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2021-07-21 08:16蒋玉勤张绿次都利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坚韧性附表弹性

■蒋玉勤,张绿次,都利锋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现如今大学生群体可能更容易感受到压力体验。压力是外在的社会要求或问题作用于人的思想并影响其心理及行为的一种意识产物,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信念及人格塑造产生重大的影响。心理弹性是人们自身存在的内在资源,对保护自身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指的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在面临压力或者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困难时的更好的适应能力[1]。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目前的文献中很少一部分文献从非正面表示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2]。研究显示[3],当我们经历压力感时,可使用自我效能感来使得心理弹性得到保护。在认知理论中,班杜拉他强调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自信程度,当你有个任务需要完成时,你有把握和自信完成,这也成了个体从主观上判断自身能否继续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要依据[4]。对于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其演变来说,非内部与内部的“保护因素”产生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保护因素是可以减弱负面状况对个人的不利影响的因素,并且与风险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该研究的宗旨在于论述大学生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压力感知及心理弹性间存在的联系,同时着重分析了自我效能感能否在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之间产生中介作用。一方面,可使心理适应力理论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大学生心理发展一定的关注,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广西区内三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7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率约达9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杨廷忠和黄汉腾[5]修订的压力知觉量表,该量表由14个反映压力的紧张感和失控感的条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方式,分值越高表明感知的压力越大。

采用Connor-Davidson[6]在2003年编制的,Yu和Yang在2007年进行修订的《康纳戴文森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问卷包含25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

采用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7](2001)翻译修订,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α=0.87,重测信度 r=0.83(p<0.001),折半信度为r=0.82(n=401,p<0.001)。该量表只有一个维度。

(三)测量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测评。

(四)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不同性别在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在压力知觉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压力知觉显著高于男生的压力知觉;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在坚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坚韧性显著高于女生的坚韧性(见附表1)。

(二)大学生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关系分析

对大学生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数据显示(见附表2),压力知觉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

附表2 压力知觉对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三)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压力知觉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效果

采用温忠麟等人[8]提出的然后检验中介关系的理论,在本研究的中介模式中,压力知觉为自变项,心理弹性为依变项,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项。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果检验,进行下一步分析。

回归一:以自变量压力知觉和因变量心理弹性进行回归分析,其分析效果见附表3。

附表3 压力知觉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由附表3可知,压力知觉和心理弹性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大学生压力知觉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回归二:以压力知觉为自变量,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附4。

附表4 压力知觉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从附表4可以看出,压力知觉对自我效能感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了大学生压力知觉和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回归三:自变量为自我效能感、压力知觉,因变量为心理弹性,做回归检验,结果见附表5。

附表5 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一的分析结果可知,压力知觉对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为-0.43;根据回归二的分析结果可知,压力知觉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0.47;根据回归三的分析结果可知,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为-0.23和0.41。因此,检验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在压力知觉和心理弹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此研究与本文假设一致,压力知觉影响心理弹性,也可以间接地通过自我效能感去影响心理弹性。

三、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压力知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压力知觉上的紧张感维度上,男女性别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紧张感显著高于男生的紧张感,这与前人研究趋势相一致。这与胡夏娟[9]、朱玉梅[10]和张超[11]的研究相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在现实情境中女性面临比男性更多的压力情境,在处理压力事件时,男生由于生理上的特点会更具有抗压性,以及社会印象上,男性更刚,这些特质为男性在压力事件上有一定的屏障保护作用,因而有可能女生会面临更多的压力事件。

本研究显示,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这与葛明贵等[12]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性别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坚韧性显著高于女生。这与陈学文的研究结果相符,原因可能与社会对于男女性别的认同期待有关,社会认同和期待上,一般会认为男性更应具备坚强、勇敢等品质,女性更应具备柔和、细腻等品质,这样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期待文化,会不自觉地从父母教养或者其他方面受到影响,因而在心理弹性的坚韧性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二)相关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同压力知觉之间存在负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所体会到的压力往往较小,这与杨琴[13]、胡哲等[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原因可能在于,从感知的层面出发,在个体越是相信自己的情况下,对于积极事件和积极情绪的感知就会越强,因此,在个体存在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时,对于压力的感知就会减小,更能感知到的是自我能控制的事件和较为积极的情绪。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同压力知觉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会形成较低的压力知觉,根据个体认知来看,这一结论是符合的,而且同朱玉梅所持观点完全相同。比较心理弹性与失控感、紧张感的相关程度可知,失控感的相关程度高于紧张感的相关程度,也就表明了压力知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控才感觉到,也就是说,个体更多的是因为害怕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和事情而产生压力感,所以在这个过程里低心理弹性的个体察觉到更多的是失控感,即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好压力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恐惧感,当他们感知到对于时间和问题失去控制感的时候,从而体验到了较强的压力感;在这个过程中,高心理弹性的学生往往能在成功的经验中获得技巧和对于成功的体验感,增长了信心,这些高心理弹性的个体也能较为乐观地看待发展结果,从而恢复良好心理状态。

根据该研究来看,心理弹性同自我效能感之间表现出正相关,也就是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一般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处于困境当中时,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个体一般能运用更多的有效资源去预防这些挫折带来的负面伤害,能用积极的情绪和更有效的方法去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因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大学生也会在不断应对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去提高自身心理弹性水平,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中介效果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之间,自我效能感可以产生中介功效。这就意味着压力知觉既可以借助自我效能感来影响心理弹性,又可以对心理弹性产生直接影响。这也说明,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所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更强。而如果个体缺少自我效能感则会使压力知觉——心理弹性的机制起负向的作用。根据Hobfoll[15]在1989年所给出的资源保存理论,资源保存的理论基础假设是:个体会对认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积极的维护以使个体达到某种水平,而资源的损失就是一种威胁。理论将此类资源划分为条件性资源、能源性资源以及物质性资源与人格特质资源等。而包括自尊与自我效能在内的抗压能力往往是由个体的人格特质所决定的。但从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之间所产生功效的探究情况来看,一般会将自我效能感视为一种关键的人格特质,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倘若个体有了较多的资源,那么其很难受到资源损失,而且更易于得到资源,而当个体在面临压力时,要想使自身的心理弹性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可以借助人格特质资源当中的自我效能感来影响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越高,就越能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知觉时,受到较少的心理伤害,也就是说在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之间,自我效能感起部分作用。

猜你喜欢
坚韧性附表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研究: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心理资本、心理安全感与失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