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021-07-15 17:15钟静香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7期
关键词:要素习作课文

钟静香

在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一步步落实,形成阶梯性的训练。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将单元知识点与课文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将习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序列性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落实了单元中的语文要素,那么,作文教学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习作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平时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单元作文的习作和评改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环没有处理好都会使习作教学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要“前瞻后顾”,既要精心设计“写前指导”的教学,又要重视“写后评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予学生习作的动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简要阐述如何利用课文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 明确单元教学中的语文要素,课文阅读教学并与习作教学相结合,设计小练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是否到位,在学生习作时能得到很大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教学,每个单元要设计与单元习作有关的练笔,练笔既要接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写法,注重写法上的实践。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学生在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中,接触和了解了场面描写,知道场面描写中哪些是“点”的描写,哪些是“面”的描写,并知道“面”的描写的作用是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给人以整体感,“点”的描写的作用是突出重点,体现力度,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开国大典》的作业设计中,最重点的部分是指导学生如何将“点”的描写写具体,写生动。因此,在小练笔的设计中,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首先,让学生品读课文阅兵式的场面描写片段,习得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如点面结合、刻画细节、动静结合、修辞点睛;接着,播放学生在校运会拔河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聚焦细节;最后,出示练笔要求: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场面可以是拔河比赛的片段,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写别的场景,例如,热闹的菜市场、学生上着自习课的教室等,做到点面结合、刻画细节、动静相宜、修辞点睛。

因为有了课堂练笔做依托,本单元的习作《多彩的活动》就显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将课堂的练笔稍加润色,加上开头和结尾就形成了一篇习作。

二、重视作文评价,推动学生“二次习作”

新课标指出:“根据表达的需求,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一篇作文,只是写出来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明白好作文都是修改出来的,那学生的作文如何评改呢?

(一)学生自评。学生完成习作后,自己要针对教师对单元习作的基本要求进行修改。笔者多年的经验知道,学生的自评更多是停留在改正错别字,改病句的层面上。虽然学生自己的修改比较浅显,但依然要坚持让学生自行修改,培养学生严谨行文的意识,真的要为作文“改头换面”还需要其他学生和教师的帮助。

(二)学生互评。互评要有严格的要求,不然评改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水平的效果。作文互评,尽量让优生批改后進生的作文,后进生批改优生作文。因为,后进生的作文往往问题比较多,优生更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改,提出有效的修改建议;后进生批改优生的文章时,能阅读到较好的文章,学习优生的习作方法等。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能力会得到一定提升。

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批改作文时,教师的要求要有所不同。一般能力的学生批改作文要做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1.用蓝笔批改,要求书写工整,不可乱涂乱画,要有等级、日期和评改者签名。用蓝笔批改是为了区分教师的红笔批改;要求有评改者签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预防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懈怠,被批改的作文作者也能知道自己作文本上的评语是出自何人之手,课后还可以一起探讨,这种以书面的交流方式提出的建议更能让同学接受。

2.旁批不少于三个,总评一个。

3.言语要文明,要多鼓励,不要伤害同学自尊。

4.改错别字、病句。

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尝试以下的提升要求:

(1)命题是否恰当,给出有建议性的修改意见。

(2)对篇章结构进行整改。

(三)教师评改。教师在评改过程中,既要批改学生的原文,还要批改学生批改的评语。有些学生能力有限,一些评价不中肯或者是错误的,教师再评时要指正。除了判断学生批改是否有误,教师的再评更重要的是,要用准确性、有针对性、趣味性、鼓励性和导向性的作文评语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激励学生下次想办法写好作文。具体操作有很多办法,例如,找出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地表扬;将学生的作文跟以前的作文作比较,抓住转折点进行鼓励;根据学生的习作,交流对事对人的看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有趣的图画作为辅助进行点评,等等。

(四)学生进行“二次习作”,分享习作成果。“二次习作”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评价,重新将文章整理一遍。整理后的优秀习作或者习作进步较大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向班上学生分享其习作,长此以往,学生每个学期可以看到很多优秀习作,对分享习作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还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分享学生的习作,分享进步的喜悦,以激励学生。

评改习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改。习作评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认知的过程。学生在评改中得到的能力以及其他学生和教师的鼓励又会促使学生期望在下一次习作中获得更大的肯定,这种期望和被他人肯定的成就感是他们写好习作的一种重要的、持久的内驱力。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循环的学习过程,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能慢慢得到提升。

三、结语

在单元教学中,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习作教学,落实语文要素,那么,学习整个单元后,学生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加上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评改,学生的习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大提高了习作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先菊.习作教学与评改一体化之策略[J].家长,2020(25):162-163.

[2]靳云仙.紧扣重点,注重整合,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10):71-72.

[3]许勤.部编版语文要素落实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J].新教育,2021(5):68.

[4]田禾.例谈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线上习作教学[J].语文天地,2020(36):39-40.

[5]吴琰.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随堂练笔[J].山西教育(教学),2020(11):19-20.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要素习作课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