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能源“历史三峡”

2021-07-30 06:21陆如泉专栏
中国石油石化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三峡能源转型

陆如泉专栏

中石油集团国际部综合处处长、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从现在开始,在能源“历史三峡”的转型拐弯处,人类只有8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这确实是个巨大的难题。

5月26日,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要求,紧扣“双碳”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此会召开,标志着我国“双碳”工作的实质性启动,是朝着“双碳”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央设定的“双碳”目标和时间门槛已经在那里,关键在于如何去实现,路径在哪里?看来,我们已经到了必须穿越能源转型的“历史三峡”时刻了。“历史三峡”,源于著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的历史三峡论。他把人类历史发展比作水过三峡,在历史潮流中,前后两个社会政治形态的转换间必定有个转型期,转型从不是顺流直下的,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故称之为“三峡”。

如果人们认可能源转型“历史三峡”说,那么,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呢?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已经坚定不移地开启了能源转型之旅,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按照国家能源局2020年底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截至2019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含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有力支撑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领先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球市场的50%。

最终,“双碳”目标的实现还得靠资本、技术和政策“三驾马车”的持续牵引。有专家预计,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产业投资规模至少在6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也就是说,在未来40年左右的时间里,每年我们必须投入的平均数在1.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才有可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笔庞大的投入,是对现有化石能源体系“另起炉灶”式的推倒重来,还是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重大革新?恐怕两方面的举措都得有。

技术创新也是关键。没有技术迭代作为前提,碳中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将无所适从。这方面,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先生的一席话甚为到位:“在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国家首先要把技术体系建起来,不要急急忙忙去下达比较激进的指标。否则,指标一下,地方政府若没有完成的能力,要么造假,要么‘拉闸限电’,事与愿违。任何政策都有一个酝酿期和适应期,如果立马以雷霆万钧之力往下压,一定会带来问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碳中和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等大家经过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后,再转化成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也是重中之重。在中国,政策这驾马车的功力尤其大。因为我们是“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的政策对驱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步伐和路径,均有无与伦比的决定作用。

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前景非常光明,但道路异常曲折,是真正衡量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的“试金石”。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种是“化石能源时代”。人类已经习惯并使用了数千年。一种是“零碳时代”或“非化石能源时代”。预计在本世纪末,全人类要集体迈入零碳时代。发达国家更早,在2050年前后迈入,中国在2060年左右迈入。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在能源“历史三峡”的转型拐弯处,人类只有8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这确实是个巨大的难题。

猜你喜欢
三峡能源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春到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