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视角探讨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

2021-08-06 11:12游九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伍 艳 游九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 610041)

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导生关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基于研究生培养首要责任人身份,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双方在教育教学一方面或多方面一致性任务连接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导生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导生关系是导生之间知识传承和情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等文件提出:要“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要求,严格执行培养制度,要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本文总结相关导生关系管理经验,分析目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导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生主体视角,探讨构建协同发展和谐导生关系的举措建议。

1 国内导生关系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

1.1 导生关系的现状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管理和教育中的关键,导生在交流沟通中产生心灵联系,从而影响到研究生人格养成、研究积累与个人发展。“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信息全球化及后现代文化多元因素影响下,研究生的求学动机逐渐多样,导师形象也不断变化,使得师生关系愈发复杂,目前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种:(1)导学关系: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的一种教学关系。(2)师徒关系:即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类似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传授与继承的关系。(3)研究伙伴关系: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构思、讨论课题,平等交流,共同进步。(4)雇佣关系:据调查显示,部分研究生会称呼导师为“老板”,导师向研究生发放一定补贴,导生间关系主要表达为接收任务和完成任务。(5)领导关系:导生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领导关系,权力是形成此种关系的根本条件;而导师权力的主要来源有:教育教学要求、科层管理制度、导师个人威信及科学研究需要等方面;导师对于领导权力的使用不当易导致导生关系出现问题。

1.2 导生关系间的问题

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目前导生关系存在数量比例不匹配、整体培养目标与个人发展途径等不匹配的问题:

(1)研究生招生增长速度是导师遴选的两到三倍,部分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单个研究生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一项调查表示:32.9%的同学认为他们与导师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导师太忙没时间管理学生,该研究还发现,导师招生数量的增加与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呈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导师招收的学生越少,其对学生的指导就更多,更有利于师生关系良好发展。

(2)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数量超过学术学位,但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相匹配的专业学位导师数量不足、培养基地不够规范,导致专业学位毕业生缺乏相关实践经验,与培养目标不一致;有调查指出,招生时导生双方选择是否适配、管理是否公平透明、培养是否因材施教、沟通交流是否充分得当均是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3)常海洋在其研究中指出,当下研究生教育存在过分关注科研指标、而忽视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现象。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有40%的研究生被判定具有中度到重度焦虑和抑郁,研究生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6倍。而接近一半出现焦虑或抑郁的研究生认为他们的导师没有提供到“真正”的指导。

2 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调查

2.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调查国内在读的高校研究生对导师的全过程培养指导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师德师风、专业水平、科研指导、七导履职等方面。

2.2 调研对象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方式,通过年级大会向目标群体说明问卷要求。选取二年级及以上的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由年级辅导员向学生发放问卷1609份,剔除无效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15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21%。

2.3 调查方法

问卷内容基于教育部对于导师考核要求及学科评估评价指标体系自行编制,用于研究生主体评价导师指导全过程受益程度,包括师德师风、服务管理、专业及专业外语学习、中期考核、对外交流指导、团队学术氛围、学术诚信教育、整体指导、科研指导、“七导履职”、教学管理、奖励资助、就业指导等14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满分为5分,被调查者可在“1-5分”5个等级中选择打分。

2.4 调查结果

导师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三个子项目依次为“师德师风”(4.57分)、“七导履职”(4.56分)、“科研指导”(4.55分);得分最低的三个子项目依次为“对外交流指导”(4.06分)、“服务管理”(4.21 分)、“就业指导”(4.23 分)。(详见表1)。

表1: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管理满意度调查

2.5 结果分析

2.5.1 学生对导师师德师风认可度较高

93.02%的研究生对导师师德师风满意度高于3分(满分为5分);师德师风是指导师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好的师风是一面崇高的精神旗帜,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起到激励和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生对导师的师风认可,表明导师在科研规范、学术道德方面有较好的引领作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有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研究习惯。

2.5.2 学生对导师“七导履职”满意度评价较高

92.76%的研究生对导师“七导履职”的满意度高于3分;“七导”包括导思想、导人生、导科研、导学习、导心理、导就业、导生活,要求导师不仅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更要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状况,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该项满意度高表明研究生切实感受到导师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有利于构建真诚、相互信任的导生关系。

2.5.3 学生对导师的科研指导满意度评价较高

92.96%的研究生对导师的科研指导满意度高于3分;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覆盖公开开题、中期考核、进展研究、论文督导、评审等方面。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助于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学术成果,鼓励研究生克服阻力勇攀科研高峰。该项条目满意度较高表明研究生对导师在课题方面的指导予以正面反馈,师生在课题方面的和谐交流利于良好的导生关系的推进。

2.5.4 学生在综合发展各方面有更高需求

分别有25.39%、15.63%及16.60%的研究生对导师在对外交流、服务管理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评分低于或等于3分,表明研究生在未来中长期学业生涯规划中,对外交流学习、提升个人技能等意愿较强,希望能得到导师在管理、就业等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3 讨论

在师生开放式寄语互动中,研究生表达心中期望的好导师是:(1)相互理解且尊重,平等交流和沟通;(2)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3)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4)对学生循循善诱、互相信任;(5)具有同理心,谅解学生;(6)有更多时间去关心和鼓励学生。同时,研究生导师表示和谐的导学关系既要厚爱,也要严管,要对课题、论文高标准、严要求、控质量,这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本文通过对师生互评满意度较高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几种理想的导生关系如下:

3.1 亦师亦友,持续沟通,回归师生关系的本色

从研究生主体视角来看,正向的导师特质是易接近、能提供帮助、关怀、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而负向的导师特质为有距离感、冷漠且肤浅的。因此,为建立和谐、正向的师生关系,导师应注意其通过言语、行为等传递给研究生的信息;除此之外,导师需要通过定期与学生沟通对话,使学生了解关于导师角色和责任履行的观点;多渠道拓展交流平台,优化师生交流策略,关注矛盾冲突与学业预警。而研究生也应尊重导师,虚心向导师请教,这才利于师生间正向沟通与交流。

3.2 水乳交融的“从游”关系,建立融洽高效的学习氛围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说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导师就如同前导的大鱼,而研究生们就像尾随的小鱼,大鱼和小鱼在水中畅快遨游,就如同师生之间平等自由交往、无拘无束地交流的关系;导生共同工作学习,获得成长。研究生导师注重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尊重研究生持有的不同观点,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及时对他们的问题予以回答,给予耐心与尊重。导师在情感上对研究生给予肯定和尊重,更能鼓励研究生勇敢地与导师交流。

3.3 以情为根基,建立信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教育教学中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努力在情感、心灵、精神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形成了宽严有度、奖惩分明的教学关系,对于做得好的方面会不吝夸奖,而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敢于管理学生,在发现错误时能够为学生及时指出纠正,并且以情感沟通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切实理解自己的不足和感受到团队的支持。师生在学习、科研、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了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尊重的培养关系。

3.4 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赋能学生发展

学生来自不同原生家庭,学习习性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各有千秋,成绩(表现)也有好坏之分。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研究生导师会发现一些自带光环的学生并将精力专注于这些人,这可能会使得其他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学生产生怨憎的情绪。研究生导师应该在学习最初阶段,争取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能力水平等,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研究生导师能够精细化及平等地对待关注每一位学生,无疑将为导生关系的优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在研究生心中,导师是不仅在学业中具有引领作用,还是事业和人生的导师。研究生导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履行好作为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才能让导师和学生在全过程培养中都充分受益;同时,这对于建立亦师亦友、融洽高效、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导生关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