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意象视角下岭南水乡多感官景观应用研究★

2021-07-20 12:21刘宏斌曾昭仪揭皓阳卢丹梅
山西建筑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水乡岭南营造

刘宏斌 曾昭仪 揭皓阳 卢丹梅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出底蕴深厚的岭南水乡,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岭南文化逐渐淡化,岭南水乡地域性特征逐步消解,辨识度降低,使得人们对岭南水乡的景观意象消逝。岭南水乡本土的乡村景观意象如何被感知,岭南人的“乡愁”如何保留,这是众多岭南水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景观意象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在人们的头脑里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图像[1]。如今“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使得人们对乡村的意象单一化,导致乡村旅游热度降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受阻。多感官体验式景观能催动人们使用多种感受器感知周围的环境,对人们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意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多感官体验式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多感官体验式景观在乡村景观意象营造的应用仍存在较大空缺,对岭南水乡的意象营造的研究更为少见。

本文选取典型的岭南水乡——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为研究对象,将多感官体验式景观与岭南水乡意象相联系,拟解决三角镇水乡文化如何利用和发展,人群如何感知水乡的地域特色等问题。

1 多感官体验式景观引入岭南水乡意象建构的意义

1.1 地方景观营造需要多感官体验

多感官包括人的各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不同的感官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2]的。在大多数的地方景观营造中,人们常关注视觉上的效果,将地方景观单一化、符号化处理,而忽略了整体性的感知。岭南水乡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多样性。岭南水乡独特的水系形态、民俗风情、花卉树木、建筑风貌、农耕文化等均需要多感官感知才能体现岭南水乡的魅力。

1.2 提升地方凝聚力与村民文化自信

随着岭南水乡文化的淡化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村民自身文化的亮点与价值缺失,地方凝聚力缺乏,岭南水乡本地的乡土文化逐渐埋没,文化自信受挫。多感官体验式景观引入的目的便是提升人群对岭南水乡特色文化的感知度,让村民更全面感受到岭南水乡的地域性特征与魅力,扩大岭南水乡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村民文化自信,继而提升地方凝聚力。

2 三角镇面临岭南水乡意象缺失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运用认知地图法与访谈法,与44名本地村民进行口述访谈,了解中山市三角镇重要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区域。根据与本地村民的访谈调查,提取访谈实录中被访者谈及的与空间集体记忆要素相关的关键词,借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按划分意象的“区域、道路、边界、标志物、节点”五要素进行归纳分类;统计各个空间集体记忆要素被提及的频数,计算各个空间集体记忆要素的频率(频率=频数/口述访谈样本数×100%),归纳统计成三角镇感知记忆表(见表1),并根据表中的频率绘制记忆地图(见图1)。

表1 三角镇感知记忆表

续表

三角村、蟠龙村及结民村是三角镇居民记忆印象最为深刻的区域;福源路是大多数居民记忆最深的道路;鸡鸦水道、洪奇沥水道是三角镇村民普遍印象较为深刻的三角镇边界;地标方面,迪茵湖小镇、三角镇政府、三角公园给人群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乌沙涌、布刀涌、南洋滘、三角市场是三角镇给居民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节点。通过实地考察当地人群印象深刻的具体要素点可知,居民具有深刻印象的要素点大多是民俗活动的发生点或是当地发展较早且具有良好感知性的区域。通过现场踏勘与访谈可得,当地人群对三角镇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度降低,主要源于下列原因。

2.1 地域性景观消逝

当前一些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千村一面”的问题以及简单化、复制化的倾向,由此引起了乡村景观地域特色缺失、景观风貌趋同等问题。河涌在自然形态下能降低河道比降,减缓流速,从而减少河流的输沙能力,有利于减缓河流的防洪安全。同时,多样的河流蜿顿形态也形成了多样的河流景观,弯曲向前的河流形态具有美学特性,会给人视觉、情感和心理的直观刺激[3],有利于人群形成良好的乡村景观意象。由于单一的驳岸硬化,河涌沿岸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截至2019年,三角镇超过70%的河涌受到驳岸硬化的处理,岭南水乡的自然之美逐渐消亡,使得河流本地村民从河涌获得的岭南水乡意象减弱。

2.2 岭南水乡文化淡化

由于大量年轻人口外迁,且当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力度不足,民俗活动在年轻一代逐渐被遗忘。同时水质的污染与恶化,阻碍了当地水乡活动的举行。调查数据显示,约52%的当地居民认为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举办频率较以往更低。在受访的年轻群体(年龄低于30岁)中,约63%对当地民俗文化了解程度较低。岭南水乡文化淡化,人们与岭南特色景观的交流逐渐脱离。

3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多感官体验式景观在岭南水乡的应用

3.1 地域化的视觉感知

视觉感知是人群感受环境最重要的感知方式,营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视觉景观对人们感知该地域的风情文化、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地域化的视觉感知的景观可通过搭配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植物、运用岭南水乡的标识性元素的方式营造。丰富岭南植物搭配。根据岭南水乡景观空间,选取易栽培生长景观效果好的岭南特色植物(见图2),如常绿乔木有樟树、龙眼、荔枝、芒果、国槐等;花灌木有紫叶李、海棠等;草木花卉有马莲、绣线菊、萱草等;常绿苗木有桧柏、黄杨、女贞等;水生植物以芦苇、睡莲、菖蒲为主。在沿岸做到植物相互交错,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具有良好景观视觉效果。

运用岭南水乡的标识性元素。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将民俗文化转化为实体,如将麒麟舞、醒狮舞的造型制作成吉祥物、帆布袋、杯子等文化创意产品。将岭南印记融入日常生活中,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中运用岭南水乡元素,在建筑上绘制岭南水乡百景图,绘制历史典故的插画等,在景观小品、公共服务设施中显示岭南文化。

3.2 沉浸式的听觉感知

随着岭南水乡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比过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突出利用积极感受的声音能使人们更深入地感受到“身临其境”。在欣赏风景时,不仅仅是眼睛在看,耳朵也在听,缺少了听觉,只有视觉,其美学意境是不完整的[4]。

利用积极感受的声音是营造沉浸式听觉感知的重要途径。岭南水乡在设计声景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该环境存在声音的种类与特点,按照岭南水乡人群对声音的感知体验,将岭南水乡人群能感知的声音分类为积极感受声和消极感受声,并根据各种具体声音来源划分二级分类(见表2)。

通过实地勘测与社会学调查进一步探究过去与现在岭南水乡中村民感知到的声音变化(见图3)。如岭南水乡的河涌流淌的声音、雨打芭蕉的声音、渔民唱民歌的声音……通过积极的感受声我们能感受到富有文学意境的景观效果,在适当的岭南水乡观赏区播放或制造具有岭南水乡意境的声音,使人们在欣赏游玩中,更加深入体会富有特色的岭南景象。

表2 岭南水乡声音感知整理分类

营造声景空间。当今声景的设计仅依赖于自然天气的变化,无法满足当代人群对声景的需求。在岭南水乡听觉感知的营造中,运用现代科技装置或场地布置,例如通过机械装置滴水在芭蕉叶上,并通过扩音器扩大声响,风铃与鼓风机,结合植物摇曳的声音……通过人工营造声景空间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岭南水乡地域性特征。

3.3 可食性的味觉感知

味觉感知常是景观设计中被人们所忽略的,塑造良好的岭南水乡味觉感知对加深人们地域性感知有重要作用。

营造可食景观。当前的景观需求不再仅停留于观赏层面,可食景观是一种可满足人们食用、观赏两不误的景观,既能有效拉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又带给人们多方位的感官享受体验[5]。岭南地区本土的蔬果如龙眼、荔枝、芒果等,既是品相良好的景观植物,又是可口的岭南特色瓜果(见图4)。三角镇有成片的香蕉林和果基鱼塘,人们行走在三角乡间,既可欣赏美景,又能品尝到村民自家种植的无公害水果。

传承岭南风味。领略不同地区的传统风情,品尝当地的美食是当代人旅游的重要目的。岭南水乡传统特色的美食小吃也是重要的地方特产资源,游客通过品尝美食小吃,领略“舌尖上的岭南水乡”。中山市三角镇的杏仁饼、乳鸽、稔西饼等特色美食是当地味觉标签,沿着水系河涌,发展传统风情街区,人们可以一边沿河涌游览一边品尝当地美食,满足游客视觉与味觉上的需求。

3.4 标识性的嗅觉感知

岭南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自然气息,利用岭南地区具有标识性的独特气味,营造独特的嗅觉空间能够提高人们对地区的印象。在特定的空间如老街巷、集市,设置特定的气息有助于提升特定区域的辨识度,如通过中药、酒香、香薰等具有独特性的气味充溢附近街区,使得街区的辨识性由此大幅提升,气味标记也能够由此逐步形成[6]。进入特定区域的人们将不自觉地寻找气味的源头,这一过程中人们可获得独特的嗅觉体验,增添对岭南水乡的印象。

3.5 交互式的触觉感知

交互式的触觉感知,亲手触摸实体景观营造,既能拉近人与景观的距离,又能产生人与景观的交流互动。通过构造多样化的活动场地,设置互动景观,体验活动,人们能感受实实在在的景观与文化肌理。

构造质感多样化的活动场地。保留场地的历史感,老旧的家具、农具、石板路等使人感受历史的厚重感。通过设置亲水平台,让人感受水乡河涌的流速与水系肌理。强调软硬质感的对比,使游客体验到岭南水乡景观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水乡历史脉络(见图5)。

4 结语

本研究以三角镇为研究对象,将多感官体验式景观的营造引入岭南水乡意象营造中,旨在提高岭南水乡的整体性感知、提升当地岭南水乡特色景观质量,从而唤起人们对岭南水乡的记忆感知。不同感官感知的运用都能产生不一样的乡村景观意象,设计多感官感知的景观与旅游项目,能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地区的印象,更全面地了解地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岭南水乡是一个集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的综合体,结合多感官景观的营造,有助于传承与保护岭南水乡的景观与文化、形成岭南水乡意象感知,对当地旅游发展、乡村建设也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水乡岭南营造
忆岭南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水乡哪里美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