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源流初探

2021-08-06 03:28李慧奚然然霍晨露李凌基朋汤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流派炮制中药

李慧 奚然然 霍晨露 李凌基 朋汤义

【摘 要】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因全国各地炮制技术与相应中医流派具有差异,从而发展出了不同的炮制技艺与特色。笔者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炮制技术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川帮、京帮、建昌帮、樟帮等四大中药炮制流派以及其他区域性炮制流派的炮制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药;炮制;流派;特色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1-0029-04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在中国古时被称为“炮炙”、“修治”等。人类进化史中对火的利用以及随之出现的熟食法,为人类初期采取高温处理中药材,如“炮炙法”、“药炒法”等药材炮制方法创造了基本条件[1]。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采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地大物博,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由于各居住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民俗习俗的差别、自然界的中草药资源、临床医疗卫生条件、用药制药习惯,导致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药炮制理论,并在此过程中构筑了与之相应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炮制帮派,如樟帮、建昌帮、川帮等。回顾我国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在中医百家争鸣的时期,中药炮制亦相应的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

1 川帮随方炮制,以方制药

川帮中药炮制技术发源于我国四川省,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其中成都地区是川帮炮制技术的核心所在,以“炮”法,即用火制而闻名。四川古称为“巴蜀”、“天府之国”,素有“天然药谷”的美称,其地中药资源品种超过5000种,约占全国的35%[2]。川帮药材集市,据文献记载其最早于中唐时期的蜀地梓州出现。南宋时期的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记载:“成都,古蚕丛氏之国……俱在大慈寺前。”由此可知,成都药市于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川派炮制技术在此时期亦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该技术流派以成都名老中医段鹤龄为基础,其学生徐楚江开创并发扬光大,提出“辨证施治,随方炮制,以方制药”的观点。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1.1 川产临江片 临江片原是樟树炮制品种,后因历史变迁,樟树药材市场人才外流,而四川是附子的道地产区,渐渐四川就成了临江片的主要产区[3]。川产临江片的制备方法:附子洗泥→胆水:清水(2∶ 1)混合→附子浸泡其中7d→老水、胆水混合→煮附子过心→老水、清水各半混合,附子浸泡→剥皮后浸泡→横切成厚附片→清水、老水、胆水混合浸泡,漂至转色→蒸12 h至油润光泽→杠炭火烤制至附子水分消散80%~90%→微火烤干后即成。炮制后的附子增强了原有的回阳助火,温中和胃,祛寒除湿之功增强。

1.2 九制大黄 明代龚廷贤在《鲁府禁方》中言:“用酒拌,九蒸九晒,为末。”制備方法:生大黄切厚片→黄酒:水(10∶ 1)混合→加入大黄片搅拌均匀闷透→常压下蒸2 h→晒至七八成干→将其拌入药汁→晒干→重复操作,九次干燥→体质酥脆、断面淡黑有光泽即成。九蒸九晒大黄即“九制大黄”,具有清热泻火、消食化滞、润肠通便等功效,后世历代医家认为其疗效高、副作用小,尤其适合小儿及年老体虚的患者[4]。

2 京帮工艺传承,秉承古训,修心自律

京帮发源于北京,其炮制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北京和天津此两地药派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经验和特色。京帮三百余年来在炮制操作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且一直自觉秉承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炮制匠人亦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约束自律意识,其中药炮制的主要特点集中反映在蒸煮炮制法和辅料特色上。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2.1 九转胆星 九转胆星的炮制历程需要8年才可完成,历时虽久,但其毒性小,效果佳[5],是京帮炮制最具特点的品种。制作方法:于秋后将天南星轧成细粉→加适量胆汁,搅拌均匀→置于缸内,埋入地下→次年春再加胆汁,置于牛胆皮囊内→挂于阴凉的房檐下1年(注意不受日光直照)→春季取出内容物,轧成粗粉→加入胆汁→反复操作共8年→轧成细粉,加入绍兴黄酒→蒸1 h后切块→九转南星即成。九转胆星的炮制比较复杂,如加入的胆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有不同,此处不做详述。九转胆星与天南星相比其毒性降低,燥烈之性缓和,功能由温化寒痰转化为清化热痰,并且息风定惊能力增强。

2.2 酒蒸大黄 京帮酒蒸大黄实为酒炖,可使辅料完全并直接的渗入药材中以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且有效气味也不易散失。制作方法:铜罐装大黄→加入绍兴酒→文火转武火→换罐一次→蒸固定时间→倒入木槽内晒干→酒蒸大黄即成。炮制后的酒大黄具有清上焦血分热毒之功,因其借酒的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发挥作用,且其苦寒泻下作用减弱。

3 樟帮刀工见长,药全效灵,独具一格

我国的江西省樟树市是樟帮炮制流派的发源地,此地目前是我国南北药材的集散中心,颇受海内外认同。在远古时期“樟帮”中医药文化就已开始萌芽,其发展史可分为4个阶段,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解放后亦有发展,至此历经1800余年[6]。樟树的中药炮制在清洗、晾晒、储藏等方面均具特色,其形成的樟帮特色中药炮制文化和发展体系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樟帮的“刀”使樟帮中药饮片具有“薄、轻、齐、美”的盛名。片刀、铡刀以面小口薄,轻便锋利为特点,“槟榔不见边,白芍飞上天”是樟帮药材特色切制的代表,被誉为“鬼斧神工、不类凡品”。樟帮的切制药材具有厚薄均匀一致、截面或切口整齐、状貌自然美观、易于出汁等要求[7],且其切制工艺独具风格,与《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饮片相比较,樟帮独有刨片、肚片、段子、劈块、骰子、块粒、剪片等6种饮片类型。“白芍飞上天,陈皮一条线……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等为描写樟帮药材切制的精美之称。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3.1 白芍片 有经验的炮制师傅可将1寸长的白芍切成300多片,以“白芍始上天”来形容白芍片薄如蝉翼。制作方法:取原材料→拣去杂质→加60 ℃水浸润1 h→闷润时长72 h→切制饮片厚度0.5 mm。炮制后的白芍片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能。

3.2 凤眼片 凤眼片枳壳为樟帮地方特色饮片,其制备工艺独到,所生产饮片较药典法枳壳片在作用上有一定优势,燥性较为缓和,具有行气宽中,消滞化痰除胀的功能。制作方法:挖去内瓤→洗净后润软→压扁→上架压3~5 d→待稍见霉点后使其对合形成扁半圆弧形→切为0.2 cm厚→晒干即成。

4 建昌帮烹饪见长,选料独特,低毒高效

建昌帮发源于江西建昌府,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享有“樟树的路道,建昌的制炒”,“药不过建昌不行”之美誉。建昌帮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是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建昌地区亦医亦道的活动,是建昌药技的萌芽。建昌帮从发源至今经历东晋、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逐渐昌盛成帮,有其独特的炮制技艺;在地域上亦有着深远影响力,除了赣闽地区,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大的传播度[8]。其炮制工艺与辅料的选择独具特色,在烹饪的同时讲究形色气味俱全,达到毒性低而疗效高的效果。

建昌帮善于传统饮片加工,其独特的煨蒸煮炮制法也闻名于内外。建昌帮常以蒸代润来软化药材,这是其独特蒸法炮制的体现;在降低毒性方面,多采取加入辅料后隔水蒸以替代煮法。在炮制滋补类中药时建昌帮的纹法是其特色炮制法,具体步骤为:净药材加水润透→装入陶纹药罐→加清水→放入围灶→罐周放干糠、木炭→点火纹1~3 d→待糠尽灰凉,药熟汁干后干燥。建昌帮煨法是在“煻灰火炮炙”、“糠火炼物”、 “糠火中煨熟”等各个时代的不同医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具体步骤为:净药材平铺于围灶→隔纸、灰或生姜片→用糠火煨熟软化。此法以糠火的高溫去其毒、油或燥等性,临床多有应用,如煨制附子以去毒、煨制生姜以减辛辣之性、煨制木香以去部分油质,煨制葛根以减辛、油之性等。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4.1 炆熟地 制备方法:大生地浸漂后沥干→放入纹药坛,加净水→将其置于灶内→于坛底与坛间放置稻草、木炭,坛周围堆置干糠→点燃→加入砂仁、陈皮→糠尽灰凉后起坛→取出晒半干→加入黄酒搅拌均匀→隔水蒸制→停火焖一夜→晒六七成干后切厚片→晒九成干→色黑而光亮即成。生地黄纹制时因加入砂仁、陈皮等芳香行气的中药材而使其辛温香窜之气增加,腻膈之性大大减弱,使熟地黄气味纯真厚实,在发挥补血作用的同时而不黏腻凝滞。

4.2 四制香附 四制香附的功效主要以理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治疗胁痛、痛经等症[9]。制备方法:取光香附,置容器内→用童便浸漂→洗净尿汁→清水浸漂→铲碎成米粒状→晒干→取黄酒、醋、生姜汁、食盐水混合溶化→洒入盛装香附米的容器拌匀→闷润至吸干→香附倒入热锅→文火快速翻炒→药材干燥、外表呈黑褐色即成。

5 区域性特色炮制

5.1 徽派炮制,强调辅料的作用 徽派炮制自成一派,整个炮制体系成熟于明代,其中《本草蒙筌》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中医药著作,其作者陈嘉谟首次提出紧火的概念,这一概念对后世中药材炮制方法中“火”制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此3种分类方法即“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总不离此二者”,此亦对后世的炮制分类方法起着意义深远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陈氏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徽派炮制的辅料炮制特点的形成基础。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

徽派炮制注重炮制要因药不同,因病而异。例如:“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必求猪胆汁炒”。在特殊药材炮制方面,如对水银的制法,徽派炮制首次提出“用磁罐二个,掘地成坎……水银流于下罐水内”,此方法为后世医家加以引用制作。又如,徽派的黄连治各种火邪,对不同的火邪以不同制炒。

5.2 孟河医派,毒性中药炮制极其讲究 有毒中药一直以来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具有的毒性也给患者的安全用药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这些有毒药材以减毒增效。孟河医派源自于江苏常州,是一个著名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源起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民初。其延绵不衰,在临床诊疗上有独到而切实的效果,其独具一格的中药临方特色炮制技术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对毒性中药材的临床特殊炮制有其独到和显著的优势。

孟河医家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改进中逐渐形成了“和法缓治”的医疗风格,用药特点轻灵平淡,临证多用轻药,如用峻药亦应炮制使其不伤正,这是其“和法缓治”思想在毒性中药炮制中的集中体现,确保毒性中药临床疗效的同时不伤正[10]。如炮制马钱子时将浸、煮、油炸、土炒制法结合起来,炮制甘遂时用“甘草煎汤浸、面裹煨、炒”等多种方法以去其毒性,存其药性。孟河医家对毒性中药进行炮制减毒的同时,再结合临证患者的证候和症状进一步采用特色辅料临方炮制,更好地适用于临床。如半夏、天南星和白附子等中药在临床应用前常用生姜、白矾以及甘草、生石灰等进行减毒处理;对川、草乌等有毒药材普遍采用姜汁炒、姜汁炒炭以及绿豆煮制、面裹煨等炮制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去除毒性,另一方面结合病证促进临床疗效。

5.3 河南怀药炮制 经济和文化繁荣发达的河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期间吸引了许多名医于此地行医问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其本身特有的天然条件,此地盛产中药材达2000多种,其中著名的道地药材品牌有“怀药”、“宛药”等。河南中药特色炮制以其地产药材为主,例如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炮制药材有九蒸九晒熟地黄、黄精、何首乌、槐角、山茱萸、五味子,以上六位中药材合称为“六大蒸药”。在毒性中草药的炮制方面,例如天南星、半夏等药材的炮制,在传承古法炮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改善方法,创立了中药材趁鲜炮制工艺。

5.4 岭南药医结合 岭南地区有许多特别的炮制工艺和独具特色的炮制品种。因为岭南人体质常中虚湿蕴、脾气虚弱,故岭南医家诊疗时看重调畅气机,顾护气血津液,避免损伤脾胃[11]。故岭南地区中药常通过炮制缓和烈性,避免伤精耗气。岭南地区因常年气温高,湿度大,故临床用药方面常常需要炮制以达到矫正气味的目的,同时使药材便于贮存。蒸制法为岭南中药炮制技艺中最具特点、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炮制方法。岭南的中药材蒸制法在工艺上有用酒、醋、黑豆汁、姜汁等作为辅料进行蒸制,也有清蒸、四制蒸、发酵后蒸制等多种蒸制工艺[12]。

5.5 闽东水火保质 闽东是全国畲族人口世居地,文化习俗、畲医药的应用对闽东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最具闽东特色的炮制辅料当属童便及米皮糠。童便在闽东地区应用源远流长,当地群众认为童便具有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功效,常作为跌打损伤类中药的炮制辅料。其传统炮制工艺应用较多的有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此3种制法在确保闽东特色炮制中药饮片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3]。在水制方面,闽东特色炮制讲究“死水”跟“活水”的区别与疗效,“死水”为静止之水,“活水”为流动之水;在火制方面,扣锅煅法最具特色。

5.6 蒙药炮制特色 蒙医药因为蒙古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在其发展过程中于炮制方面亦积累了该地域特有的理论和技术,同时汲取了周边其他民族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形成其独有的民族医疗体系。蒙药与中药在炮制时大致相同,常以净化处理、炒、泡、烘焙、干馏、制霜等方式炮制[14]。蒙药的传统炮制工艺大致上可分成水飞、砂烫、清炒、火煅、制炭、奶制六种,其中奶制是蒙药炮制的特别体现。蒙药在炮制加工时所需的辅料与中药有所不同。蒙药因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常用牛奶、马奶、酸马奶、羊骨汤等奶制品或骨头汤来作为辅料炮制,解除某些药物的毒性的同时加强了炮制药材的滋补效能,深具民族特征。

5.7 维药炮制特色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其中在此地居住历史悠长的主要民族就有13个,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体系。维药是我国的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因其具有地域性、相对先进的理论学说、特有的中草药材、与其他地区相比独特的疗效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形成特色维药文化。纵观维药炮制历史,其最古老的炮制方法是先把药品捣碎,切制,洗净使体积变小后,泡水软化食用,其后采用了煅烧、特色炮制方法艾科麦提法等法。维药炮制常用的辅料大体可分为固液两种,固体辅料包括河砂、面粉、毛料等,液体辅料所用的有醋、黄油、蜂蜜、奶、麻油、鸡蛋清、巴旦木油等。此外,哈萨克人民在反复试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当的医疗临床卫生保健措施、预防疾病与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逐步形成并发展其独特的医学体系的同时,亦不断吸取其他各兄弟民族中药学等方面的经验,丰富其药学内容。

6 小结

中药炮制内容与技术博大精深,我国炮制流派具有鲜明地域性,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技术体系亦成为一方特色。然而,笔者只对全国部分中药炮制帮派与部分地区中药炮制进行探讨,其它部分地区及炮制帮派如陕帮、闽南帮、武汉的文帮、赣南帮等亦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及更深层次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炮制技艺在其发展的时间长河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点与技艺传承,故要增强对全国各地区中药传统炮制特色技艺的发掘、整理、总结、研究、传承工作,还要继承和弘扬各地的炮制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炮制理论学说、工艺与新科技、新设备相联合,推动传统炮制技术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素银.浅谈古今及不同地域中药炮制的差异和对药效的影响[J].中医文献杂志,2020,38(3):30-34.

[2]宋丽丽.不同区域中药炮制特色技术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4):191.

[3]潘颖洁,金策,郑艳秋,等.道地药材的炮制研究進展[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4):200-204.

[4]贾天柱.中药炮制药性变化论[J].中成药,2019,41(2):470-471.

[5]王炯,杨小源.王子义京帮流派中药炮制制备工艺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3,26(7):31-33.

[6]钟凌云,于欢,祝婧,等.炮制技术流派——樟树帮药文化探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1-6.

[7]马洁德.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传承与推广创新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7):182.

[8]吴蜀瑶,李洋,吴志瑰,等.建昌药帮的传统炮制特色[J].江西中医药,2016,47(11):11-14.

[9]梁国嫔,蔡萍,黄莉.“建昌帮”四制香附与生品香附挥发油成分的差异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9):5-7.

[10]颜晓静,刘产明,曹震,等.孟河医派毒性中药临方炮制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772-3773.

[11]夏荃.《岭南采药录》炮制技术的整理及特色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4):45-47.

[12]林慧,黄冉,梅全喜,等.《岭南采药录》药物炮制方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6):175-177.

[13]黄春情,沈廷明.浅谈闽东传统炮制技术的特色与发展[J].北方药学,2020,17(1):195-196.

[14]李群,张会敏,戴雪梅.炮制专家王琦论“道地药材,遵古炮制”[J].药学研究,2020,39(7):398-401.

(收稿日期:2020-11-06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流派炮制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