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28 06:04余军吴倩
中国德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石笋劳动学科

余军?吴倩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为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提出“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理念。

一、探索:寻找融合点

劳动教育是立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石笋街小学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体系,彻底回答了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

(一)秉承“1”个核心理念

“1”是一个核心理念。学校秉承“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核心理念,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和美”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从事劳动的实践能力。面向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难以一概而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匠人精神,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发展的深刻意义,学校集合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力量,根据学科、年段、教学内容整理出《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学科融合劳动清单》,并编制成册,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开辟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模式。

(二)融合“N”个劳动教育要素

“N”指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劳动教育要素。劳动教育要素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点,是进行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要依据。学校成立劳动教育中心组,集合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力量,以《金牛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清单(试行)》为基础,以《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学科融合劳动清单》为总纲,依据各学科不同特点,从劳动教育与知识的融合、劳动教育与情感价值观的融合、劳动教育与精神的融合、劳动教育与实践的融合四大方面入手进行“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抓住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着重挖掘劳动品质;在体育学科中进行劳动精神的教育;在数学、科学学科中深挖劳动知识,进行知识到实践的迁移学习;在音乐、美术学科中,通过艺术赏析感知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并将其他学科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艺术创作题材,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多学科融合。

在探索过程中,学校集全体学科老师力量共同备课,积极调动思维,认真研读教材,深度挖掘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提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确立教学措施和评价方式,形成学校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研究体系(见图1)。

(三)构建“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体系

“1+N”就是指以劳动教育根本目标为基准、以学校核心理念为方向、以学科劳动教育要素为路径,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要素,以此构建时间课程、空间课程、活动课程三大主体劳动教育课程框架(见图2),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渗透劳动的价值,在劳动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挖掘:构建融合线

学校基于对“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理解,从时间、空间和活动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链接“时间”的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反映着民族传统习惯,凝聚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文化血脉。除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另外,还有很多常规节日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因此,学校以传统节日、常规节日、农耕文明为特色,构建了劳动教育“时间课程”。时间课程是指深入挖掘每个节日的劳动教育价值点,对照学校学科融合劳动清单,把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契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劳动教育“时间课程”中,学校还以年段为单位设计了传统节日体验式劳动主题活动任务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对劳动教育有更多的感悟与深入的思考,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生活經验,在自我服务劳动中习得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习惯。

(二)贯穿“空间”的融合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它对学生来说有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具有课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积极建设校园劳动基地,同时利用学校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场地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空间之外是广阔的社会空间,开展社会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结合地域环境,充分利用工厂、商店、敬老院、公园等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地。社会劳动教育课程是养成社会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社会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将校园空间、社会空间、家庭空间与学校学科融合劳动清单相结合形成的劳动教育“空间课程”框架(见表1),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中劳动教育要素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学。

(三)依托“活动”的融合

校园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学校将运动会、环保节、读书节等校园节日活动及社团活动与学科融合劳动清单相结合构建劳动教育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深度挖掘学科中与之相适宜的劳动教育要素,用课程的方式加以改造,使活动与学科、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劳动教育实效。

我校将校园节日活动、校园社团活动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发挥活动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亲近劳动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将劳动教育融于校园节日活动之中,以课程化的形式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我校也将劳动教育寓于特色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动力。

我校将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与学科融合劳动清单相结合,形成了劳动教育“活动课程”框架(见表2)。

三、共享:绘制融合面

我校“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体系以学科融合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在践行中提升劳动教育效能,在推广中更具辐射影响力。

(一)形成集约化资源包

我校依托石笋线上学校平台,建设劳动教育云课堂,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复合型劳动教育样态。以《金牛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清单(试行)》和《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学科融合劳动清单》为标准,教师们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摸索,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融合教育资源包。

(二)打造阶梯式分享体系

我校通过线下资源线上化、分散资源集中化、名师资源云端化,提供和储存优质劳动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年级组—教研组—校级—区级”四级阶梯式分享模式,不断辐射,形成区域影响力。我校教师团队在四川云教课堂参与四川省劳动教育线上课程录制,叶进睿老师献课“正确刷牙,做自护劳动小达人”,该教学资源通过省级平台向全省展播;郭金杭老师根据体育学科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尝试,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在2020年成都市小学德育优秀成果评审中荣获三等奖。

(三)实现多向互动互融

学校充分挖掘优秀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课堂。一年时间开展了66场家长讲座,其中涉及大国工匠、业内精英、非遗传承人等,特别是荣获2019年成都基础教育年度教育面孔的博士家长团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与劳动有关的生动、有趣的课程。另外,学校还积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让茶艺、川剧等特色课程走进学校,实现校社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资源互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石笋街小学秉承“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体系。建立劳动教育体系,我们在探索中寻找融合点;践行劳动教育体系,我们在挖掘中构建融合线;健全劳动教育体系,我们在共享中绘制融合面。全勞动,终于在石笋的沃土落地生根。

育生于勤、长于实践,石笋,在路上!

【余军,四川省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一级教师;吴倩,四川省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副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靳晴晴

猜你喜欢
石笋劳动学科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石笋脚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石钟乳与石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