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策略研究

2021-08-03 00:55赵含琪王占斌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尼娜三维俗语

赵含琪 王占斌

摘 要:本文从生态三维转换角度研究译本《奇异的插曲》,发现译者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将剧中人物表现得生动多彩,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理论,可以为戏剧汉译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鍵词:《奇异的插曲》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2007年,国家话剧院隆重推出尤金·奥尼尔的名剧《奇异的插曲》,使其再次成为话题焦点。王实味翻译的《奇异的插曲》适应了舞台表演,对于戏剧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国内鲜有对于《奇异的插曲》的翻译研究,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研究《奇异的插曲》的汉译本。

一、生态翻译学下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该理论指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生态翻译学把翻译的方法总结为“三维转换”,即“在对全文做总体考虑后,改变一元维度的译文处置,不但只做语言转换,还关照文化内涵、交际意图等多个维度,特别是关注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的平衡”。

《奇异的插曲》是奥尼尔的心理探索悲剧,1936年王实味将其翻译为中文。这部戏剧在国家话剧院上演依据的就是这一译本。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角度,包括语言、文化、交际,对《奇异的插曲》进行分析。

二、《奇异的插曲》汉译本中的三维转换机制

(一)语言维的转换

翻译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1.四字格

“在英译汉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冗长繁杂的句子 ,若按正常语句结构译成汉语往往是翻译腔十足。但若将长句打散 ,译为短而精的多个部分,不仅能表意更明确,也会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汉语“四字格”(包括成语和四字结构 )恰能以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在英译汉中发挥积极作用 ,并在多方面表现出独有的美学价值。一般来说,四字格具有短小精悍、含义深刻等特点。在汉译中适当运用,能使译文文字洗练、富有美感。

在《奇异的插曲》汉译中,王实味通过四字格实现了语言的转换。

例1:Professor Leeds: [With asperity] But I tell you its quite impossible! I dont like to bring up the money consideration but I couldnt possibly afford-And how will you support yourself?

译文:李资教授 (厉害的):可是我告诉你那是完全不可能!我不高兴说出钱的问题来,但我无力供给——而且你将何以为生呢,请问?

无力供给与何以为生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简短有力的四字词使译文明朗,李资教授对尼娜的反对情绪表现得更加明显。

例2:For giving my cool clean body to men with hot hands and greedy eyes which they called love! Ugh!(A shiver runs over her body)

译文:为了把我冷静清洁的身体给了那些两手火热、两眼饕餮他们所谓爱情的男人们呵!哼哼!

将“Hot hands and greedy eyes”翻译成两手火热、两眼饕餮,节奏感强,另外,四字格在翻译时还以其生动、形象的内容产生意象美。译文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的意象(hot hands, greedy eyes),生动地展示了原文的意象美。

2.俗语

“俗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俗语能体现出本民族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思维方式,也能通过俗语内容加深对语言的理解。”王实味在《奇异的插曲》的翻译中,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俗语翻译。

例1:Marsden: I suppose every single damned inmat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her!

译文:马尔斯登:我想那病院里独身的混账东西们,个个都爱上了她!

将“damned inmate”翻译成俗语混账东西们,这是对粗俗语进行的翻译。所谓粗俗语就是指“粗鲁、庸俗的话语,常含侮辱性,听来不悦”。 文学作品中的粗俗语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也能体现出其身份地位。Damned inmate翻译成混账东西们,将马尔斯登对病院里的人的愤怒、嫉妒、仇恨表现得生动逼真。

3.修辞

“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以期更充分、透彻、鲜明地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所涉及的是语言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而词汇修辞是结合具体情况,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奇异的插曲》中通过词汇修辞使描写更加有力。王实味在翻译时保存了原有的修辞。

移就格:“英语移就格具备一种字面以外的联想意义,引人想象,发人深思。又由于这种联想建立在听觉、视觉、触觉等人的感官感受基础之上,移就语言又具有生动形象、新鲜活泼的特点。”王实味在翻译时保留了移就格修辞格。

例1:Marsden:(Thinking pityingly) Wandering from room to room…her thin body and pale lost face…gutted, love-abandoned eyes!

译文:马尔斯登:(怜惜地想着)从这屋里徘徊到那屋里……她那瘦弱的身体和惨白消瘦的脸……凹陷的被爱情抛弃了的眼睛……

“Love-abandoned eyes”翻译成被爱情抛弃的眼睛,保留了原文的移就修辞格。在文中被爱情抛弃一般是用来修饰人的,在这里用来修饰眼睛,通过这样的描写,能够看出尼娜因为丢失爱情而面容憔悴,眼睛凹陷。

例2:Nina: (With fierce self-contempt) he would never kiss me again-knowing this surely yet with my cowardly brain lying, no, hell come back and marry you.

译文:尼娜:(万分藐视自己地说)他不会再吻我了——心里那样确切地明白,而我那懦弱的脑子却说着慌:不会的,他会回来同你结婚。

将“cowardly brain”翻译成懦弱的大脑,保留原文中的移就修辞格。只有人才会懦弱,这里用懦弱修饰大脑,赋予了大脑生命。读者也更能体会到尼娜那种纠结痛苦难受的心理状态。

增譯法:“增译法就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上(或修 辞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例3:Marsdon:(Consolingly) Oh, thats all undoubtedly part of the effort shes making to forget.

译文:马尔斯登:(劝慰地)呵,这一切一定是她努力的一步,努力忘掉那悲感。

原文没有指出尼娜努力忘记的东西,译文中通过增加悲感一词揭露尼娜的心理活动。使译文读者更能理解尼娜的悲伤情绪。

例4:Evans:I was so green. Then about a year ago when I went to the hospital to visit a fellow.

译文:伊万斯:我是那样未经事故。后来,差不多一年前的样子,当我去医院去看一个伙伴。

翻译“a year ago”,增加了语气词,将伊万斯说话时沉思试图回忆的样子表现了出来。

(二)文化维的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 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文化维中,归化与异化是常见的翻译策略。

1.归化

在归化翻译中,译文采用明白流畅的风格,以使目标读者对外来文化的陌生感降到最低。基于归化翻译之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有意识地采用流畅、顺耳的目标语风格;添加解释性的材料。在翻译《奇异的插曲》时,译者运用了许多文化负载词,使译文更加具有中国风味。

例1:it is the interlude that gently questions.

译文:这里有的只是人生的插曲,没有正戏,问题轻松得多了。

正戏在中国戏曲中指的是一台戏的主要部分,将插曲解释为没有正戏,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归化的翻译更有利于目标读者的理解。

例2: decorous bodies moving with circumspection through the afternoons…their habits affectionately chronicled .

译文:上品的人们每天下午郑重小心地各处走动着……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同情地记录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品的意思是上等,将“decorous”译成上品,译出了中国味道。使读者更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原文的意思。

2.异化

“异化指的是生成目标文本时会通过保留原文中某些异国情调的东西来故意打破目标语惯例的翻译类型。”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王实味在翻译时,选择了音译法并加注的方式。

例1:Yes, I must say I cant see you as a peace-time Florence Nightingale, Nina!

译文:对啦,我也要说我看不出你在太平时代,能做一个弗洛伦斯南丁格南哩,尼娜!(南丁格南系红十字的创始者。)

例2:smell of iodoform in the cool halls.

译文:那些冷清的大屋中发着沃度芳的气味。

对于一些名称的翻译,译者通过直译且加注的方式,译文保留了源语文化特色。

(三)交际维的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王实味在翻译时,十分注重原文交际意图的表达。

例1:Oh, this digging in gets nowhere.

译文:呵,这种自己的解剖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例2:Marsden (Looking at him with amused surprise) Well, Id hardly call that a change, would you

译文:马尔斯登(用一种有趣似的惊诧看着他):嗯,我倒不大觉得这是一种变化哩,你觉得是吗?

以上的例子選择了汉语语气词,比如呵、哩等,将剧中人物或轻蔑或傲慢的神情展现了出来,实现了人物的交际意图。

三、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戏剧翻译,以《奇异的插曲》的译本为例,发现译者在翻译该剧时,将戏剧人物的特点描述出来并不容易。译者在三维指导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更能将剧中人物的神情、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单独分析了译本,将三维度结合起来分析译本中例子比较困难,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4]李宁.英译汉中“四字格”美学价值试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3(31).

[5]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彬.越南语俗语汉译的喻体形象处理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4).

[7]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ONeill, E. Strange Interlude[M].New York:Boni & Liveright,1928.

[9]尤金·奥尼尔.奇异的插曲[M].王实味译.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洪萍.浅论英语学习中的13种词汇修辞[J].大学教育,2013(5).

[11]汪火焰.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浅析[J].中国翻译,2000(6).

[12]高丽娟.增译法:内隐于外显,增词不增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2).

[13] Shuttleworth Mark and Moira Cowie.Dict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阈下尤金·奥尼尔戏剧翻译研究”(项目编号:TJWW019-16);“多维视角下尤金·奥尼尔戏剧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9YJSS10);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作 者: 赵含琪,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王占斌,博士,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戏剧研究。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尼娜三维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命悬一线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