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话担当

2021-07-28 12:51邹为民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感抗疫责任

摘 要

亲历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通过自律的成长、榜样的激励、学长的示范、认知的升华,激发出青少年强烈的使命担当,是一堂生动的、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课。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应该是具有体验感的教育、危机感的教育、担当感的教育、认同感的教育、使命感的教育,构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时代内涵。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着眼点是立德树人,切入点是认知明理,着力点是情感态度,落脚点是知行统一。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时代内涵

作者简介

邹为民,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

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寻常,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广大师生积极响应“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呼吁,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心和责任担当。疫情还未结束,责任教育任重道远,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仍然是教育的一条主线。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课堂

疫情是大考,抗疫就是责任教育的课堂。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打了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赢得广泛赞誉。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本身就是鲜活的责任课堂。

(一)自律的成长

体验式的教育最易使青少年理解,也容易唤醒、强化自律。2020年年初,我们遇到了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于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学生迎来了史上最漫长的假期,而且这个假期,大家只能居家隔离。广大青少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共克时艰、共战疫情,用行动履行防护责任、用知识护卫健康和生命。一是密切关注所在地区和身边的疫情发展状况,密切关注家人、关注自己的健康、学习和发展。二是深刻认识到规则保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遵守规则,听从指挥。三是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认同度很高,对于政府出台的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表示赞成。四是陪同家人,孝敬父母,居家抗疫,对限制外出、延迟返校等措施,表示理解和配合。五是对转变授课方式,在线上课,开展自主学习,积极配合。

(二)榜样的激励

榜样的教育有助于内化成为信念。党员带动,团员、青年齐上阵,涌现了抗疫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他们有的发挥自身医疗专业优势,成为最美“逆行者”;有的发挥科研优势,争分夺秒科技攻关;有的依据职业特点,战斗在第一线;有的积极奉献爱心,支援战疫物资……在医院里、在病床前,有临时成立的“青年突击队”,他们是由青年党员、团干部带头,团员和青年组成的;有一份份入党申请书,一大批青年人在抗疫第一线经受政治锤炼,迅速成长。党员团员站出来,冲上前线,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有引领作用,激励他们在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的政治追求上更加坚定,促进其政治担当的升华。

(三)认知的升华

青少年在经历中体验、思考、升华。一是提升了对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的认识。抗击疫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责任担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战胜鼠疫、霍乱、血吸虫病、非典、新型禽流感等各类疫病、疫情,经受住一次次磨难的考验,并在有效应对疫病、疫情中使责任担当不断彰显、磨砺。二是明确了制度自信对责任担当的意义。同样是疫情防控,我国抗疫取得的成果,与世界各国抗疫的实践比较,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三是了解了伟大抗疫精神对责任担当的阐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每句话都有极深的责任内涵。许多青少年参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网络主题教育活动,用歌唱、朗诵等形式为防控疫情助力加油,用征文、书法、绘画、摄影、短视频、歌舞作品等,生动讲述“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感人故事。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时代内涵

(一)体验的教育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对于青少年生而言,没有复习,直接应考,因此疫情背景下对他们开展体验感教育,显得及时而深刻。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契机,一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意义教育。帮助他们建构人生的理想与信念,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二是对学生开展家庭责任教育。家庭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教育青少年通过疫情防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律担当的责任意识。三是对学生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教育青少年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类不去捕食野生动物,病毒就不会传到人的身上。四是对学生开展人类社会发展教育。抗疫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能够保障十四亿人之需,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和物流保证是不可能完成的。通过参加全民抗疫,强化责任体验,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课。

(二)危机的教育

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要注重格局,放眼人类。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到目前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1]加强对青少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教育,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动力课。

(三)担当的教育

我国的五年规划,是制定发展蓝图,体现台阶式的发展,体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好机制,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青少年既是见证者,也是不久的将来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能够真实感受美好的明天是奋斗出来的,具有责任担当的现实意义,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理想课。

(四)认同的教育

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起点首先在认同感,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者、继承者,他们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要引导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认同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础课。

(五)使命的教育

不忘初心才能自觉,担当使命才能坚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四史”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在四史教育中立德树人,增强青少年的使命感,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必修课。

三、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育方案

(一)着眼点—立德树人

在立德树人层面上,要落“细”,做到研究学情,研究对象。一方面,要注重起点,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立德树人不断线、不松懈、不换频道;另一方面,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成长需求各不相同,要研究规律,循序渐进,形成有体系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既要有路线图,也要有施工图。同时,要注意精细化和可操作性,学生在每周的教育安排、生活节奏各不相同,就要求有贴近生活、贴近成长、贴近需求的细化的、可操作的责任教育实施方案,具体到规范、规划、规定,因为责任教育的实质就是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主观自觉和行为自觉。

(二)切入点—认知明理

在认知明理层面上,要落“明”,做到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认知明理的目标,就是懂得什么是责任,责任的重要性,责任的来源在哪里,承担责任的好处和不承担责任的代价,明确责任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等。[4]不同学段的青少年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以小学为例,初级为基础级,是最基本的责任指标,以讲明为主;中级主要为对生态的责任,以讲清为主;高级为成长级,以讲透为主。例如,小学一年级、二年級的责任教育主题为我与自我—对自己的责任;小学三、四年级责任教育主题为人与自然—对环境的责任;小学五年级为人与他人—对他人的责任;六年级为人与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等等。[5]为此,要设计专门的配套教材,让学生对责任有理性的认知,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实现责任教育内容纵向衔接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兼顾责任认知与能力的培养和巩固。

(三)着力点—情感态度

在情感态度层面上,要落“实”,做到动之以情,传之以技。责任教育的情感目标,是认同感强,归属感强,能够主动进取,勇于担当,敢于面对挫折,学会坚持,自信阳光,充满爱心,找准人生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些诸如诗词、名言、儿歌、诗歌、动画、故事等教育载体,创设仿真性体验环境,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多感悟、多体验。将原先的知识性作业改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切实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能力提升会强化情感态度,责任教育的能力目标是责任判断,即比较清楚地分辨不同事件的责任分担,面临不同责任、价值观和利益之间的冲突,能够基本合理解决,能够就自己应当履行哪些责任做出合理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也要注重能力提升,比如经常设计一些责任判断的训练,提升责任判断能力,增加责任判断的经验积累。

(四)落脚点—知行统一

在行为体验层面上,落“小”,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责任教育的起点在家庭,难点是知行不一,落脚点是自觉。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责任认知,包括责任概念和责任判断,“行”指的是责任行为,是在一定责任认识或责任情感、责任态度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履行一定原则和规范的责任行动。如何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应该是盯着落脚点,寻求解决方案。这个落脚点就是“自觉”,即主观自觉(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责任习惯)。知行合一的内源性途径在于“自省”—自省自励,自己引导;“自信”—积极上进,提升能力;“自律”—内有原则,外有公约;“自觉”—行动体验,形成习惯。外源性途径包括教育、管理、评价、奖惩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7-01-19)[2021-01-12].http://www.gov.cn/xinwen/2017-01/19/content_5161087.htm#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2).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1-0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trs=1.

[4][5]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8,158.

责任编辑︱庞 雪

猜你喜欢
责任感抗疫责任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抗疫作品展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感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