17;经济因素权重均值为1.009 00。如果定居点有图书馆、广播站,牧民接受经济社会信息的能力也会提高,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牧民的生计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生态因素权重均值为0.887 44,在生态因素中拥有饲草料地面积权重较大。具体定居牧民生计评估结果见表13。

表13 定居牧民生计评估结果

3 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构建模型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因变量为牧民生计是否有变化(Y),自变量为影响牧民生计方式的各种因素。生计方式受到影响的概率设为P(Y=1),没有受到影响的概率设为P(Y=0)。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处理数据。模型如下:

也就是:

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仅保留显著的变量,结果如表14所示。

表14 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2 模型检验

模型拟合信息(表15)表明,似然比自由度为6,-2 Log Likelihood为220.709,差异性显著检验为0,卡方为25.954,说明模型整体显著性拟合良好。

表15 模型拟合信息

4 结果与分析

5个因素的结果中,生产因素权重为1.568 92,文化因素权重为1.163 30,经济因素权重为1.009 00,社会因素权重为1.081 17,生态因素权重为0.887 44。可以得出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处于良好的状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牧民对游牧生活的依赖越来越少,从事种植业、其他小型商业活动较多。从草原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草原退化越来越严重,但是在禁止放牧后大多数草原被围起来,退牧还草的执行情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实施时间不长,改善草原仍然还需要时间。根据模型结果,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主要因素可总结如下。

4.1 经济因素

1)家庭收入来源是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经济因素之一,系数为0.923,家庭收入来源与定居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牧民从事经商和务工的收入还不是很理想,政府必须增加对定居牧民点项目的投资,同时保证牧民的政策性收入,促进定居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定居牧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从而使牧民家庭的经济来源更多样化。

2)家庭纯收入系数为1.696,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的极显著水平,说明生活水平越好,定居牧民的纯收入越高。由于牧民自身缺乏专业技术,从而导致收入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当提供低息或无息创业贷款,鼓励牧民购买先进农机产品,提高生产率,进一步增加牧民的各种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3)家庭最大支出系数为1.405,家庭最大支出影响牧民的净收入和储蓄,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很难选择各种生计方式。随着家庭净收入增加,牧民可选择的生计方式也比较多。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合作社的运作,通过建立大型合作社,提高畜产品市场化运作的效率,从而改善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逐步将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和商业化转变,进一步规范牧区畜产品市场,稳定原产地价格,从而提高当地定居牧民的收入。

4.2 生产因素

1)产业化水平系数为1.557,产业化水平越好,牧民生计方式越多。根据自治区提出的加快牧民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建立牧民定居点,不断增加和提高牧民收入。根据定居点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牧民定居水平和标准,将改善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实施定居工程的主要标准之一。

2)结合当前国家提倡的新基建口号,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新西兰、澳大利亚畜牧业利用的先进设备,如无人机放羊、手机App远程操作的牛羊GPS定位器、羊毛割毛机和羊毛清洗机器。定居点牛圈采用新型便携挤奶机,太阳能铺设牛圈屋顶具有照明、清洗、暖棚等功能,解决节能和人手短缺问题。由于老年牧民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辈子的贡献,他们理应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在法定65岁后享受退休,这也是老一代牧民难以改变心态、被安抚的潜在措施之一,从而建立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最终安居乐业。

4.3 社会因素

牧民参与定居意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测量结果,牧民参与定居意愿的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5%,系数为正且较大,为21.321。

1)鼓励牧民购买高产值的改良经济作物,让牧民享受更多的饲草料来促进牧民的牲畜发展,并安排畜牧技术人员下村,引进和改良高产奶牛、骆驼、细毛羊和肉鸡的比率,逐步淘汰低产土牛、土鸡的存量。

2)完善水利设施,解决配套灌溉问题。在牧民定居过程中改善水利设施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为获得良好的定居效果,必须解决水利设施问题,特别是农田灌溉和饮用水问题。着力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根据人工草地建设来满足定居点的饮水需求,以改善定居点的水利设施项目。

3)提高基础配套设施水平。要提高定居点其他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定居点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定居点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并再次提高建造房屋的质量。

4.4 生态因素

1)拥有饲草料地面积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畜牧业是定居牧民家庭的基础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畜牧业的发展与拥有饲草料地面积和人均饲草料地面积密切相关。从模型结果来看,拥有饲草料地面积的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10%,系数为-1.706,表明牧民赖以生存的饲草料地面积仍然非常重要,假如有大量的青贮饲料,牧民会考虑劳动力资源紧张问题,表明当地牧民没有建立大规模经营的意识。

2)牧民需要参与乡村组织的环保科普活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引进防风固沙的防护林品种,种植在农作物种植地附近,如近几年阿勒泰青河县林业局和当地牧民们在种植的经济作物和道路附近引进种植了大量的沙棘树,通过沙棘树达到防风固土作用外,秋季采摘的沙棘果当保健饮料原料售卖,既兼顾了牧民对生态的保护,又从防护林得到经济效益。

3)政府可以把大量的林区和草原防护员工编制优先给予牧民子弟,这样居住地址本身就临近草原林区的牧民既可以保护草原,又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如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因家住边疆牧区,以灵活就近就业方式做了一辈子边防守卫者,并因此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共和国勋章”。所以,牧民就近就业当护林员、草原环境保护者的先天条件也应当得到重视,考虑他们的编制安排,从而做到利国利民、环境保护的低成本效果。因此,大力治理草原荒漠化,将国家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落实到位,有效控制草场退化,快速恢复受损的草地生态系统,改善当地的草场环境,从而实现乌鲁木齐县草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5 文化因素

1)使用图书馆次数的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10%,系数为-0.541。平时牧民因缺乏品牌意识,很多时候往往把优质的原生态奶制品、天然肥皂、皮革制品、手工毛毡和刺绣制品以低廉的价格向邻里乡亲们销售。倘若牧民们具有商标注册意识及简单的包装设计技能,甚至让子女通过《腾讯课堂》及“我要自学网”学会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基本技能,以及从沿海、珠三角地区购买相应的包装机,用这些方式可以提高产品成倍的附加值。若长期坚持品牌化,做好线上线下广告,并向沿海及香港甚至“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出口的可能性比较大。新疆昌吉及石河子生产的辣椒酱、番茄酱等,已经在中亚和俄罗斯畅销,蒙古国较高工业化水平制造的牦牛、驼毛毛衣袜子在新疆和内蒙古很畅销,也是值得借鉴的。贵州农民大妈陶碧华,从几十年前简陋的小型辣椒坊做到畅销全球的老干妈辣椒品牌,也是向农民借鉴的另一创业例子。

2)选择新型的牧民或大牧户作为代表,通过个人案例和贴进生活的经验,告诉牧民定居后的就业政策和现代生产方式等。在此期间,牧民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向工作人员提问,以此消除牧民的担忧,使牧民意识到发展现代畜牧业势在必行。

5 小结与讨论

牧区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地区,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牧民定居是国家为改善民生和恢复草原生态而实施的一项战略措施,牧民定居的成效也直接关乎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疆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乌鲁木齐县定居牧民生计影响因素,剖析定居牧民生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乌鲁木齐县实行了生态保护,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是,牧民定居意愿较高,定居项目的发展为牧民生计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2)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乌鲁木齐县牧民参与定居意愿较高,但参与范围狭窄,参与获利不均等。牧民通过定居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并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这也成为定居牧民生计转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实地调研发现,定居是牧民实现可持续生计的有效方法,多种生计方式共同组合,更加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生计。

猜你喜欢
定居点生计牧民
BY THE SEA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开学日
商人买马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25年后,以色列再建犹太人定居点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走进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