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

2021-07-22 08:40勾瑞恩母心灵崔京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14期
关键词:前路椎间盘颈椎

勾瑞恩,母心灵,崔京福,曹 珺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河南郑州450000)

Hangman骨折又称创伤性枢椎滑脱(traumatic of axis),是指枢椎上、下关节突间部的骨折[1]。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Hangman骨折分为:Ⅰ、Ⅱ、Ⅱa、III型,Ⅱ、Ⅱa、III型骨折往往伴有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而导致不稳定。不稳定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切,远期可发生骨折不愈合、颈椎不稳、鹅颈畸形、持续性疼痛等后遗症,目前认为需早期手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没有统一认识。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6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伴有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旨在探讨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钉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Levine-Edwards分型II型、II a型伴C2/C3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2)经颅骨牵引关节突关节可复位的Ⅲ型骨折。

排除标准:(1)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2) Levine-Edwards分型II型、II a型不伴C2/C3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3)经颅骨牵引关节突关节脱位、绞锁无法复位的Ⅲ型骨折;(4)合并颈椎其他节段骨折;(5)发育畸形,前路钛板无法放置;(6)术区局部存在活动性炎症;(7)病理性骨折、重度骨质疏松、陈旧性骨折。

1.2 一般资料

共纳入不稳定Hangman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1~73岁,平均(42.34±9.16)岁,其中合并颈髓、神经损伤2例,ASIA分级均为D级。Levine-Edwards分型II型6例、II a型5例、Ⅲ型5例。术前行颈椎X线片、CT重建及MRI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ACDF钉板内固定治疗。本研究经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3 手术方法

术前行头部过伸位颅骨牵引,起始重量2 kg,根据复位情况逐步增加牵引重量,调整牵引角度,行床边X线片检查,骨折断端分离≤3 mm,成角<11°,关节突关节脱位、绞锁解除视为骨折复位,牵引时间一般为5~7 d。手术在颅骨牵引下进行,牵引重量4~5 kg,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双肩垫高,颈部保持过伸位。

采用高位颈前右侧横切口长约5 cm,切口位于下颌角与甲状软骨上缘之间,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内侧分离气管前筋膜,用手指将动脉鞘和内脏鞘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钝性分离,直至椎体前方。纵形切开颈长肌及椎前筋膜,显露椎体和椎间盘,透视定位C2/3椎间隙,去除C2/3椎间隙内的椎间盘组织,处理上下终板,在C2/3椎体间做适度撑开。直视下切除椎间盘减压直至硬膜囊,并潜行减压椎间盘相邻椎体后缘。从髂骨取松质骨压入融合器,嵌入C2/3椎间隙内,于颈前放置钉板,4枚螺钉固定,再次C臂机透视见内固定位置良好,椎体脱位复原,颈椎生理曲度正常。锁定螺钉,留置引流管,闭合切口。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3 d;若有神经压迫症状,术中、术后使用甲泼尼龙;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24 h;佩戴颈托3个月;术后第2 d指导患者下地功能锻炼。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术后3、6、24、36个月门诊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法评价临床效果。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MRI平扫及CT三维重建,评估颈椎生理曲度、骨折愈合及椎间融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SPSS公司,美国)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组内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或Friedma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 min,平均(92.30±8.16)min;术中出血量 50~120 ml,平均(71.63±4.37)ml;术中透视 7~18次,平均(11.46±3.17)次;术后引流量20~40 ml,平均(30.2±2.42)ml。1例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漏口约2 mm,未缝合,予凝胶海绵填塞,引流管夹闭至术后3 d拔除,伤口局部适度加压,头高脚低位卧床至术后12 d下地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颈动脉、椎动脉、食管及脊髓等重要结构损伤,术后均无喉头水肿、血肿压迫气管等危急情况。所有患者术后2~36 d,平均(4.59±0.12)d戴颈托恢复下地行走。切口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3例,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平均术后9~41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1.08±1.63)d。

16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和异物感,7例出现发音困难,均为暂时性,经对症治疗,7~15 d获完全缓解。

2.2 随访结果

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6.32±4.68)个月。术后 75~102 d,平均(82.79±6.38)d去除颈托恢复颈部完全负重活动。随访过程中,无神经症状或枕颈疼痛加重者,无再次手术翻修者。所有患者临床疗效满意,颈痛较术前明显好转。两组随访资料见表1,与术前相比较,术后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评分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24个月患者的ASIA脊髓损伤评级有所改善,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

表1 16例患者随访结果与比较

术后24个月随访时,16例患者中,14例完全无痛,2例活动时轻度疼痛;14例行走正常,2例轻度跛行;15例颈椎活动正常,1例活动轻度受限;16例均恢复至伤前运动和劳动能力。

2.3 影像学评估

术后24个月随访,16位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恢复良好,C2~C7前凸角为3.18°~15.72°,平均(12.65±5.55)°;骨折端完全愈合,C2/C3椎间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38±2.76)个月。未见内固定失败、鹅颈畸形、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典型影像见图1。

图1 患者,男,45岁,高处坠落致Hangman骨折,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1a:术前侧位X线片示Hangman骨折,骨折线自前下向后上斜行通过枢椎关节突峡部,骨折端轻度移位,持续4 kg颅骨牵引3 d后颈椎序列及骨折对位对线恢复良好 1b:术前MRI矢状位平扫示枢椎体向前方轻度移位成角,提示致伤机制是屈曲合并牵引负荷所致,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断裂,椎体前缘巨大血肿,提示C2/3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为不稳定性HangmanⅡ型骨折。无神经受压征象,ASIA分级E级 1c,1d: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满意,颈椎生理前弓维持良好,枢椎体成角纠正,骨折端对位对线可,椎间隙高度正常

3 讨论

Hangman骨折由Schneider等于1965年正式提出并命名,本文将Levine-Edwards分型中的Ⅱ型、Ⅱa型、Ⅲ型伴有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者认定为不稳定骨折。稳定性Hangman骨折椎间盘及韧带复合体完整,骨折移位小,多无神经压迫症状,使用Halovest外固定支架与颈围领固定能达到较好的稳定效果[2],骨折区域松质骨血供丰富,罕见不愈合者,有文献报道稳定性Hangman骨折保守治疗骨折愈合率接近100%[3]。I型骨折为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Hangman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需要早期手术治疗[4]。Ⅲ型骨折为极不稳定骨折,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前路ACDF钉板内固定术,前后路联合手术等[5,6]。

王清等[7]认为经后路C2/3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该入路可以直视下复位脱位、绞锁的关节突关节,使骨折解剖复位并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同时椎弓根螺钉固定涉及颈椎前、中、后三柱,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是牢固、可靠的固定方式。Salunke等[8]研究发现经后路C2/3融合术可以使骨折端在所有平面内获得良好的重新排列,同时还解决了软组织损伤导致的不稳定性,能够有效重建颈椎的矢状面平衡。但笔者认为,后路手术置钉要求高,有损伤椎动脉和脊髓神经等风险;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不仅要维持骨折断端的对位,还须将C2/3椎间关节复位,螺钉承受的应力很大,而螺钉大多在松质骨内走行,螺钉的把持力有限,术后即刻稳定性并不如前路ACDF术式。同时,后路手术不能处理受损的椎间盘和后纵韧带,不能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突出损伤的椎间盘可能对脊髓、神经持续压迫而使神经功能恢复不佳。因此,只有在关节突脱位、绞锁通过牵引难以复位的情况下,才考虑后路手术。

而前路ACDF术式能一期探查、切除损伤的椎间盘,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通过椎体间植骨结合钉板内固定使C2/3达到骨性融合,恢复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间接促进骨折复位,有文献报道即使伴有骨质疏松的脆骨症患者也能达到骨性融合[9]。蒋增辉等[10]证实,采用ACDF术式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ACDF入路中颈前筋膜组织疏松,结构清晰,从肌间隙分离易于牵开和显露,可直视下摘除损伤的间盘组织,对受压神经进行直接、彻底的减压,最终完成椎间固定融合的效果。这是后路手术无法比拟的。王强等[11]对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行ACDF治疗后认为,前路重建内固定术避免了颈部肌肉损伤和功能失调,减少了后期间盘组织退变、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可能,良好的恢复了颈椎生理前凸及解剖序列,安全有效的进行了直接的神经减压,最终达到颈椎生理所需的椎间永久性稳定,且不影响颈椎的活动功能。同时,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减压在直视下完成,内固定螺钉在椎体内,从而将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安全性比椎弓根置钉更高。Schleicher等[4]研究认为,脊柱轴向载荷的80%~85%是经前柱传导的,前柱承担着脊柱的大部分功能,保证前柱的永久稳定并最终达到骨性融合是不稳定Hangman骨折治疗的关键,而前路ACDF术式通过C2/C3椎间植骨内固定,可获得即刻的支持固定,椎间融合后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后路椎弓根螺钉。本研究中,通过对16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行术前牵引,恢复了颈椎正常生理前弓,采用颈前ACDF术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ACDF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猜你喜欢
前路椎间盘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逐梦记·马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