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角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解析*

2021-08-01 15:05
甘肃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创工匠精神

康 平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73000)

1 概述

“工匠精神” 一词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 多年前的春秋“班墨时代”,春秋战国的官书《考工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史书都记载了关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者“工匠精神”的内容;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则在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传统文化中对至善理念的追求和对法律规范遵循的基础之上,讲究制度标准,强调执行程序,侧重点主要体现在“质量、程序、标准、超越、热爱”五个方面[1],完美地体现了现代西方国家浓重的民族文化及其职人精神;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工匠精神”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也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职业观更新转变及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工匠精神”再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历史的沿革从纵向积淀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的进步从横向丰富着“工匠精神”的品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使“工匠精神”不仅要体现古代匠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又必须要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2 “工匠精神”界定与发展

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以及《辞海》中,都有对“工匠”一词的释义,它是指“手艺工人”[3-5],“工匠精神” 即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品质。一般而言,“工匠精神”会让人将其与机械制造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一种对匠人执着坚守、精益求精等品质的称赞与美誉;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我国“四大发明”的创造者,都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秉承着“工匠精神”的建设者与开拓者,如钻头大王倪志福、纺织工匠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开拓者王传福等人更是“工匠精神”的坚守者,他们让中国的创新重新影响着世界。

从“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是“工”与“匠”的完美融合与相互渗透,而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始于职业教育。作为未来技能型工匠人才职业生涯开始的重要出发地,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塑造的起源地,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的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着眼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角度,“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应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养成的起点,依托职业教育的力量,以点带面,将“工匠精神”弘扬光大,传承不息。

随着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推崇,“工匠精神”被赋予了互联网时代气息,互联网时代为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技术平台,它不仅是热爱发明、崇尚技术、献身工程的代名词,更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创新等特征的显现,“互联网精神”与“工匠精神”互推互助,将成为一个国家科学、合理开展创新创业的主要驱动力。

2016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 成为了2016 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词汇之一,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 “工匠精神” 四个字。2016 年4 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教育 “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已成核心要素之一,推动着我国国家产业战略迈向中高端的进程。

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俨然已成为教育教学一个重点问题。就目前国内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来看,对其研究偏重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 “工匠精神”的养成,以及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渗透与融入,这是改变高校学生人文涵养缺失、职业道德下降、职业追求迷茫等不良倾向的重要举措。同时,作为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任务的高等学校而言,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将会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笔者借鉴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概念及维度划分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七个维度详细刻画了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培养要求下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工匠精神”,认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工匠精神”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界定,它不只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专业的教学态度与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是基于高度专业认同感基础上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与人文素养,如图1 所示。

图1 工匠精神培养调查的量表维度框架

3 “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

随着“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其研究已成为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作者认为,“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稳定的品质,也是一种在生产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下,高校“工匠精神”的特征应体现在师道精神、制造精神、创业精神与创造精神四个方面。

3.1 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

能否掌握技术、学到本领不仅取决于学徒自身的悟性、能力及刻苦努力程度,也需要学徒尊重技艺。但是,在技艺的学习探索中,作为关键因素之一,学徒对师傅的态度将影响到技艺掌握的程度。中国历来就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说,而“工匠精神”正是在我国“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3.2 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

追溯“工匠精神”的历史,它不仅是工匠制造器物过程中所逐渐凸显出来的一种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也是一种不计劳作成本的追求每件产品的至善至美的精神。而要达到这种精神境界,不仅需要工匠所掌握的熟练技艺经验,还需要工匠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平和的制造心态,也只有在熟练技术经验与良好制造心态的完美配合下,工匠高精的技艺才能被运用于一件又一件精美器物的制造中去。

3.3 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

对于大部分工匠而言,养家糊口是从事工匠行业最直接的目的。而在工匠凭借其技艺立足社会之后,将会面临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的问题,谋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稳定其社会地位、巩固其社会关系也将是工匠制作发展壮大过程中追求目标,就当下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创业则是工匠凭借其技艺成就事业的最好途径。

3.4 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

工匠精神的能力与技艺不仅是衡量和决定工匠水平高低的先决因素,更是工匠智慧与工匠灵感在“造物”过程与结果中的集中体现,而创造精神则作为灵魂,支撑着工匠精神的存在。

4 “工匠精神”对高教的启示

“工匠精神” 之所以成为近年来的学术研究的热点,是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教育改革,社会进步对于每个人乃至每个企业的广泛要求所决定的。它不仅是个人职业规划发展的必备素质、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式,更是人类发展对于自身物质和精神追求显著提高的精神体现。

4.1 “工匠精神”是个人职业规划发展的必备素质

在充满着竞争力的当代,仅仅体现个人重视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的工匠意识和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的精神与敬业的精神,在以知识、工作作为工具赚钱养家糊口的基础上,要塑造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而且要以一种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极致、给工作的服务对象无可挑剔的工作体验来回报社会。并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学习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做出打动学生的一流课程和教案。

4.2 “工匠精神”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式

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已经在各个高校实行并在不断优化,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知识技能的持续更新,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与自身知识水平掌握并重。目前,地方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存在“学生职业认同感不足、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机制的问题”,所以,人才培养中应主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二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三是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四是校企合作中融入“工匠精神”[6]。高职“工匠精神”教学的策略应该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批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体现工匠精神、在教学策略中渗透工匠精神”[7]。地方职业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经济所需人才的主阵地,不仅担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员工的重大使命,而且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工匠精神”。

4.3 “工匠精神”是教育对精神追求体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自身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其具体体现在人们对不在满足于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是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因此,人们对于自身所用的各种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今追求即时利益的社会,产品的品质灵魂极易被忽略,学校的主要“产品”就是多学生知识和情操的培养,教师作为“工匠”更需要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坚守“工匠精神”,不能在学生的思想中注入“三聚氰胺”,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是一股脱俗的、正面的、积极的精神力量,才能推动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5 结语

从春秋时期的“工匠精神”到互联网时代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承担社会主要责任和实现历史使命的群体,要在高等教育中坚持“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效性,将“工匠精神”的养成逐渐演变成一种行动上的自觉,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价值信仰,从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革新与转变。

猜你喜欢
双创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