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遗”作品

2021-08-04 01:56吕晓懿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泥人非遗主人

题目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它们或承载着历史的风雨,或寄托着百姓的希望,或传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假设你是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风筝、泥人、剪纸、空竹、宫灯、面人、景泰蓝……在你的身上既有历史的印记,又有来到新时代的喜悦,你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你发挥想象,以“我是‘非遗”为题目,写出“我”的故事。

题解

很显然,这个想象类作文题目的提示语给我们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

第一句话是限制型提示语,要求我们通过写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者神奇的传说来展现历史的风雨,传达人们的情感。

第二句话是示例型提示语,给了我们很广阔的选材范围。同学们可以从提示语中找到自己的选材方向: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风筝,也可以是体育课上经常玩耍的空竹,如果有去景德镇旅游的经历,瓷器无疑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而第三句话要求同学们写出的故事要能呈现“历史的印记”和“来到新时代的喜悦”,这就要求同学们从立意方面挖掘深度了。

描述“历史的印记”,要求我们所写的故事应该是某一段历史的缩影,投射在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身上,通过它的命运折射出历史的变迁。这就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

表达“来到新时代的喜悦”又需要同学们有关注当下的意识。如今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学子的必修课———“非遗”的失传,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生命的终结,更意味着凝结在其中的艺术与精神的消逝。

因此在细读提示语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题目从立意到选材都提供了很多信息,我们不用担心无话可说。那么如何借助一个独特的线索,呈现一个动人的故事,设置扣人心弦的波折,表现新颖而深刻的立意呢?

一个秘诀就是:以小见大。这是很多名家的写作秘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在文章当中既是线索也是主人公,也就决定了它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而以它为核心的一连串事件又决定了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会说话,有情感,有想法———它是能和人共情的。

写一个好故事很重要,写好一个故事同样重要。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如何让这篇想象作文打动读者?让读者跟着你的故事去哭,去笑,去心动,去遨游世界,去再现历史呢?

不少同学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写成了自述,通篇都是内心独白。设想一下,这样的写法和你去给别人复述一个故事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写文章面对的是读者而不是听众,文字的感染力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用第一人称的时候,拓宽视野。决不能让这个“我”仅仅是一个复述者,而应该想象周遭的“别人”的神态动作,用细节描写去增加故事的曲折性,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亘古不变的真理: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例文

我是“非遗”作品

人大附中早培部八年级张嘉懿

我诞生时,正值宣和年间。

一双长满了厚厚茧子的手塑造着我的身体。我的身下铺着轻如烟罗的薄纱,那双手慈爱地抚摸着我,说我是缂丝精品,似画更胜画。

我长在一面团扇上,被老妇人交给了一位贵族小姐。她抚摸着我,脸上是欣喜的笑。她总把我带在身边,我看她点茶、插花、抚琴、作畫。偶尔我也能在马车上透过轿帘,瞧那“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

我想,能这样安稳一生,在小姐的团扇上静看流年也好。

那一年,有人匆匆来报,主人一家连夜仓皇南逃。金钗之年的小姐随家人逃离,来不及捡起掉落的我。

我流落到了金人手中,被锁进了箱子里。

我被带到了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再也吹不到中原和煦的春风,耳畔再也听不见婉转丝竹声。我听着战马嘶鸣,军角悲歌;我看着猎猎秋风中,人们厮杀……我老了也倦了,便沉沉睡去。

再醒来时,一个穿着旗装的女子正拎着我仔细端详,眉间闪过一丝疑惑,又把我放到了新的箱子里。

我想,我已青春不再,再也不让人喜欢了吧。我努力伸展着僵硬的身体、脆弱的手臂,向周围的绣品“儿孙们”夸耀着:“我可是五百年前宋人的缂丝团扇。”它们好奇地围坐在我身边,用崇拜的眼神望着我,听我讲从前的故事,任由我怀念之前的生活。

那一夜,一向熟悉的打更声没有出现,纷乱的叫喊声吵醒了我。我正准备叫醒“儿孙们”,却被突如其来的亮光刺痛了眼睛。掀开箱子的是几个长着蓝色眼珠、高鼻梁、苍白皮肤的怪人,他们一把把我甩出箱子外。我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浑身疼痛不已。粗暴的“蓝眼睛”扔下我和我的几个儿孙,抢走了案上的瓷器,哈哈大笑着操起一根“火棍”扔了过来。

是灼烧的感觉吗?我的脸上满是炭灰,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身上几处已没有了知觉。回头再看儿孙们,只剩下一堆灰烬,我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再睁眼,已斗转星移百余年,一个短袍窄袖的姑娘拾起了我,把我轻轻拢在怀里。后来,她又将我放在玻璃盒中,贴上标签———火烧圆明园残留品———缂丝团扇(年份待定)。她的眉头轻轻皱起,好像我家小姐看到我摔在地上时的模样。我努力地冲她挤出一个微笑,我知道,我是劫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我又到了许多人手中,有懵懂的少年,有义愤填膺的学者,最后,我被交到一位老奶奶手中。

一针一线,似是修补伤口,实则是重塑我的身体。

我的身体恢复了活力,在熟悉的茧子下,我获得新生。这里的人们是爱惜我的,他们的一颦一笑几乎让我忘却了曾经的黑暗与战争,我喜欢上了他们,喜欢上了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他们把新的我放进了博物馆里,说我如画更胜画,我不禁窃喜。他们将我与从前的朋友———香盏、墨砚放在一起,我的生活不再颠沛流离。

新的一年,他们把我印在纸上,贴在墙上,传到人们的手机屏幕上。

我明白,我不仅是宋代缂丝团扇,也是“缂丝文化‘非遗大使”,更是文物修复的见证者。

如今,我踏破半生沧桑,归来仍似少年。

教师点评

这位小作者的审题和构思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在短短的50分钟之内,她迅速地把握住了提示语中的所有要素。她起笔不凡,一句“我诞生时,正值宣和年间”迅速将读者带入北宋曾经的辉煌;“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的信手拈来,更见其不凡的古文功底;金人践踏、列强火烧圆明园这两段屈辱的历史也浓缩在寥寥数笔中;来到新时代的喜悦又巧妙地体现在被成功地修复后安置于博物馆中。结尾“踏破半生沧桑,归来仍似少年”,蕴含几多感慨,几多喜悦。

(吕晓懿)

我是“非遗”作品

人大附中早培部八年级王祎

我低头再次审视自己,没错,我是一只玉碗,一只用白玉精雕细琢而成的温润玲珑的玉碗。

一转眼我已经离开我的主人、我的创造者数十年了。这些年,我被锁在盒子中展览,贪婪的目光、喧闹的人声令我烦不胜烦;我辗转过多人之手,我的所有者们向别人炫耀着我昂贵的价值、非凡的来历,却无人欣赏我那细腻流畅的雕工,以及那些曲线中诉说的思想、情意……

主人创造我,有家境窘迫的心酸,有对玉的赤子之心,也有从不言说的延续玉脉的工匠使命。深夜点灯,主人赶着工,汗水顺额头而下,嘴角却微微上扬。赶工并不影响主人创造我时的一丝不苟,他要做的是让玉生魂。

无数次的打磨后,我渐渐成形,身上流畅的线条举世无双。

而这内里的灵魂却在日复一日的颠沛流离中,渐渐消逝。

“咔———”有人打开了玻璃盒子,伸出双手把我捧了出去!我满心好奇———他要将我捧到何处?

一扇门在面前打开,我眼前霎时一黑———“砰!”

这双手将我放进了一个纸箱子里面。唉,又是一次流转,又是一场交易……我好像很久以前就知道我的命运该如何,但我是主人感情的寄托,怎会沦落至此?

我閉上眼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陌生空间里,沉睡。

…………

是什么这样温热,这样熟悉?我疑惑地再一次睁开自己的眼睛。

啊,是主人!

他自言自语着,我仔细听去,原来是我这一切经历的起源。一个文玩收藏家主动登门,说有一个展览,正好可以让主人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主人犹豫许久,最后将我送去了。可他不知展览之后是一场又一场的拍卖会。幸而最近一次的拍卖会上有知情人参加,一个真正懂行、充满善心的人将我买下来,送还主人。主人诉说时一脸惭愧,他不知道,我早就原谅他了。

我终于回家了。

时光荏苒,我稳稳地坐在古朴的檀木架上,看着主人日日夜夜辛勤、忘我、呕心沥血地雕刻着:沙、沙、沙……这里,拥有玉魂,创造玉魂。

只有在这里,我才有灵魂。这里才是艺术的归宿,我的归宿。

后来主人的事业做大了,我有了一个更宽敞的家。尽管这里每天也像我在玻璃盒子里时一样访客川流不息,但这一次来的都是真懂行的,或是对玉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一份热忱的人。主人向他们介绍我们,虽寥寥数语,却比贴在玻璃盒子上的一大段文字强多了。

这里,还是那个古色古香的手工坊,只是出现了更多真诚的人。

过去,我曾为传递玉的血脉而生,凝聚着主人的心血;

如今,我为一种高尚的使命而存在———用身上历经沧桑的印记,给承载希望的新一代娓娓道来一个关于玉的故事。

我可以自豪地说:曾经,我只是一只玉碗;现在,我是

“‘非遗大使”。

教师点评

我们经常听到说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代表着什么?仅仅是那美丽的作品吗?小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背后的工匠精神:不求名,不求利,只为打造精品的一颗赤子之心。这是玉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的精神核心,这样的立意既深刻又新颖。

(吕晓懿)

我是“非遗”作品

人大附中早培部八年级胡奕龙

我本是路边一捧不起眼儿的泥土,但一个人让我拥有了价值。

他把我带到他的店中。我在他温柔的双手中不断变化着形状。他细致地塑造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不一会儿,我就呈现出一个人的形状。紧接着,他又给我捏出一件漂亮的衣裳、一双精致的鞋子。之后,他将那衣裳鞋子蘸上点儿水,紧紧地贴合在了我身上。最后,他用刻刀开始细心雕琢我的头。栩栩如生的脸,炯炯有神的双眼,我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泥人。

“完美!”看着他自豪的神情,我也十分高兴。

我被小心地放到一个可以看到外面的架子上。看着面前繁华的街道,我十分满足。渐渐地,我的身边多了许多伙伴。我被他们尊称为“镇店之宝”。带着艺术品的光环,我享受着无上的荣光。

“我不学你这破手艺,这玩意儿根本没人喜欢,而且赚不到钱。”一天,一个怒气冲冲的声音闯入我的耳朵。

“这都多少年的手艺了,不能到你这里就断了呀。”是那个熟悉的声音。

“砰!”摔门的声音响起,两人似乎不欢而散。

没过多久,我的塑造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不愿意继承这门技艺,于是锁上了小店的门。再也没有新的泥人出现。

起先,大家还盼望着那扇门会重新打开,还会有人来继承这门技艺,继续塑造泥人。但日子一天天过去,门还是紧闭着。周围的泥人都开始缺胳膊少腿,我的身上也落满了灰尘。

不知过了多久,一丝亮光出现了。我看着进来的人们,尽力想挺直自己的身躯,展现出我那昔日的荣光。可我身上已经遍布岁月带来的痕迹。我十分无助,仿佛又变成了路边的那一捧泥。

“哇,这是失传已久的泥人呀!”来人激动地看着我。他把我轻轻装进袋子中,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一群人开始修补我残破的身躯。他们细致认真地往我身上的裂缝里填上泥土,帮我重新塑造那栩栩如生的脸。终于,我的身体又像当年那样完美了。

我被摆进一个玻璃橱窗里,橱窗上的标签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

可我被红布盖住了。困惑间,耳边传来一个激动的声音:“传统艺术品修复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下面我来向大家展示修复好的泥人!”紧接着,红布被掀开了。我看到很多人围在我的面前。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惊叹,似乎都被我精致的身躯所折服。

终于,在新时代的文物修复技艺下,我得以重生。

教师点评

冯骥才先生的《泥人张》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小作者笔下的“泥人”并没有像《泥人张》当中的泥人那样获得满堂彩,手艺人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这也折射出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窘迫状况———想象作文的关键点就是要做到折射现实。所幸,这个泥人借着“文物修复”的东风,重获新生。

(吕晓懿)

片段一

我看到了现在的我:蓝色云纹飘逸,碧色波纹流畅,两相映衬之下更显得行云流水、自然大方。再加之纯净素洁的底色,美得不可方物!

我还记得那年,我作为礼物被赠予当时江南第一大才子时,他高兴地抱着我,久久不肯放下,就像一个孩子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一样。他把我放在花园正中,潺潺的流水、美艳的繁花与青翠的树木,在我面前全都黯然失色。他曾为我作词一首:“一笔墨痕转青花,胜似流云……一片盛景,几多繁华。”作罢,才欣然离去。

时光斗转,年华飞逝,我已添上了几分沧桑,带着历史的悠远来到了数百年后的博物馆,为后人带来经久不衰的文化蕴藏。

“青花瓷镌刻着无形的碑文,演绎着无声的史诗,带着时空的痕迹在今天与我们见面!”讲解员的声音再度响起。数百年前的我,记录历史;数百年后的我,由你阅读。

———人大附中早培部八年级廖泽昀

片段二

我———景泰蓝花瓶,是他们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我被置于宫内,脚下是散发着幽幽清香的檀木书桌,身后是雕着秀丽图案的木质屏风。每个清晨都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清水将我擦拭得干净明亮,我宁静地望着人来人往,感受时间慢慢滑过。

有一天,我没有等来姑娘,等来的却是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强盗。他们蓝色的眸子中燃烧着张狂、傲慢和贪婪,我被他们粗暴地掠走,塞进一个装满战利品的布袋里。我眼前的光亮瞬间消失了,落入无边的黑暗中。

不知过了多久,行了多远,我的脸颊被粗糙的布袋使劲摩擦,布袋中其他的金属制品在我身上碰撞,留下了一道道伤痕。孤单和寂寞加剧了我对家乡的思念。突然有一天,布袋被打开,一张和蔼可亲的脸出现在我眼前。他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拳曲的金发中夹杂着几缕银丝。他用一双布满皱纹、略显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然后轻轻地把我放在柜子上。木器熟悉的香气顿时在我身边弥漫开来,我在柜子上看到了许多未曾谋面却又似曾相识的器物,回家的念头在我心中更加强烈。

———人大附中早培部八年级范焜棋

片段三

我突然听到从隔壁传来的收音机的声音:“政府正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非遗传承人可自行申请保护……”听到这儿,我心生一计。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跳下架子,抱起老爷爷记账用的笔和纸,开始书写:“我是北京传统工艺品毛猴,想申报‘非遗保护……”那笔对小小的我来说,有千斤重,我没写几个字便精疲力尽,但想到老人能把他的手艺传承下去,我和兄弟姐妹们能被更多的人熟知,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这些传统手工艺,我便充满了力量。

写完信,我已经虚脱了,但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要把这封信寄出去!

借着门缝里吹来的一阵风,我死死地抓住信纸飞了起来,飘出开着的窗户。高楼像树林一般,我在风的吹动下,按照路牌总算找到了市政府。

突然,我的一条胳膊裂开了,一阵刺骨的疼痛顿时传来,我咬着牙,拼命不让自己松开手。马上就要到了,但我手臂上的裂缝也越来越大。终于到了市政府门口,我忍痛将信塞入市政府的门缝后,手臂斷了,我也昏了过去。

醒来时,我躺在一辆运送“非遗”作品的专车上,老爷爷也坐在车上,身边放着我的毛猴兄弟姐妹,他的脸上带着灿烂而舒心的笑。

我也笑了起来。

———人大附中早培部八年级谢元淳

素材一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尤其在表演形式上有很新鲜的东西超过了普通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京剧的“唱”更超越了其他戏曲。但京剧的某些形式也含落后成分。如松散、无情节、缺乏丰富的人物形象,按演义小说结构单调发展。今天年轻人不喜欢京剧,不仅因为唱腔节奏慢,而且整个情节进展节奏缓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障碍。对此,我认为观众应该多迁就演员,逐步接受和习惯京剧这种艺术形式。

京剧完全能够表现现代生活。但要舍弃一些东西、丰富一些东西,解决传统戏剧表演程式与现代生活习惯的诸多不协调。京剧现代戏,我以为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研究:生活动作的舞蹈化;生活语言的音乐化;从生活出发创造富有想象、新鲜奇妙的表现手法;适当吸收、合理使用古代舞蹈、武打动作……对以上这些有了深入的理解,现代戏才能既有现代生活气息,又不失京剧艺术的韵味。

———汪曾祺《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素材二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啪”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的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儿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冯骥才《泥人张》

素材三

他们父女和师徒正在给同一幅名叫《三星图》的年画上色。是三张内容一模一样的年画。画上用黑色线条勾勒出三个长相奇怪的老头儿:帽子旁边插了一枝花的老头儿代表“福”;戴官帽的老头儿代表“禄”;脑门儿鼓起一个大包的光头长胡子老头儿代表“寿”。每一个老头儿身边各有一个胖娃娃,抱大寿桃的抱大寿桃,扛玉如意的扛玉如意,捧官印的捧官印。老头儿、小孩儿都喜气和善,肥嘟嘟胖乎乎,看着就想伸手上去捏一把。除了这三张,门上还贴着很多用雕版印制出的相同的年画,老秦一边自己给老头儿和娃娃上色,一边跟如玉和徒弟讲解。

给年画上色是门大学问,第三次登门,我也申请试试身手,给最简单的那些年画上色,如《莲生贵子》《莲年有余》。一本书大小,哪一笔出格了,也没人当回事。中国人买年画图个喜庆,花红柳绿颜色到了就行。

———徐则臣《北上》(杨柳青年画)

猜你喜欢
泥人非遗主人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主人有的我也有
弓的主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主人
泥人刘
面馆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