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河

2021-07-16 06:28娜仁高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现

娜仁高娃

摘 要:新疆小河墓地从发现到正式发掘前后历经百年。2004年,小河墓地的发掘工作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大量精品文物的陆续出土,不断向世人揭示了小河-古墓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研究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河墓地;发现;小河公主;木雕人像

新疆南疆地区的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数量大、分布广,出土文物种类丰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及艺术价值,对于揭示先秦时期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内涵、阐明前丝绸之路时期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位于罗布泊地区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地带发现了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史前文明,主要以铁板河古墓、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等遗址为代表,学者一般称之为“小河—古墓沟文化”。其中,小河墓地的发掘工作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1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北部孔雀河南岸的荒漠中,距离楼兰故城175千米,是目前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时代距今4000~3500年。首次走进小河的是罗布猎人奥尔德克,他发现了传说中“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小河墓地。①1934年奥尔德克以向导的身份将瑞典人贝格曼带入了小河墓地。由于离墓地不远处有一条无名的小河道,贝格曼便将这座神秘的墓地命名为“小河五号墓地”。②从此小河墓地以宏大的规模、特殊的葬制、丰富的文化信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由新疆考古所组成考古队进入小河墓地进行科学考古,真正揭开了小河墓地神秘的面纱。

远观小河墓地,好似一个立满木柱的山丘,神秘而深沉(图1)。抚开层层黄沙,厚重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一层层地呈现出来,一个个深埋4000多年的小河谜团被揭开,这不是支离破碎的展现,而是小河墓地墓主人埋葬时最完整的信息体现。就像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所描述的:“在他们最后的睡眠中,一切都忠實地汇入了死亡,亲属们为他们准备了阴间的给养和维持以往人间生活的一切象征性物品。数不尽的风暴在他们头上呼啸,宁静的夜幕下,永恒的星河就高高悬挂于头顶,每一个夏季,火一样燃烧的太阳都会照射在他们的躯体上,他们如此幸运地得以长时间拥有着一个和平的安息地,直到某一天,有陌生人来到这里才搅扰了他们不醒的长眠—为了发现一些未知的东西。”

小河墓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南、北两个区域,有墓葬300余座,呈数层上下叠压关系。小河墓地出土的棺木形制多为无底船形棺,死者为仰身直肢,头部多朝向东方,遗骸普遍保存较好,并已经形成了珍贵的干尸标本。墓前立有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以及高大的木雕人像和绑缚有牛头和羊头等祭品的立木等,出土随葬品数量大,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精美的服饰、木雕人像和人面像、配饰、各类雕花木弓箭、木祖、涂红牛头、蛇形木杆、各类草编篓、铜器、麻黄束、麦粒、黍米等,无不折射出小河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神秘意识的憧憬、对生殖的崇拜与生命的无上尊敬和独特认知以及高超的手工技艺。

2 美丽的小河公主

在小河墓地的探索中,小河公主的问世绝不亚于当初楼兰美女的发现。小河公主的墓葬保存得非常完好,小河公主(图2)的尸身先是平放在墓坑中,再用两个弧形挡板将其围住,挡板两头分别插入挡头和挡尾加以固定,再用小盖板盖起来,形成形制像船一样的棺木,最后用牛皮将棺木包紧。当揭开盖板时,考古学家们发现小河公主身裹毛织斗篷,固定斗篷的木质别针非常有特点。她面部用特制的乳状物涂成了白色,颧骨较高,睫毛很长并向上微弯,鼻梁挺拔而小巧,嘴形轮廓柔美分明,头戴毛毡帽,亚麻色的头发梳成了中分,耳戴金耳环,颈部配有毛线绳制成的项链,脚蹬一双牛皮筒靴,以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神态沉睡在像船一样的棺木中,楚楚动人。

3 精心装扮的木雕人偶

在小河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一些形式各异的木雕人像,主要以立柱式木雕人像、仿真人样子制作的木雕人像、生动夸张的人面雕像、简约奇特的骨雕人面像以及精心装扮的木雕人偶等为主。它们有的制作精美,有的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精心装扮的木雕人偶(图3)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它出土于泥壳木棺墓的长方形木板室中。这件木雕人偶身高约50厘米,身上的毛织小斗篷用锥状木别针系合,腰系红毛绳,造型奇特,装扮精致。它的头颅硕大扁圆,眉骨凸起,眉间距很近,鼻梁高挺,下颌长而尖,双耳戴着铜耳环。学者们对小河墓地出土的这些木雕人像的功能有多种推测。刘学堂先生认为小河墓地出土的木雕人像是先秦时期萨满教中的神偶,起到灵魂寓所的作用。①小河墓地出土的人形雕像因丧葬仪式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别特征和用途,从而发挥不同的文化功能。我们通过这些人形雕像及与其相关的神秘葬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小河先辈们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文化意识及对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②

4 精美的服饰

新疆发现的有机质类文物不管是数量、类型还是时代,都具有其独特性与唯一性。例如,出土的毛纺织品年代最早、数量大、类型多、保存好、研究价值高;出土的汉晋锦绣规格高、品类多、色泽鲜艳,性质意义殊绝。③罗布泊地域的铁板河古墓、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等遗址出土的毛织斗篷、毡帽、腰衣、皮靴,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服饰实物资料。其中,小河墓地出土的与服饰文化相关的遗存以数量多、保存良好、样式多样而令人惊叹不已,独具特色的毡帽、别致精巧的腰衣、大气华丽的斗篷、美观结实的皮靴,都是小河墓地主人服饰的精华所在。小河居民的毡帽(图4)非常具有代表性,是由羊毛压制成型,质地柔软,以红绳、伶鼬皮和羽毛作为装饰,不仅保暖而且还很好看。毛织斗篷(图5)则做工形制简单,出土时是包裹在干尸身上,可能是当时人们外穿的外套。此类衣服宽而大,不用缝制可直接披挂在身上。毛织腰衣形似腰带(图6),但并不是系于腰间,前裆部有长长的饰穗垂下,用来蔽体,所以称为“腰衣”。男性腰衣似带,女性腰衣如短裙。皮靴(图7)大多数靴底毛朝外,出土时没有发现被穿过的痕迹,应为丧葬时陪葬的专用物品。也有个别靴底毛朝内,有明显的穿用过痕迹,因此这类皮靴应该是小河人日常的生活用品之一。小河墓地出土的服饰不但精美,而且极具特色。小河居民的服饰主要以羊毛为制作材料,不仅折射出人们高超的毛纺织技艺,而且反映了当时该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畜牧经济。

5 精致的草编篓

在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古墓沟、铁板河等墓地出土很多草编篓。草编篓是小河墓地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一般内盛食物,通常装的是小麦颗粒,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小麦。①草编篓(图8)以植物茎秆为经、根茎纤维为纬绞编而成,图案非常精美。这些草编篓一般为圜底,篓壁较直,近圆柱形。草编篓用带光泽的草附加在纬草上,编结出精致的装饰性花纹,常见的有水平纹、三角纹、阶梯纹等。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它应该是当时小河古代居民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也体现出人们高超的编织技能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6 结语

走进小河,数千年之遥的历史定格在这里,如此神秘又如此完整,一层层黄沙被吹散,一个个谜团被解开,为我们更好地研究当时原始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给建构这一区域考古学文化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发现
重新“发现”东盟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