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劳苦大众而生,我为你而生

2021-07-30 02:46丹颜
妇女 2021年6期
关键词:李家李大钊丈夫

丹颜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号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南陈北李,激昂文字,挥斥方遒。

她是他挂在心头,无日或忘的旧式糟糠妻。温粥粗茶,昏灯暖被,免他孤苦无依。

他为国事奔走,誓要打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她挑起家庭担子,无怨无悔。他说:“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既是我的妻子,又是我的母亲,还是我的姐姐。”她说:“你是为劳苦大众而生,我是为你而生。”他与她,情似海,爱如山。

郎骑竹马来

1899年,在祖父李如真的操办下,10岁的李大钊与16岁的赵纫兰结为夫妻。

这段婚姻,属于旧式包办婚姻,却又不尽是。

李家和赵家同村,祖辈交好。幼时,赵纫兰常跟着母亲来李家串门,深得李家长辈喜爱。两个孩子相差六岁,她叫他的乳名儿“憨坨”。他最爱叫她姐。

李家人丁单薄,李大钊是独子,父母早亡。祖父年事已高,祖母又瘫痪在床,老的老小的小。赵纫兰的到来,无疑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带来了活力。

赵纫兰悉心打理着家里的一切。一边侍奉长辈起居,一边照顾丈夫,助他顺利完成学业。

夫妻俩年纪尚小,谈不上男女之情,更多的是亲情。在温婉贤淑的赵纫兰身上,李大钊第一次感受到了姐弟之情,缺失的母爱也得到了弥补。

然而好景不长,祖父母相继去世,亲戚们觊觎李家的家产,一番折腾,原本富足的家业少了一半。

世态炎凉,家道中落。怕妻子一个人支撑整个家太辛苦,李大钊提出退学,但赵纫兰坚决不肯,硬是将李大钊“逼”回了学校。

为了他,千斤重担她一人挑了。最艰难的日子里,她给了他最深的依靠和慰藉。

曾经的艰辛,动荡的年代,让李大钊迅速成长起来,养成了忧国忧民的品性,行事作风比同龄人都要成熟。

眷属终团圆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考入天津法政专门学堂。从家乡来到天津,李大钊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他的志趣并不在谋个人荣禄,而在改造社会。

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赵纫兰想方设法筹钱。她的不易,李大钊都看在眼里,“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三年后,李大钊决定东渡日本求学。盘缠不够,又是赵纫兰四处向亲戚挪借,凑钱送他上路。这一走又是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独自抚养一双儿女。想着他,就把思念缝进针脚里,绵绵密密。

1916年,学成归国的李大钊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图书馆馆长,把妻儿接到北京,一家人总算结束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当时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年轻的教授们追求“罗曼蒂克”式的婚姻自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媳妇,纷纷闹起了离婚潮。在常人眼里,李大钊的婚姻太不般配了。

李大钊三十出头,风华正茂,而赵纫兰,年近四十,目不识丁,不过是个土气的小脚村妇。可在李大钊心里,她无可取代。在赵纫兰身上,李大钊发现了女子的“平和、优美、慈爱”。他对她不只是感激,还有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他设法弥补这些年的亏欠。

在北京的小院里,李大钊特地盘了一个和乡下一模一样的土炕,冬天在炕上做活儿,暖暖的。平时,回到家,李大钊常常帮助妻子料理家务、带孩子,有客来访,他帮她换衣服,扣扣子,细心为她拉平衣襟,然后坦坦荡荡介绍给客人:“这是我的妻子赵纫兰。”

因为待人诚恳,处世随和,赵纫兰很快赢得了学者教授们的一致好评,成了公认的贤妻良母。

那段时间是一家人少有的温馨美好时光。白天李大钊去学校上课,夜里读书写文章到深夜,赵纫兰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偶尔,李大钊也会绘声绘色地给儿女们讲笑话,兴高采烈地教儿女们唱歌、朗诵诗词,还全家齐动手把硬纸板剪成小方块,自制军棋,和赵纫兰玩上几盘,当妻子故意走错想取胜时,他会快乐地大叫:“嗬,原来地雷长了腿啊。”

她像戏文里寒窑苦守十八年的王宝钏,盼到他功成名就,妻儿团圆。然后守着他,安安稳稳。倘若就此一生,也是十分圆满吧?

可风雨如晦的年代,哪个能独善其身?她的夫,胸怀天下,早已决心用铁肩担起国之道义。

铁肩担道义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经常在家里接待一些革命者,每当这时,赵纫兰便去门外放哨,保卫着这些革命者的安全。

作为北大教授,李大钊每月薪水有200块大洋,可他手头松散,大多用作党的经费或是周济贫困学生。到领薪水那天,李大钊常常还没走出校园,钱就所剩无几了。

赵纫兰经常为生活犯愁,但她从不埋怨。最后还是校长蔡元培看不下去,让会计每月从李大钊的薪水里直接扣掉一部分交给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成为党在北方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为革命工作东奔西走。他对她说:“我的工作很忙,今后再也没有空闲的时间照顾家庭了,你应当坚强起来……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天下,竟是谁人的天下!”

她安心做他的大后方,照顾几个儿女,不让他为家事操一点儿心。

可革命工作毕竟充满了危险。家里渐渐不安生起来。

一次,趁着李大钊不在家,儿子被一伙流氓毒打,那些人还冲进李大钊的书房一顿乱翻。

自此之后,要么家里被盗,要么晚上有人在院子里偷东西。李大钊几次被通缉,她和孩子们几次搬家,颠沛流离。

越动荡,越勇敢。他做的事,她不懂。但她相信丈夫,比起小家的利益,他的革命理想更重要。她心里渐渐诞生了一个朴素的念头,“你是为劳苦大众而生,我是为你而生。”

这般胸怀和觉悟,才是他的妻。

热血伴忠魂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赵纫兰和两个孩子也一同被抓。

在法庭上,赵纫兰见到了伤痕累累的李大钊。他说:“这是我的妻子,她什么也不懂,我的一切和她没有关系。”没有想到,这竟是两人的永诀!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保护她。

4月28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得知丈夫的死讯,赵纫兰几次昏厥,她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她恨不得随他而去,可儿女们都还小,她不能倒下。

不久,长子李葆华被朋友送到日本留学,临行前赵纫兰含泪交代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父业。”在她的教导下,李葆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赵纫兰带着剩下的四个孩子,回到老家,艰难度日。病痛日益消磨着她的身心,但她一直关注着时局,盼着革命早日胜利,等着看他说的红旗飘满北京城。

赵纫兰还有一桩心事就是丈夫何时安葬。1933年,赵纫兰预感自己时日不多,她给李大钊的好友蒋梦麟写信,希望他出面操办李大钊的丧事。

党组织派人找她商議,把李大钊的葬礼搞成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李先生是属于党的,他是为革命而死的,党组织怎样指示,就怎样办吧!”

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北京举行,下葬在香山东麓的万安公墓。赵纫兰久久抚摸着丈夫的墓碑,泪水长流。

安葬完丈夫后,赵纫兰一病不起,仅仅35天后,与世长辞。遵照遗嘱,她与他合葬在一起。

赵纫兰去世后,组织决定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的墓碑由“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

一声同志,成全了她所有的付出。

一百年了,红旗不仅飘满北京城,他带来的火种,还燃遍了华夏每一寸土地。九泉之下,他和她,一定看到了。

编辑/纤手暖

猜你喜欢
李家李大钊丈夫
“称霸”试衣间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傍晚
安慰
李家正 釉·画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数到一万捉迷藏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