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初探

2021-08-02 08:52郑佩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插图

郑佩丹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的阅读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难度。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可见插图对教材与教学的重要作用。依据儿童心理发展在不同学段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巧用插图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周剑清、曾鑫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考量》中提到:部编版的教材加入了更多元素的插图,使语文教材更富有中国味。的确,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插图更加强调其观赏性。教材插图是创作者在忠于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阐释性和艺术性。插图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契合,而且还能创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巧用插图是教师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催生语文课堂活力的馨香。

魯迅先生曾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以部编本的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插图方面做了很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出现了很多风格迥异、色彩清新、民俗文化浓厚的精彩图画,有的再现了文本内容,有的凸显了价值主题,有的描绘了人物形象,有的渲染了文本情境,与文本内容遥相辉映。王艳华在《从“流淌的烛泪”说开去——也谈小学教材中插图的运用》中提到: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可见,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它们不仅增添学生的阅读趣味,更帮助了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具象的共鸣,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综上所述,教师们如果能重视插图,在课堂上有效利用插图,便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二、插图分类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由最初的不成熟逐渐发展成熟,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深刻的差异。部编版教材在选文上遵循着学生的发展、认知水平,而作为教材选文的“绿叶”——插图,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趣味性,同时极大限度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下面以物体形象(造型)为例进行探讨。

1.第一学段(1-2年级)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思维发展方面尚不成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理解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更容易受到一些具体情境的感染。低年段的统编教材中,故事类课文占有很大比重,这些故事在主人公大多为动物、植物。此时,插图造型的呈现方式多以拟人的手法,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无论是题目、内容,还是插图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拟人化的插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十分有趣。此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充满趣味、色彩丰富在插图,这样的插图设计,更容易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正如李晶晶、梁杏在《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科学性与适切性研究——以人教版为例》中提到:小学生更加乐于阅读图画,他们对图画有着天生的好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看到的便是插图,再从插图去阅读文本,进行图画与文字之间的思维互动,由此对文本加深印象。

2.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二学段的小学生在注意的有意性和注意的品质方面均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注意开始发展为有意注意,并且,注意的广度扩大,注意的时间加长,可以更加自如地转移注意。此时,插图的形象夸张化,不仅能增强画面在趣味性和幽默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秋天的雨》,这篇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插图通过展现秋天金黄的树叶、金黄的山坡,色彩缤纷的花草,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秋雨的美好,秋天的美丽、欢乐、丰收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利用插图,对学生来说,阅读后对文本的印象更深刻,这种阅读体验,妙不可言。

3.第三学段(5-6年级)

发展到第三学段,小学生在观察力、注意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注意品质获得较大的提高,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思维方面也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推理品质不断加强。因而,这个阶段的插图多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造型,从而贴近学生的认知。例如,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插图是李大钊的肖像画,戴着一副眼镜,身穿灰布旧棉袍。插图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客观再现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进时代背景。

三、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对插图内容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对教师进行课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教师如何运用插图进行高效教学呢?

(一)以图增趣味,感知文本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特点、学生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效率。

1.趣味导入

例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图1)一课,课文的插图是采用嵌入式法,虚化了水井图,取而代之的是文本内容,文本底下是一只青蛙坐在井底,抬头看向天空,课题右侧画着小鸟。这样的编排形式特别有意思,实际上改变了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将图片和文本内容放在了一起,插图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青蛙与小鸟对话时,青蛙仰头神情和小鸟俯视井口会不自觉映入学生的脑海中,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意思,真正体现了“补文学之不足”。因此,教师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插图,说说小青蛙坐在哪里?小青蛙的动作神情怎么样?小鸟从哪里飞来?青蛙和小鸟在争论着什么?以此来揭题,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2.指导朗读

因为古诗的篇幅简短,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感。同时,古诗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容易给学生带来枯燥难学的感觉。如果教学,古诗能巧借插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图2),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手法之夸张,教师可以借助插图,结合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利用白板功能让学生拖动图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山寺之高,耸入云霄的特点,从而感受诗句中“摘”字的巧妙,学生有了感性具象的认识之后,教师再来示范朗读,再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不仅一下拉近了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感,而且也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古诗含义,给学生美的感受。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插图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