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教学策略

2021-07-28 00:32葛迪英
速读·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活动

葛迪英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以儿童生活作为基础,开展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品德进行培养,同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和积极探究,属于一项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而精巧的活动可以促进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活动;生活

新课程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就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从而建构内在道德。品德课实施活动化教学,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但在实际中,活动开展并不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甚至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流于表面,有的活动过于单一……为此,如何真正地让课堂活动有效、高效,真正绽放课堂精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活动目标有针对

(一)活动的设计必须指向目标

在开展活动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具有显著的目标意识,持续进行如下问题的思考: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对何种活动进行设计?②期望的活动最终效果;③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收获什么?

在执教《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故事,让学生在听完故事后来夸夸或者提醒故事中的人物?以此来评价辨析故事中王勇和小明的行为,从而明白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最后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活动的开展必须紧扣目标

学生的品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个梯度,层层深入。

例如《我们不乱扔》一课中围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乱扔垃圾的危害”这一目标,先出示一些脏乱的图片,提问学生这样的场景你们有没有看到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而追问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影响?然后播放语音《专家说危害》,说说你还听到了哪些危害,补充学生的知识。接着再出示车窗抛物的图片,进一步感受乱扔垃圾还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

二、活动内容有生命

(一)衔接生活,激发学生参与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及内容,均应与儿童的实际需求相符合,并能够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反映。也就是说,最为宝贵和有效的教学资源,就是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执教《我们不乱扔》时,根据“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干净整洁的环境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这一目标,以学生喜欢出去玩为切入点,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周末都去哪里玩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发言。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出示湘湖图片,以吸引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感受湘湖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参与。

(二)反思生活,指导学生行为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而向生活学习又是本课程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回望”,使学生能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

例如在执教《我们不乱扔》时,这一册教材的教育主题是“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所以为了学生树立保持公共环境的意识,首先得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保护环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回望自己的周边生活环境,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类乱扔垃圾,从而明白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

三、活动形式有讲究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以及心智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若活动设计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外,学生便难以顺利推动活动进行。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务必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保障活动中的内容学生能够有效理解。

例如在执教《我们不乱扔》时,一开始有一个环节设计是听科学家说危害,然后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果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没办法谈体会,试教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所以后来改变了活动设计,改为先听科学家说危害,然后请学生说说你还听到了哪些危害。这样修改之后,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利完成了这一活动。

(二)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以兴趣为基础,在学生具有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的活动效果与被动参与活动所能够取得的效果完全不同。

所以在《我们不乱扔》中,针对“初步了解垃圾分类,并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增强保持公共场所卫生意识”这一目标,设计了小组合作垃圾分类这一闯关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十分喜欢,并在活动中还初步学会了垃圾分类,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面向全体学生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设计,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也才能够保障活动目的有效实现。

在执教《我们不乱扔》时,其中有个环节叫做“垃圾分类大闯关”,这个环节的两个活动限时答题和小组合作垃圾分类都面向了全体学生,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都有所思考,有所获得。

(四)明确活动规则

对于活动教学来说,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动”,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状态则能够兴奋起来,所以教师需要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以保障活动的过程实现“动而有序”。

在执教《我们不乱扔》一课垃圾大闯关时,虽然我已经事先制定了活动规则,但是还是不够简单明确,时间把控也不到位,所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热闹却也很混乱的现象,学生没有按照预定的规则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可见明确活动规则,可以事半功倍。

四、活动拓展有方法

(一)整合学校活动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基地,教師应及时把握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契机,积极将品德时间活动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活动之中,使学生能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品德教育,并促使学生良好的品质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例如上完《我们不乱扔》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校园里和教室里的垃圾桶,组织一次班级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学以致用,做一个垃圾分类引导员,对同学们扔的垃圾进行分类指导,把所学知识巩固运用,或者在垃圾分类的疑惑中进一步学习。

(二)整合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除了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长就是最好的有效资源,我们应该重视它,并积极利用好它。联合家长的力量,结合课堂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上完《我们不乱扔》一课后,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家长,要求家长在家中继续监督学生对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每天进行反馈,老师每天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地、长久地养成垃圾不乱扔的良好习惯。

(三)整合社会实践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品德于社会课程的开展应将儿童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参与,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参与和适应社会。

例如上完《我们不乱扔》一课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垃圾站,了解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观察环卫工人的一日工作,体会他们的辛苦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生活,感受美好环境的来之不易。

有一句话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学生只有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亲身参与,其中的体验才能够真正的深入内心。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活动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出精彩,“动”出真知,让品德课成为学生成长的幸福经历。

参考文献

[1]左天玖.浅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组织策略[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04):33-3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