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模式

2021-07-21 15:23纪冰菁
考试周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

纪冰菁

摘 要:受中国大班授课现状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统一化教学的授课形式。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见识、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水平等的差异,统一教学很难让学生接受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改变这种效率较为低下的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开始采用了分层教学,按照一定的梯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为此,文章首先阐释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分析其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课堂对分层教学的应用提出可行性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课堂

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菜一样,合理调控,使调味恰到好处;掌控规律,火候得当;适度介入,不随意搅动食材。这些理论在课堂上同样适用。在传统层面上,分层教学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实行分层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处于一种较为舒适且具有一定挑战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应基于其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特性,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合理调控,满足学生“口味”需求

分层教学首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正如厨师在烹调过程中要迎合不同顾客的口味一样,教师要炒好分层教学这盘“菜”,首先要满足学生分层的需求。那么如何进行分层呢?依据有很多,最常见的是“一刀切”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依据来进行分组。这样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难免存在局限性。学业成绩能考查出学生个体的语文素养存在差异,但考查不出学生的智力水平,也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潜力的评判依据。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诉求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同一套标准不适用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因此,要使层次划分恰到好处,教师必须对分层的标准进行合理的调控,即“调节”和“控制”,使之不断更新,并及时落实到分层教学的模式当中。针对不同学生,要依照他们的“口味”进行合理分层。第一是按“需”分层。饮食有口味轻重之分,学习上也要“咸甜”适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需求,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这是每个授课教师都需要考量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知识积累不同,教师应当参照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日常成绩、知识掌握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语文能力,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层次实施针对性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是依“趣”分层。教师要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趣”点,什么程度的教学目标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始终处于“踮脚摘桃”的状态,能充分地激活课堂。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教师都能从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出稍高于他们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获得充分满足。此外,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上难免有畏难情绪,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能够适当降低难度,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行动力,将学生的“趣”充分调动起来,让分层目标扎实落地。第三是动态调控。随着学生的学习潜力不断被激发,知识不断积累,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改变,因此分层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控。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变化,如是否能达成现阶段层次目标、是否学有余力,或者难以完成既定目标等,不定期进行必要的升级和降级,这样的分层方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有依据、有效果,才能充分地把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

二、 掌控规律,调节教学“火候”

炒出一盘好菜不仅要有上佳的调味,还要有大厨精准地把控火候。而课堂教学的“火候”就需要教师们掌握课堂规律,既不能温温吞吞一味放宽标准,一堂课上了大半,知识点还是“半生不熟”;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味高标准严要求,一锅菜都炒煳了,让学生焦头烂额。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调动教学智慧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们已经掌握的就不再重复,如果未能理解的,就予以巩固强化,在知识点扎实讲解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可能性,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而不是优等生的“一言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层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层:初级——满足新课程标准教材提出的最低标准要求,如基本掌握二会字、四会字、熟读课文等;中级——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如掌握每课的生字新词、能体会文章的表情达意等;高级——在满足课程标准教材提出的要求基础上,适当提高、加深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在熟练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能够积累同类词句,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将课文的优点融合进习作的表达中去等。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将不同水平的学生与层级目标一一对应,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达成自己本层次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同的课型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要求也不尽相同,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也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教师应该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制定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提高目标。如低年段的识字课,可以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最基础的读写识记扩词,进阶到扩多词、形近字串识记,再延伸到造句表达。又如中年段的阅读课,从初步感知、深入感悟,到积累赏析、拓展阅读,再进阶到写作延伸。再如高年段的习作教学,从积累素材、模仿写作,到文从字顺、掌握修改习作的能力,再到用文字进行自由表达等。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课前做好备课,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统筹兼顾,使各層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