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品”中国制造化的探索

2021-07-19 02:49陈敏佳
音乐爱好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舶来品张军昆曲

陈敏佳

“舶”,意为“航海大船”;“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舶来品”引申为国外的东西,即从外国传入本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等,可以是一种文化,也可指从外国引进来的物品或技术。沙发、巧克力、浪漫……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均属舶来品范畴。

音乐剧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艺术形式,同样属于“进口货”。它产生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经济繁华时代,可以说是商业文化的代表。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樂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元素。自1927年于百老汇首演的音乐剧《演艺船》(Show Boat)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一时期的音乐剧多以宣扬乐观思想为主,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作为结局。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首次上演了中文版美国音乐剧,欣赏音乐剧很快成为一种热门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剧场。

作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于2002年开设了音乐剧系(后更名为音乐戏剧系),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及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一直处于整个行业的龙头地位。音乐戏剧属于通俗专业,它所演绎的内容直接面向普罗大众,具有极强的市场化属性。我自2002年起便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工作,深知音乐戏剧系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不仅要让学生能够驾驭国外经典音乐剧作品,更需要立足于本土化中文音乐剧作品的演绎与发展。

正因如此,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上海音乐学院增加了音乐剧综合表演实践类课程,邀请歌唱、表演、舞蹈、剧场扩音、台词、传统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开设工作坊和讲座。这些灵活多样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当下实用的音乐剧各项技能,充实、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2020年12月10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办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音乐剧表演综合实践课程专家讲座”,特邀了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军担任主讲。他结合精彩的现场表演,与观众分享了昆曲艺术之美。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十四世纪发源于中国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张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始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素有中国“昆曲王子”的美誉,工昆剧小生,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周志刚,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

讲座由昆曲的历史引入,张军以《玉簪记·琴挑》中的“懒画眉”曲牌为例,通过现场表演展示了昆曲的传统与当代演绎,并讲解了昆曲的相关知识,如伴奏乐器、曲牌套路、唱词格律、故事题材等,生动且易于理解。张军认为:“用胡琴伴奏的板腔体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里的流行乐,而被称为曲牌体的昆曲则是戏曲里的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

传统戏曲要求唱做并重,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翻,每一样都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张军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早年在戏校里的练功经历,十分艰苦。他在表演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时,需一人分饰四角,此时便体现了手眼身法步的重要性。他指出,练功可以让我们对身体的韵律有更多掌控,这在音乐剧表演中同样受用。

讲座尾声,张军用他在中国香港演出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故事总结了他所理解的昆曲艺术,发人深省——“当我演到‘四目相窥一场的时候,我突然魂灵出窍,当时我停了有二十秒。那时想起了戏中的一句话:‘穿过生死狭窄的甬道,我们久别重逢。所有伟大的艺术都在给我们一次机会,久别重逢。”

张军曾说:“‘当代两字是横在昆曲头上的一把利剑。”在昆曲创新这一问题上,他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并有着自己的理解。数年来,张军与他的团队创编的当代昆曲作品在中国及世界多地演出,其火爆程度在当今戏曲演出市场中并不多见。例如,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还了汤显祖一个真实的“牡丹之梦”,自2010年推出后盛演不衰,至今已演出近三百场;新编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演绎生死、宇宙与时间,被称为“当代昆曲最好的样子”;“独角戏”《我,哈姆雷特》从内容与形式上让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当代昆曲《长生殿》动用了一百多位演员。张军这些年来的创作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昆曲表现形式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张军强调,当代昆曲最重要的还是传统基础。要创新,就要先把昆曲的传统做到位,从传统中发现养分,不能为了跨界而跨界,为了融合而融合。因此,无论昆曲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它的传统基础。

对此,张军认为,昆曲有三样特质永远不变——

第一,古汉语。昆曲的源头是古汉语,其音乐讲究依字行腔,唱词对每个字的摆放、排列都有着严格的规定,需遵循诗词格律,合辙押韵。

第二,曲牌体。曲牌体是昆曲音乐的鲜明标志,四千多个曲牌中,目前常用的有两三百个,这些文字和音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第三,叩问生命的超然意趣,追寻真谛的剧目内在价值。昆曲中有不少“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那样的超然意趣,如果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触摸生命,那么昆曲则给了我们触摸生命的一次机会。

纵观整场讲座,张军倾情献演,与台下观众频繁互动,高潮迭起,获得了满堂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被这种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折服,纷纷表示精彩至极,要去剧场观看完整的昆曲表演,希望邀请更多的大师级人物给予大家艺术养分。

的确,名家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提升了整个讲座的体验感,并促使大量学生对传统艺术门类有了一种全新的求知欲。但是这种“热度”能够维持多久,我心中不免有一丝隐忧。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建系至今,“西洋化”“都市化”特征相当鲜明,大量课程内容借鉴及沿用“英美体系”,对学生更快入门、更快认知起到了良好的支持。先入为主的印象主导审美倾向,他们偏爱类似“百老汇”剧目中的方方面面(唱段、舞美、表演),极其善于模仿,进入角色状态相当快,但是是否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这确实需要打一个问号。

从专业从业者的角度考虑,学生毕业之后登上舞台、走上演艺之路,即将面对的观众群体毕竟是中国人。由于中西方文化及语言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大多数观众未必能够认同或接受原版音乐剧中的所有信息,依稀的记忆可能会仅仅停留在某些曼妙的曲调层面上。面对如此现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在整个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创作并引入了大量中文音乐剧素材,且增设了相关门类的课程,对中国音乐文化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力求教学中的层面清晰、体系完备,力图做到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音乐剧综合表演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在引进世界知名剧目与创新实验剧目的同时,更多聚焦于原创,此次的专家讲座便是一个典型范例。与此同时,课程也涉及到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及中国艺术歌曲解读等若干方面,并邀请金复载、陆在易等大师为大家答疑解惑,课程反响相当热烈。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市场化属性,我们要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使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相融合,并通过各类交流、展演与推广活动,将国际前沿成果、学术理念引入中国,实实在在地推动教学与人才的培养,繁荣中国音乐剧的原创事业,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西餐”固然美味,但真正适合本土的却是“中餐”。纵觀近代史,“舶来品”不胜枚举,但是否能够扎根于本土生存及发展,必定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去芜存菁式的“洋为中用”才是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

猜你喜欢
舶来品张军昆曲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喝热水是“舶来品”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REAL GAMERS DO IT WITH DICE
论我国家庭农场不是西方舶来品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CO2 Capture by Vacuum Swing Adsorption Using F200 and Sorbead WS as Protective Pre-layers*
在重生之前,先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