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分析

2021-08-03 06:19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王加惠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养同伴障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 王加惠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是指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它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一种正常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

随着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孩子受教育权利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幼儿园;而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特点。这类儿童进入幼儿园是否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他们的交往、交流是否能得到改善?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孤独症幼儿在园的表现进行观察并分析原因,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

1 个案的典型行为表现及分析

1.社会交往障碍

户外活动时,辰辰小朋友独自离开集体躲在了活动室的器械柜后面,当老师找到他时,他立刻起身离开,不愿老师接近他;当小朋友拿着玩具找他一起玩游戏时,辰辰没有回应并独自走开。

离园时,辰辰躺在地上抱住小朋友的脚,当老师将他抱起引导其坐在同伴旁边的椅子上时,辰辰又再次躺在地上用头蹭同伴的脚,同时脸上露出愉悦的笑容,但同伴已被他的行为吓得哭闹和尖叫。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有着实质性的缺陷。在上述案例中,辰辰面对同伴的呼应消极回避,而且会独自躲起来不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当他主动与同伴互动的时候,又因为不懂得交往规则和方式难以和同伴建立友谊。

2.交流障碍

入园时,辰辰妈妈带着辰辰进入班级,老师与他打招呼:“辰辰早上好!”但辰辰没有看老师,而是面无表情地看着其他地方,老师想和他牵手或是拥抱时他也会躲闪逃避。

进餐时,辰辰看到喜欢吃的食物后便会伸手去拿或是手指着食物“啊啊啊”地叫,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交流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辰辰的语言发育比较迟缓,当老师用语言和辰辰交流时,辰辰没有回应;当他自己有需求时又不能用语言表达且对老师的非言语交流表现出排斥,因此存在明显的交流障碍。

3.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辰辰有时会在集体玩区角游戏时突然跑出班级,有时会在户外活动时趁老师不注意跑开,但最后总能在花丛里找到他;老师与他对话时没有任何回应,想带他回班级也站着不动,嘴里还会念着“花”。

除此之外,辰辰还喜欢去建构区把花片、积木等材料全撒在地垫上,然后再一个一个地拼起来,最拼成一朵花的造型;当同伴不小心破坏他的“花”时,他会表现出烦躁、跺脚、尖叫或是大哭大闹的状态,并且急于还原成“花”的造型,直到还原好情绪才会有所好转;当同伴将地上的玩具整理好之后,他会再次将玩具撒在地上,然后拼成花的造型。

在上述案例中,辰辰的兴趣比较狭窄,对花有特别的执着,即使玩各种不一样的材料,也会将这些材料拼搭成花的形状;当作品被破坏时,他的情绪波动极大,只有恢复花的形状才能稳定情绪——这些都属于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2 个案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养方式不一致

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行为表现有着直接影响。据了解,辰辰爸爸很少参与辰辰日常教育,在辰辰一周岁九个月的时候,妈妈因为怀二胎逐渐忽视了辰辰,对其缺乏基本的关注与照顾,行为方面的要求和管束比较松懈,很少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引导与教育。辰辰由爷爷奶奶照顾,但爷爷奶奶因年迈精力和能力都有限,认为孩子小没有做事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随着长大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对辰辰包办代替一切。爸爸妈妈的忽视型教养方式和爷爷奶奶的宠溺型教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情况对辰辰的成长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首先会阻碍辰辰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导致其生活难以自理;其次,父母与辰辰很少有亲子互动的时间且缺少社会交往机会,最终导致了其错误的社会性行为。

2.封闭性的生活环境

不良的生活环境容易导致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辰辰平时呆在家里的时间最多,偶尔还要跟爷爷奶奶去菜地里干活;到了菜地后辰辰就在一旁一边玩花花草草一边等待爷爷奶奶,导致其缺少了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因此对同伴交往不感兴趣,进而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同时封闭性的生活环境使他对偶尔能接触到的花花草草产生了相对执着的特殊感情。

3 干预措施和建议

㈠家庭教育指导

1.改变家庭教养方式

忽视、干涉频繁是孤独症特质的危险因素。我们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保持一致,并改变原有的教养方式,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教养方案——改包办一切为指导生活技能,改忽视不见为适宜关注,改袖手旁观为共同参与等。如平时由奶奶喂饭转变成奶奶在一旁指导辰辰用餐;忙碌的爸爸妈妈每天抽空陪伴辰辰进行亲子运动、亲子阅读等,增加亲子交往互动的频率,从而激发其社会交往的欲望。

2.制定外出计划,提升社会技能

我们建议家长有计划地带辰辰与亲戚朋友聚会或是外出游玩,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进一步丰富群体生活经验,以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促使其习得社会技能,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

3.利用晚安时间创造表达的机会

我们建议家长与辰辰开展晚安故事、晚安聊天等活动,通过绘本阅读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辰辰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以创造表达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引导和等待。

㈡教师干预

1.改言语交流为非言语教育,建立依恋关系

由于辰辰的语言能力较弱,且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在与辰辰交流时采用非言语交流的方式——通过牵手、拥抱、聊天、游戏等方式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取得信任,建立依恋关系,从而引导辰辰走进集体,适应集体生活。

2.打造适宜的融合环境,走出“小世界”

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辰辰对自己的物品和标志不敏感,因此我们在晨检牌、杯架、书包架、鞋架、座位和床铺等位置做上属于他的特别标志。如每天晨检入园时,辰辰总是拿着红牌站在晨检牌处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在辰辰的照片旁贴上他认识的卡通人物贴纸,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他顺利找到自己的照片,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辰辰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3.开展“帮帮团”活动,激发社交愿望

我们选择了心智比较成熟、自控能力较强且善于与老师合作的幼儿加入到干预行列,以“帮帮团”的活动形式促进辰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积极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

㈢专业干预

特殊儿童的教育单靠老师和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教育机构的帮助。我们建议家长带辰辰前往专业教育机构进行测评、诊断,以确定问题所在,同时接受相关指导和训练。

4 干预效果——行为变化

经过一学期的干预,辰辰依旧对花比较感兴趣,但他从中了解了很多常见花的名字,同时对角色游戏、沙水游戏、户外活动也变得情有独钟,能够跟着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各项活动了,在交流和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附表.干预前后辰辰的行为变化

这一学期的努力让我明白,对待特殊幼儿,我们要加倍关心、积极对待,正确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联系工作,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为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牢抓一日生活中的交往机会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交往机会非常多,而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营造辰辰与他人交往互动的氛围。因此,我们要牢抓一日生活中的交往机会,鼓励辰辰和同伴、老师、保健医生、保安叔叔等进行交往互动;还可以继续开展“帮帮团”活动,鼓励更多的幼儿与辰辰交往互动。

2.提供展示平台以激发信心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关注辰辰的发展,为他提供表现表达的机会,耐心引导并鼓励他大胆表现;同时对其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逐渐增强其自信心,促使他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进而走向更加广阔的大世界。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值得我们去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放弃特殊儿童,不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和引导,更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特殊儿童的行为。静待花开是对教育的一种责任和担当,用爱和智慧等待,我们一定能等到花儿绽放!

猜你喜欢
教养同伴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跟踪导练(四)2
教养方程式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寻找失散的同伴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