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汉服,再掀国潮美业

2021-07-30 13:35李书
产城 2021年6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文化

李书

“中国人不穿中国衣”,1988年,沈从文与世长辞留下这般临终遗憾。他没有料到的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传统服饰悄然兴起,其中高度凝练文化传承的汉服更是从小众市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把汉服穿在身上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这里的汉服并非特指汉代人的服装,而是指汉族人民经常穿的服饰。”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表示,现代汉服的概念更多是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汉民族的服饰,如元代、清代非汉民族建立政权的服饰都不属于这一范畴。作为承载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的服饰,汉服传承着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護的中国工美技艺,如今正在轰轰烈烈的国潮风中日渐焕新。

冲刺百亿市场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服饰发布的《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后简称:《洞察报告》)显示,今年汉服市场的规模预计达到100亿元以上,目前已有将近2000万名消费者在天猫上购买了汉服。而此前在天猫2018年全年服饰总营业额中,汉服销售额仅占1%,可见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作为市场消费基础的汉服爱好者基数正不断扩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2019年,中国汉服爱好者数量已连续三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2019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到356.1万人。据《洞察报告》预测,中国市场约有4.15亿人为汉服潜在消费者。中国汉服市场已形成较大的消费基础,并伴随高增长的态势,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目前国内汉服圈已形成三大主流产业集群,包括杭州、广州、成都。杭州作为电商之都,依赖本地发达的电商产业,汇集大批知名汉服店,包括出演《长江7号》的徐娇创立的汉服品牌“织羽集”等。广州则以制造业发达、产能强势的优势,积极开拓汉服市场。以城市文化带动消费需求

汉服由于其需求的不断扩大,渐渐形成一个以汉服及汉文化为核心的产业。的成都,背靠庞大的市场,在中国汉服市场中稳占一角。除以上主流产业集群外,山东曹县从演出表演服饰加工基地转身而来,于2019年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成为国内汉服产业中的一匹黑马。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数据信息显示,目前当地经电商渠道卖出的汉服产品已占据全国汉服线上销售额的1/3。

“汉服消费者在不断增长,受到消费升级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也正趋向于个性化。”目前曹县出产的汉服中有的百来块即可到手,而汉服高端品牌如明华堂有的套装定价在9000元以上,对于两者价格相差较大的现象,蔡尚伟用“消费分级”来解释,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有的平台走的是薄利多销路线,有的追求文化需求力求复原传统汉服,有的与影视剧等其它产业联动拓宽受众。2019年淘宝汉服品类头牌店铺汉尚华莲与开年大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方合作,通过阿里鱼IP授权和开发平台的赋能推出14款联名汉服,上线三周便达到百万销售额。

凝练文化传承,汉服正“出圈”

从一开始小众领域的亚文化,成为当下一种服饰热潮,汉服兴起并非偶然。“汉服有文化功能。”蔡尚伟表示,一件制作精美的汉服,除了制作工艺考究,形制上需参考不同朝代的服饰与精神文化,更讲究还会借鉴所属朝代的出土文物样式进行加工调整。作为高度凝练文化传承的服饰,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还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族底蕴。

当然,在汉服文化兴起的背后,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力强盛,大众精神需求提升,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感的增强。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升温成为必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阐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等是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重点任务。2018年4月,团中央牵头举办“中华华服日”……皆为我国汉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与炙热的文化情怀相对,趋利、理性的资本介入,则是促成汉服“出圈”的第二大要素。自2018年汉服需求扩大以来,汉服产业逐渐得到资本青睐。2018年1月,汉服品牌织羽集获得由险峰长青领投、辰海资本、东湖天使基金和AC资本跟投的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20年9月,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相继完成两轮股权融资和战略融资;2021年4月,汉服品牌十三余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在资本的影响下,原本的作坊式生产模式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介入其中。从中国古风摄影服务平台分离出汉服品牌的盘子女人坊,正式进军汉服产业;森马服饰集团从童装着手布局汉服市场,在巴拉巴拉童装中推出中国风的汉服产品,我国汉服产业正朝着愈加正规化、市场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汉服“出圈”带来更多机遇。截至2021年6月,B站“汉服”频道27.7万个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达16.1亿;抖音“汉服”话题的播放量达492.1亿次,其它汉服相关话题也都数据惊人;微博上有关汉服的讨论居高不下,“汉服”话题阅读量截止目前已达54.3亿,讨论量达522万。由于线上汉服内容的广泛传播,更多“圈外人”开始体验穿着汉服,线下汉服场景顺势拓宽,逐渐衍生出租赁体验、拍照写真、私人订制等多元产业链,进一步增强了人们身着汉服的体验感。

用发展的眼光看汉服

汉服产业蓬勃发展,在原有的汉服圈中体现最为明显,据《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约五成的汉服爱好者拥有2-4套汉服,拥有5套汉服及以上的消费者数量约占15.3%,总体的汉服人均拥有量约为3件。但在更大范围的流行和普及上,汉服文化却面临着停滞不前的难题。究其原因,不过有三,派系之争、标准未全、利润较低。

在汉服圈的“江湖”中,流传着三大派系:“古墓派”“古墓仙女派”“改良派”。其中,“古墓派”遵循古制,衣服的形制、面料,乃至配饰、鞋履等严格依照文物或史书制作;“古墓仙女派”认为部分可以采用雪纺、蕾丝等新面料;“改良派”则主张顺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传统汉服进行改造。各派系之间各执一词,有关“形制正确”的讨论不绝于耳,总能掀起阵阵波澜。钟爱汉服的年轻人,只能在诸多误解与压力之中抱团取暖。对此,蔡尚伟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汉服。”其关键之处为需分场景穿汉服,譬如在传统文化庆典等特殊场合中,汉服作为展示品需严格遵循古制,在日常的生活中,汉服作为个人私服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此举也有利于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进一步扩大汉服流行范围。

另一方面,在汉服流行的过程中,版权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山寨泛滥的问题也难以根除。“原创者设计了好几个月的成品,推到市场试错后可能就一两件成为爆款。但盗版者直接跳过设计、试错等成本,剽窃设计者销售量最好的款式,再用相对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蔡尚伟表示,这并不利于汉服产业的健康发展,需尽快建立统一且权威的行业标准,保护好相关的知识版权,鼓励原创,打击盗版,促进汉服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比起其它成熟的服饰市场,汉服市场虽正急速成长,但体量终究不大,这意味着我国汉服产业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利润较低。若是追求低廉价格,成本控制下相对粗陋的设计与工艺水平则很难让普通人产生好感,销量难以扩大,利润自然难以产生。若是追求工艺以及成品精良,则面临着制作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等问题,体量又小,利润微薄。“一方面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蔡尚伟建议,“另一方面可考虑拓宽产业链扩大市场,衍生出租赁汉服、二手交易等商业模式,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汉服文化,促进汉服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上台说汉服
谁远谁近?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