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培育下的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1-07-21 08:16熊亚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徒薪资培育

■ 李 ,熊亚军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现代学徒制被视为传统学徒制与国家教育制度、现代产业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不仅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双主体模式,在实施路径上也由原来单一的工作本位发展为工作本位与学校本位学习相结合[1]5。其作为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最权威的衡量标准,自2015年教育部启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来,其人才培养成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部2019年5月《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彰显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战略。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现状进行了广泛探讨,并结合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发展建设的历程及有益经验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完善提出了不少建议[2],但研究视角多集中在教育学领域,从心理学等跨学科角度来反思培育成效的还不多。虽然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比现代学徒制与普通培养方式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差异,肯定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的作用[3],还有学者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认同发展状态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职业规划的培养建议[4],但由于对职业认同的内在维度缺乏深入分析,从而无法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中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职业认同的内在差异。已有研究表明,职业认同是高职生职业动机、职业投入与职业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5],对高职生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发展有长远影响。对于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来说,学生职业认同度指数已成为检验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维度及群体内差异,有助于在了解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的基础上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南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铁道职业学院等湖南省内四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共400名,其中卓越校1所,省示范校2所,其他类学校1所。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每个年级不少于15人,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回收有效电子问卷361份,回收率为90.25%,其中男生239人,女生122人;大一115人,大二176人,大三70人;农村学生269人,城镇学生92人。

(二)研究工具

结合开放式问卷和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访谈结果,在咨询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现代学徒制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的感受,问卷第二部分参考学者胡道圣编制的《高职生职业认同量表》[6],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维度共13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分值越高,职业认同感越强。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735,KMO值为0.826,其中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2、0.75、0.943,信度指标符合要求。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集体施测方法在课堂上统一发送和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录入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现代学徒制培育方式的感受及职业认同现状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学生感觉到最主要的困难排名前三依次是:“没有上岗”(占34.07%)、“专业基础或学习能力差”(占22.99%),“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占11.63%)。今年受疫情影响,所调查的四所院校都将以往的企业学习计划被迫缩减甚至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上岗时间和专业技能学习确实带来了影响,其中大二和大三受影响较大。因此,对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结果应客观考虑疫情这一特殊性因素造成的影响;从了解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数据来看,有40.72%的学生认为现代学徒制班和传统教学班的最大的区别是“学习方式不同”;其中“对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表示“非常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共计71%;“对企业师傅指导工作”表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的占69%。上述结果反映出现有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相较于传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改进,并且学生对现代学徒制培育方式的认可度较好。

从学生职业认同的结果来看,职业认同的均值为3.516,标准差为0.694,均值水平整体处于一般到同意之间,标准差接近0.7,不同学生之间的整体差异较小。职业认知的均值水平为3.593,标准差为0.866;职业情感的均值水平为3.295,标准差为0.587;职业行为的均值为3.630,标准差为0.939;各因素的整体水平均处于一般到同意之间,学生的职业行为的水平最高,其次为职业认知,学生的职业情感水平最低。可见,现代学徒制培育方式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的成效更为突出,学生的职业情感与前两者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二)现代学徒制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1.人口统计学下职业认同与各维度的对比结果

结果显示,院校级别对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认同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职业行为无显著影响(p=0.085>0.05)。对比显示,卓越校和省示范校的职业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院校的职业认知水平 (p=0.003<0.05),卓越校与省示范校之间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无差异;卓越校的职业情感水平和职业认同显著高于其他院校的职业情感水平和职业认同(p=0.034<0.05),省示范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学生职业情感与职业认同整体水平无显著差异。结合分值可以发现,卓越校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高于其他院校的职业认同水平,说明卓越校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认同培育成效更为突出。

性别对职业认同的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女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在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稳定,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对女生而言有明确的就业渠道和方向,因此有利于职业认同水平的提升。而男性往往因为薪资等方面原因选择不断转换工作岗位甚至改行,因此职业认同水平往往低于女性。

年级对职业认同水平均有显著影响(p<0.05)。从分值来看,职业认同水平呈现出大一最高(M=3.81),大二下降(M=3.49),大三(M=3.68)又再次升高的“U”形趋势。结合内在维度可以看到,虽然大一学生的职业认知(M=3.75)、职业情感(M=3.46)和职业行为(M=3.82)的均值都是最高,大部分大一学生此时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处于理想化状态,因此,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导致大一学生职业认同及其内在维度分值偏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大二学生无论是在职业认知(M=3.46)、职业情感(M=3.17)还是职业行为(M=3.49)都处于最低值,但大三之后随着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也对其职业认知(M=3.67)、职业情感(M=3.34)和职业行为(M=3.68)带来影响,职业认同整体水平再次回升。

专业类别对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非理工类专业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与职业认同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究其原因,与所调查的理工类专业多属于操作性较强的工程、机械制造类专业有关,技术性岗位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实操经验的积累才能游刃有余,这对于在校期间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是在受疫情影响企业学习时间大幅减少的前提下,技术性要求高的岗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生源地与是否独生子女对职业认同等因素均无显著影响(p>0.05),城市与农村生源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与职业认同水平无显著差异。

2.现代学徒制培育方式对职业认同及维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目前现代学徒制培育方式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情况,我们对“家庭成员或亲属中是否有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人员”“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程度”“学徒上岗时薪资”“对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满意度”“对企业师傅的指导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对职业认同及其内在维度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现代学徒制培育方式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从职业认同整体情况来看,家庭成员或亲属中是否有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人员对职业认同影响不显著;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程度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146,p<0.01),学徒上岗时薪资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153,p<0.01),对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满意度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165,p<0.05),对企业师傅的指导工作满意度正向影响职业认同(β=0.153,P<0.05),上述因素水平越高,职业认同水平越高。就影响大小来看,对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满意度对职业认同影响最大,其次为学徒上岗时薪资和对企业师傅的指导工作满意度、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程度。可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关注企业提供的岗位与学生就业意愿的契合度更利于学生职业认同的培育,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职业成长规划等措施也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水平的提升。

结合内在维度的均值可以看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程度、学徒上岗时薪资、企业师傅的指导工作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影响最为显著(p<0.001)且为正向影响;而学徒上岗时薪资和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满意度均正向影响职业情感,即学徒上岗时薪资越高,则学生的职业情感水平越高;对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越满意,则学生的职业情感水平越高。(β=0.130,β=0.235,p<0.01)。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际过程中,学徒所获的薪资往往与学生对岗位的满意度密切相关,高的薪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树立对今后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形成较高的职业情感,而企业师傅的以身作则榜样效应对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培育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双师主体的言传身教。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但职业情感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学徒制培育类型属学校主导型的培育形式,产教融而不合情况较为明显,校企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上,企业方面提供的学徒薪资水平、企业师傅的指导成效以及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影响较大;人口学变量方面除了生源地与是否独生子女外,学校类别、专业类别、性别、年级等因素对职业认同均有显著性影响。

(二)建议

1.将职业情感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主体教育模式,提升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

职业情感反映了现代学徒制培养下的学生对正在从事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的感情,积极的职业情感能培育出职业人强烈的责任意识,并敢于克服困难努力实现客体职业与主体生命的有机结合[7]。学生对一个职业的喜爱和尊崇,往往与社会氛围紧密相关。目前,在家庭方面,部分学生和家长仍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这类错误认知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情感培育存在负面影响;在校企合作方面,往往注重培育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操作,而职业价值与职业情怀教育缺失、缺位,导致学生职业情感不稳定。因此,对学校而言,要在就业指导与规划课程中构建职业情感的内容,围绕职业伦理教育、职业优势和职业未来发展等构建职业情感教育体系来增强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而企业师傅则应在对学徒制学生指导过程中,注重以企业或行业劳模、工匠等先进事迹来增强其将职业使命转换为强大动力。

2.推动由学校为主导向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学徒制转变来提升学生职业认同

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牵头单位的不同,可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分为地区牵头、行业牵头、企业牵头、学校牵头四种类型。其中企业牵头现代学徒制试点已被视为“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为培养对象,由企业与高职院校等教育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者半脱产共同培育新型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1]6。从我们所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来看,受企业参与回报率不高、监管机制不足等客观条件影响,目前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的现代学徒制为主,个别专业仍照搬订单式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因此,需实现由学校为主导向企业为主导的转变,这不仅要制定有效措施让“招工即招生、入校即入厂、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不再停留于口号,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组织制度、相关方案与制度、经费制度、学徒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性建设[7],尤其在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专项助学金或学习补贴方面以及提高现代学徒薪资待遇的制度建设上应有所突破。

3.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管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

地方政府应在支持现代学徒制规模扩张的同时借鉴德国等国家经验建立学徒补贴制度,构建国家、省、市以及行业协会、银行、基金会等多类多级多维的补贴结构体系,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来降低企业成本,落实企业在学徒培养中的主体责任。

企业方面应对企业师傅进行必要的选拔和培训,除了能对学徒进行岗位必要的认知及认同教育,也要具备对学徒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能力,此外,对表现出色的企业师傅和学徒,企业方面应出台必要的奖励和鼓励措施。

学校方面应对校企合作的各自的职能范围进行界定,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评价的全过程中来,使企业有权限对学徒进行综合考核并赋予必要权重来提升学徒培养质量。此外,地区院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交流现代学徒制培养中有益经验来推动学徒培养的制度化建设与完善。

猜你喜欢
学徒薪资培育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魔术师的学徒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