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2021-07-23 02:41吕康
速读·中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蒂娜昆德拉哲思

吕康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思忖多日,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描述这位伟大的作家。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与大数据,企图从大数据中寻找他的形象。他在大数据中是什么样子呢?怀着这份好奇,我尝试根据别人的观点定义他的存在。小说、存在、生命、身份、灵与肉,这是近二十年来根据相关的研究为他贴上的标签。这些关键词是他吗?抛去这些词语,抛去流亡作家的身份,米兰·昆德拉于我而言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那一声响指。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对于习惯了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场磨炼。人物、时间、各种元素似乎都混杂在一起,如果不耐着性子读下去,可能会一头雾水,看不懂小说到底要说些什么。在写《不朽》的时候,昆德拉就放出了豪言壮志,放言要将它写成一部无法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到了今天,许多小说都被搬上了荧幕,而越是经典的作品就越有被改编成电影的可能。不被改编成电影似乎在这个时代成为了少数派。要使一部小说无法被改编成电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可是昆德拉做到了,也许是曾经在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的经历帮助了他。而我们可以想象,不能被改编成电影的《不朽》必然是一个神奇的宝藏。

在昆德拉的笔下,《不朽》成为了一个美丽的“森林”。通往这个美丽森林的路有很多条,大路连着小路,又叉开成为了细细的小径。读书的人就如林中的人走在小径上,小径边有长凳,可以坐观美景。就在这种类似于散步的闲适中,我们经过了“森林”的核心——不朽。这种结构似乎有些像赏景时的“移步换景”,又有些围绕着主题“殊途同归”的意味。有人说这是一种接近道路的艺术,是“道路小说”离题、绕弯和暂停的表现。而昆德拉自己也在作品中引入了“道路”和“公路”的概念。他说:“公路本身没有丝毫意义,唯有公路联结的两点才有意义。而道路是对空间表示的敬意,每一段都诱人驻足。”在小路组成的世界里,美总是持续着的,它在说:停下来。于是,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祝愿我的人生是道路而非公路,愿我拥有时空的浪漫。昆德拉一定是一位浪漫且敏感的人,他对于时空的细小差异的感知是多么的敏锐呀。而道路与公路这一议题也将被内化为我的生活理念,提醒我记得发现和欣赏人生沿途的风景。其实,一开始读《不朽》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受,仿佛失去了读者的自主性,只能亦步亦趋跟着昆德拉去欣赏他给予的美景。这种成为提线木偶的感觉并不好,可是继续阅读下去,被操控的不适感转变成了与昆德拉一同散步的亲切感。而那在那充满巧合、串联时空的叙事下,小说中的人物成了走着走着就会遇上了的老朋友。这种转变,应该归功于米兰·昆德拉个人天才般的创作天赋和能力吧。

除了这一种特别的叙事结构之外,米兰·昆德拉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于存在和生命的思考。19岁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的米兰·昆德拉没有成为一位哲学家,也没有用那些高深的述语讲着玄之又玄的哲学理论,他将他的思考融入文字融入小说,让我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他的熠熠哲思。米兰·昆德拉常常围绕一个主题而进行创作。在某一个主题之下,道路小说所呈现的信息量极其庞大,可供理解的角度也多种多样。如果脱离文本来谈论昆德拉的哲思,那大概率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还是用上文已经介绍过的《不朽》来举例。

天才般的米兰·昆德拉围绕着不朽这个庞大的主题,为我们讲述了阿涅丝、洛拉、保罗、贝尔纳、贝蒂娜、歌德等人的故事。其中,贝蒂娜和洛拉是“不朽”的忠实追求者。贝蒂娜追求的是“大的不朽”,她所追求的不朽促使她纠缠歌德和贝多芬等人,促使她用铿锵的语调宣扬着自己要“做点什么”,促使她篡改和歌德之间的信件以便塑造贝蒂娜和年老的歌德之间纯洁的爱情。贝蒂娜成功了,她成功地将自己挂在了“歌德”这一个名字上,歌德的不朽在另一个方面成就了贝蒂娜的不朽,她成为了一段历史中的一部分,成了与那些伟人有着紧密关联的一部分。当人们不再谈论《浮士德》,贝蒂娜仍伸展着她不朽的姿态。洛拉所追求的不朽是“小的不朽”,她渴望有人记得她,于是她用弱者的姿态强占了姐姐的婚姻还为自己穿上一件“追求爱情”的外衣。為什么不朽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而贝蒂娜与洛拉对相同的不同却有不同的追求方式呢?

昆德拉在他的作品中提及了一个词“Grunt”,意思是根源。他认为人的行为之下都有一个深层的价值模式和动机在起作用,而《不朽》就是一种动机的呈现。我曾因为发现了“不朽”这个动机而感到兴奋,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解释人类行为的万能钥匙。可是当我尝试用“不朽”去解释人们的行为,却又发现这个“不朽”太过于机械。或许很多人都是《不朽》之中的阿涅丝和保罗,他们从未明确自身所追求的“不朽”但却在一种直觉下生活着。米兰·昆德拉总是将一个潜藏着的隐匿着的议题抛了出来,而我沿着他所设置的“道路”去观察每一个议题和这个议题之下的行为。我开始尝试思考我所追求的不朽是什么,开始思考我应该怎么样生活。提出一个思考的角度,呈现这个角度下发生的故事,促使我思考这个角度的价值和意义,这大概就是昆德拉给予我的哲学上的启发。

米兰·昆德拉还喜欢把自己也放进小说之中,向读者展现他创作小说时的思考过程;米兰·昆德拉热衷于参与者、观察者身份的转变;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没有传记且嘲弄传记的人。我还能以米兰·昆德拉作为主语造出无数个句子。他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幽默的、清醒的,有时还有点尖酸刻薄。或许对于天才的描述应该有一个更富有哲思和文采的开头与结尾。我总是无法下笔。该怎么用文字描述复杂这种特质呢?我总是说不完,说不对。

猜你喜欢
蒂娜昆德拉哲思
中外画家笔下的人与乐器
Flying Forward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哲思
王朝教父
总是配不上
请叫他“法国作家”昆德拉
昆德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