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情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统计为例

2021-08-06 11:1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医学部学部比例

邢 娜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1 勤工助学活动的概念和要求

1.1 勤工助学活动概念界定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以下简称《办法》),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

1.2 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要求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学生工作处印发的《关于设置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院内勤工助学岗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律、自强精神。结合学院资助工作实际现状需要,我院在全院范围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按照学有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开展。申请对象及要求是:在校学生且通过贫困认定;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道德品质良好,成绩良好;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岗位要求;责任心强,具备相应工作能力。

2 勤工助学情况剖析

以学院某月勤工助学情况统计为例,该月共有435人参加勤工助学。

2.1 勤工助学学生男女性别分析

按照学生性别划分,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分别是:男生139人,占比31.95%;女生296人,占比68.05%。(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比例分析(性别)

以上数据与学院男女生比例3:7的数据基本吻合,表明男女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意向水平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别。

2.2 勤工助学学生所在年级分析

学院各设四年制、五年制专业若干。按照学生所在年级划分,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分别是:一年级78人,占比17.93%;二年级193人,占比44.37%;三年级138人,占比31.72%;四年级26人,占比5.98%;五年级0人,占比0%。(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比例分析(年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热情具有一定阶段性:一年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比例不高,二年级学生参与比例最高,到三年级有所回落,四年级学生参与比例很低,五年级没有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究其原因,一年级新生开学时间较晚,待他们入校时大部分勤工助学岗位已选拔完毕,少部分预留的勤工助学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经熟悉了学院的各类安排,在自我筹划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且更为理智,勤工助学活动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他们提升能力、补贴生活的首选;三年级学生仍保持对勤工助学的热情,但四年制的学生囿于后续外出见习、实习、考研等原因,出于长远考虑,放弃了勤工助学岗位;四年级学生大多面临见习、实习、考研、就业、创业等事宜,重心已逐渐转移至个人发展上,导致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大幅减少;五年级(只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预防医学3个专业为五年制)学生均在外见习、实习,故无人参加勤工助学。

2.3 勤工助学学生所属学部分析

学生分布在临床医学部、护理学部、药学部等9个学部。按照学生所属学部划分,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分别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部11人,占比2.53%;护理学部91人,占比20.92%;康复医学部41人,占比9.43%;理学部31人,占比7.13%;临床医学部110人,占比25.29%;人文与管理学部12人,占比2.76%;外国语学部9人,占比2.07%;药学部72人,占比16.55%;医学技术学部58人,占比13.33%。(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比例分析(学生所属学部)

各学部在校生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临床医学部、护理学部、医学技术学部、药学部、康复医学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部、人文与管理学部、理学部、外国语学部。各学部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与各学部在校生人数基本一致,无明显偏差。

2.4 勤工助学学生工作岗位分析

学院共有保卫处、财务处、党政办公室等24个部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按照岗位所属部门划分,勤工助学人数、比例较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后勤保障处131人,占比30.11%;护理学部48人,占比11.03%;基础医学部46人,占比10.57%。(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比例分析(岗位所属部门)

学院共设勤工助学岗位70个,其中岗位人数超过(含)5人的31个,占比44.29%;岗位人数低于5人的39个,占比55.71%(注:岗位人数低于5人的未显示在表5中)。按照岗位划分,勤工助学人数、比例较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图书馆29人,占比6.67%;护理实训中心24人,占比5.52%;化学实验室22人,占比5.06%。(具体内容如表5所示)。

表5: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比例分析(岗位)

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各用工单位岗位申请情况,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和各部门实际需要,本着“合理、有序”的原则,确定各用工单位岗位人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院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均为院内勤工助学岗位,未设置院外勤工助学岗位。同时,院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劳务型,层次较低,且基本与专业所学不相关。以后勤保障处为例,后勤保障处共设置勤工助学岗位131个,其中1-8栋宿舍楼查寝104个,餐饮与物业管理员15个,后勤保障处关灯4个,后勤保障处下辖3个科室8个。除相应科室的8个岗位涉及技术型工作外,其他123个岗位均为劳务型,劳务型占比高达93.89%。

2.5 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时间和报酬分析

按照工作时长划分,参加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分别是:每月工作时间0-10小时19人,占比4.37%;10.5-20小时40人,占比9.20%;20.5-31.5小时163人,占比37.47%;32小时145人,占比33.33%;32.5-40小时68人,占比15.63%。(具体内容如表6所示)。

表6: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比例分析(工作时间)

《通知》要求,勤工助学岗位工作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休息日,以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为前提。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凡超过32小时者需用工单位负责人提供书面说明。

《通知》同时指出:“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视其劳动强度、质量、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而定。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12元人民币。”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70%的勤工助学学生,每月工作时间在20.5-32小时,收入在246-384元左右。而现在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勤工助学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补贴生活所需。

3 存在问题和建议

3.1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劳务型居多,层次有待提升

《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一条要求,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应以校内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学校公共服务为主;既要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又要注重与学生学业的有机结合。而现实情况是,院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劳务型,层次较低,且基本与专业所学不相关。

3.2 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空缺,渠道有待开拓

目前,学院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均为院内勤工助学岗位,未设置院外勤工助学岗位。《办法》第四章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积极开发校外勤工助学资源,收集校外勤工助学信息,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学校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负责管理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审核校外用人单位资质,推荐合适学生至相应岗位,代表学校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书。

3.3 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报酬标准较低,报酬有待提高

《办法》第七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校内勤工助学酬金可参照学校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12元人民币。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所在地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最低小时工资16.5元人民币。而学院勤工助学酬金标准为12元人民币,对于补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月生活费用,改善学习条件,缓解经济压力较为有限。

3.4 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有限,功能有待增强

为表彰优秀,树立典范,激励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学院每学年均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面向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满一年且目前在岗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用工老师推荐和个人申请两种方式进行报名,学生资助工作小组从“在岗时长”“学习成绩”“考勤情况”“工作评价”等考评指标进行评审,并组织通过资格审核的同学答辩,最终对获奖者授予“勤工助学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并颁发助学金1000元/人。同时,学院对于在同等条件下,在工作中不忘学习,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实现自身成长的学生;在工作中特别认真负责,发挥重要作用,得到所在单位老师认可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能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所在单位有益的学生,优先考虑。“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调动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此外,学院亦可组织开展“自强之星”学习宣传活动,通过收集整理在勤工助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充分发挥勤工助学活动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除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对在勤工助学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外,学院亦可以勤工助学活动为实践载体,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发挥勤工助学活动的育人功能。

4 结语

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在梳理现实情况,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进一步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医学部学部比例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一种多吡啶双核单功能铂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癌活性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人体比例知多少
Correlations among 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and body mass index
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分析——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10-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为例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德国基尔大学代表团访问浙江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