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打造让学生怀想的校园

2021-07-28 06:04唐西胜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陪伴校长阳光

唐西胜,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书记,院长,特级教师。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外婆的澎湖湾》,我儿时喜欢唱这首歌,是享受天真懵懂、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青年时喜欢唱这首歌,是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的无限憧憬与遐想;在做过老师、当过校长、也在教育行政岗位上历练多年以后,再唱这首歌,激荡的却是教育人生沉淀后的“校恋”,是心中一直向往的美好教育、美好学校和美好学习生活的模样: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一、阳光:关于教育的美好憧憬

(一)在阳光下育人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光是万物的生命源泉,给自然万物真诚、热烈而无私的拥抱。学生如花朵,花朵的生长、娇艳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抚慰与滋养。本人一直喜欢以阳光比喻教育,并致力于在教育中体现阳光的良好品性:自然、纯净、光明、公正、普惠、温暖、充满活力与生机,由此积淀、养成了朴素、本真的“阳光教育”信念,即教育应该是阳光地带,校园应该充满阳光,教师应该是播洒阳光的人,学生应该沐浴在阳光下幸福地成长。

其一,在自然自由的阳光环境下自主生长。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使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为此,学校和教师的使命就是尊重学生自然生长的形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自由自在的环境,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至关重要的“光合作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自主而充分地发生。

其二,在公平公正的阳光照耀下个性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城乡教育、校际教育以及群体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每一个学生置于阳光的普照之下,让每一个梦想都能站在天地的中央。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没有差生,只有差别,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生命释放自我能量与光芒。

其三,在温暖温馨的阳光哺育下快乐成长。教育是关涉生命、关照生命、完善生命的事业。生命不仅仅需要物理的温度,更需要精神的温暖与慰藉,需要打造有温度的教育:教师是适合做朋友的,课程是可以自主选择的,课堂是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的,学习是可以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的……校园生活真正顺应天性,关照人性,成就个性。

(二)以阳光育人

其一,以思想之光指引人。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促使人的精神建构和回归,教育须以正确的思想把人的心灵、精神从低处引向高处,从黑暗、寒冷引向光明、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引导、栽培什么?就在于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如何引导、栽培?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学生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上好思政大课,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因此,真正的教育,既不是传统的“授人以鱼”,也不止于“授人以渔”,而是“授人以欲”和“授人以宇(宙)”的宏大追求,激发学生成长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美好梦想,追求精神成长,乐享不惑人生。

其二,以人文之光关怀人。有哲学家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播种阳光的人,用爱、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一缕阳光成就学生今天的温暖,明天的成长,一生的营养。

(三)育阳光之人

万物生长,人在中央。教育的本义在立人。阳光教育致力于培养积极向上、敢于创新、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阳光少年,致力于塑造开放、民主、乐观、自信的阳光人格。

“阳光之人”具备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擁有健康体魄。英国哲学家洛克曾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强调: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由此可见,健康的体魄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强调“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持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育整全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大计。其二,拥有崇高精神。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崇高追求的人,一个情系家国、心系社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

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二、沙滩:关于学校的“一遍遍怀想”

沙滩带给我的印象和想象就凝结为:阳光满满,海涛声声,儿童的嬉笑追逐,成人的悠闲自在……沙滩也由此成为一个隐喻,帮助我更好地思考和认知学校以及儿童应该具有的校园生活模样。

(一)学校的本义:闲暇

古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闲暇出智慧,在古希腊人看来,教育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学习就是一种有益的游戏,并不只限于学校和课堂。在闲暇与游戏之间,孩子才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潜力的发展。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向往着在夏天到来的时候,穿上宽松而舒适的休闲装,领着他的弟子们: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儿童,到沂河里游泳,在杏坛的舞台上弹琴、唱歌、跳舞,尽情挥洒,快乐享受。这样一幅美丽的教育图景,直至今天,我们仍然为之动容、憧憬向往。

鲁迅先生的童年拥有一片让他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心灵“沙滩”—百草园。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后面的小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拍雪人,捕麻雀,拔何首乌,“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这些看起来对提高学业成绩似乎没什么用处,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百草园装下了鲁迅儿时关于草木飞鸟的好奇,与同伴玩耍的温暖记忆,是他的童年乐园,也是对家的怀念。正是这些经历和体验滋养着他,丰富了他,是他珍贵的学习经历。

卢梭曾说:“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上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教育需要让学生享受闲暇。

(二)当下校园生活的反思:闲暇的消失

周国平曾指出,当前我们孩子们的生命状态普遍都是不健康的,从小学开始,学习的负担就很重。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经常困惑地问他,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学校?他认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觉得学校是非常可怕的东西。

教育让学生觉得可怕是由于长期以来承受过重的课业负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很有蛊惑力的教育口号,这一口号引发了家长的焦虑、社会的躁动。此外,起跑线还不断前移,从小学到幼儿园,再到了牙牙学语的婴儿阶段,甚至延伸到尚在腹中的胎儿,即胎教,于是,人生无处不是起跑线,在任何阶段都不敢疏忽与懈怠。此外,为了让学生获得加速起跑的技能,教育不断采用大量灌输式讲授,机械式刷题训练;起跑训练的时间也不断被延长,孩子的作息时间被规划得更加精准,周末时间也被“合理”利用,孩子思考与“做梦”的时间却被严重挤占。

当学生在学校只是为了学习考试的时候,那学“生”(生活常识、生存技能、生命意识)的空间与时间就被严重挤压。蒙台梭利说:“每个人只考虑儿童的将来,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教育者不能为了学生渺茫的“成功未来”而忽视其当下鲜活的生命体验,教育不能剥夺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百草园、沙滩、沂河!

(三)对未来学校的期许

未来学校应是儿童世界。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就在于让孩子以更舒展的生命姿态、更愉悦的生存状态来面对他的学校和学习生活。为实现这一教育使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人文思考和更高的“生态商”,思考如何还给孩子一片洒满阳光的“沙滩”,一个乐不知返的“百草园”,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中获得简单的快乐,表现可爱的调皮,萌生“十万个为什么”的困惑,呈现成长中的孩子应该有的“正常图像”。

本人曾经有过一个办学理想,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建造一个孩子下了课就直奔而去的“百草园”,孩子们在那里玩着没有多少知识含量和学习任务的游戏……由此提出了学生校园幸福生活的五大指标,即有没有知心的玩伴,有没有喜欢的老师,有没有喜欢的学科,有没有经常受到老师关注和肯定,有没有闲暇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烂漫想象,表达我的一个教育理念:未来,不仅仅是“诗和远方”,还有师生现在、眼前的幸福的模样。

三、海浪:关于成长的思考

海浪象征博大、激情、生命力,也寓意莫测、凶险和挑战。这让我想到学生的成长。成长注定要接受“海浪”的挑战,会经历各种困难,经受万千磨难,在磨难甚至是苦难中丰富生命的底色,感知生命的意义,从而积淀人生精神财富。为了使学生更有力量接受海浪挑战,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其相应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以及“锤炼品德修为”六点要求。为此,广大青少年应该勇敢地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大海”,把整个世界变成自己的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升自己;学会生活,磨炼自己;学会担当,完善自我。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和“战疫”实践就是考验和磨炼学生品质的重要时代环境。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摧残着人的身体健康,更考验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可喜的是,在疫情之下,许多中小学生不是消极、悲观、恐惧与逃避,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选择积极参与到“战疫”中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成长,培养了积极乐观、豁达坚毅、热爱生活的阳光心理品质,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牵手家庭、携手师生、点赞中国和对话世界。在“战疫”的切身体验中,触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对国家民族的体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进而认知社会责任,从而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仙人掌: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想象

仙人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具有区别于其它植物的鲜明个性特点——浑身带刺,顽强坚韧。仙人掌形象所激发的教育想象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尊贵的、独立的、具体的、特殊的个体存在,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天赋和秉性。

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个性,像在沙滩上发现珍珠一样,惊讶并欣赏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的独特性。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让每个孩子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让不同的孩子更加不同。但当下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个性没有机会得到发展和张扬。有人比较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区别:中国教师较多地关注和强调补齐学生的短板,西方教育总是发现和强化学生最粗的神经,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评价改革作强有力的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本人在办学实践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提出“感受成功,享受成长”的评价理念,努力拓展学生评价的长度、宽度、高度、速度的“四度”空间,以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在评价长度上,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一生(而非一段)纳入成长的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欣赏沿途风景”的育人态度,实施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宽度上,不唯学业成绩论英雄,不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树立“没有不好,只有不同”的评价理念,实施多元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在高度上,秉持“山高人为峰”的理念,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在成长速度的评价上,实施“努力即优秀,进步即成功”增值性评价,让每个学生满怀希望地面对他的学习生活,最终还“仙人掌”以最美的模样。

五、老船长:关于校长的寄望

在澎湖湾,老船长是舵手、经验、智慧的象征。在教育领域,校长就是领航学校发展的“船长”,是带领一艘生命之舟远行的“船长”,这种角色定位对校长的身份、使命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为此,本人认为现代校长专业发展须坚持“四有”修为。

(一)心中有梦

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学校之魂”,作为把握方向的舵手,至关重要的是忠诚和爱。因此,校长须有崇高的情怀,对民族有神圣感,对教育有使命感,对师生有责任感,对自我有归属感。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有远大的办学理想,并将其融入学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转化为团队可憧憬、可努力、可实现的共同目标,内化为团队的凝聚力。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防尘”“降噪”,去除功利思想,祛除浮躁情绪,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

(二)眼中有人

教育是基于人生命的事业,是使“人之为人”的事业。在校长对教育的哲学思考中,人,始终是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属点。没有人的存在,“船”就失去了到达彼岸的意义。校长领导力的充分实现需要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对师生充满人文关怀。眼中要有全体的人,整全的人,具体的、生动活泼的人,进而尊重每一个人,关照每一个人。要以成人为本,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教育是一群人相伴而行的共同航程。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這还不够,应该是一个好校长加上一群好的教师,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为此,校长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关照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三)脚下有路

“脚下有路”强调校长要具有丰富、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有知识作为保障,才能与学校教师一道实现育人目标。为此,校长办学、治校过程中需要尊重、遵从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善于谋划,科学制定办学规划;要具有较强的学校治理能力,努力构建师生一体、家校一体、学校社区一体的治理体系;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手中有力量

校长最为关键的是要有实干精神。实干不是蛮干,而是强调校长要有突出的创新能力。一往直前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校长领导学校求生存、求发展必备的精神品质和能力素质。此外,有实干精神的校长不仅自己追求变革,而且能够带领全校所有成员积极地参与变革,不断夺取变革的成功。

但教育的创新不应该成为概念、理念的花样翻新,并由此导致新的形式主义泛滥,以及过度包装造成教育的污染。在颠来倒去的折腾中,师生在疲于奔命中消耗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船”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咬文嚼字》评选出2020年十大流行语,“内卷”一词名列其中。所谓“内卷”,用来描述“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发展的增长”“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等,对教育具有较大的警示、警醒作用。

六、外婆:致敬生命中陪伴我们

成长的人

台湾澎湖潘安邦故居外,有一座雕像:外婆拄着拐杖,注视着正在海边玩沙的孩子,这样的画面让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外婆及其他陪伴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教育,就是一种陪伴。无论是疫情来临的非常,还是教育生活的日常,陪伴都是最长情的告白,传递最温暖的力量。教育的陪伴是一门艺术。

(一)陪伴是“远远地看着”

陪伴不一定是物理上的亲密无间,相反,保持着距离,才能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陪伴是心灵的慰藉、精神的滋养,而不是每天坐在孩子边上不停地进行作业催促和训斥。具有教育意义的陪伴应该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的情感上的相依相伴;是站在阳台上“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不断地目送;是“我去买个橘子,你站在这里不要动等我回来”的背影相随。成人与孩子、背影与目光勾勒了一幅幅温情的陪伴画面。

(二)陪伴是“静静地等待”

教育即生长,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教育有自然的节律,有农业的生活图景,呈现为慢的艺术。成长自有时间表,教师和家长所遵循的只不过是“花儿不开,不要硬掰”,是耐心的陪伴,从容的欣赏,时光静好的等待。

(三)陪伴是“好好地做自己”

周国平先生说,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陪伴是情感共同体下彼此的共同成长,教师的责任是努力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优良的环境,一门优秀的课程,让学生耳濡目染,终身学习。只有这样的陪伴,教育才会勾画一种诗意的样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在浮躁喧嚣、急功近利中,安心而安静的陪伴,更彰显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由此,也让我们真正理解什么是教师,就是一个学生多年以后把很多人都忘记了,但始终无法忘记的那个人。

责任编辑丨庞 雪

猜你喜欢
陪伴校长阳光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走,出发!
陪伴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走在阳光路上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