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的教:用任务驱动学习

2021-08-09 02:19严育洪
江西教育B 2021年7期
关键词:无锡市高水平驱动

编者按:

目标化学习、实景式学习、登山型学习、整合性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许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用任务驱动学习”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变革,最终提升学生学习力。本刊编辑部特邀严育洪老师为大家分享他的思考,希望能给关注任务驱动学习的老师们些许启发。

严育洪,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师训部主任。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35本,赴全国各地讲学300多次。“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成果获无锡市精品课题特等奖、无锡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入选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测试题:“‘人才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对于这样一句话,你会怎么去断句?”“人才,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这是大多数人的解读。虽然“人”在“才”前,但这种解读的注意重点是“才”字,往往忽视“人”字的存在。在教学中,看不到“人”的教学只会是灌输式,学生的学习也只会是机械式,教师是死教书,学生是死读书。

也有人断成“人,才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一个“人”字独自占先,人的尊严和意志、人的肉体和精神、人的本质和依托……对句子做出这种理解的人,往往是看重人的本质之人。在教学中,看到“人”的教学才会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乃至“先学后教”,看到“人”的教学才会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突出了学生这个“人”,是不是教师这个“人”就退场了?答案是否定的。成尚荣指出:“以学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以学代替教,学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缺一不可。没有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由此可见,“以学定教”不是“以学代替教”,学生“高水平的学”依然需要教师“高水平的教”。那么,教师该怎么实现“高水平的教”呢?

我认为,“高水平的教”应该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这也是第三种理解——“人,才,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既要看到“人”,也要看重“才”。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开始的任务设计,体现了“学(才)”的价值,让学生“想学”;最终的任务完成,体现了“人”的价值,让学生“享学”。

从“把学习看成任务”到“把任务变成学习”

用任务驱动学习,有效地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尚不能“把学习看成任务”的小学阶段,我们“把任務变成学习”——用大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用任务驱动学习,有效地变“跟着教师学知识”为“盯着任务学知识”,教师推出学生需要的任务,或学生自己产生任务,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中,教师藏在任务的背后,知识藏在任务的里面。这里,任务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情境,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价值,是一种评价,它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究要求都是教师提出的,学生只是奉命行事,对“为什么要探究”和“为什么要这样探究”并不清楚。用任务驱动学习,我们创设了真实的任务情境:“夏天来了,妈妈想给卫生间的单扇窗户装纱窗,我们该如何告诉厂家制作的样式和大小呢?”有的学生想到把窗户的形状画下来,此时就涉及四个角的度数以及四条边的长度等数学问题。在测量长度时,有的学生认为只需要测量相邻的两条边,于是教师组织学生验证;在测量角度时,学生大都认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于是教师也组织学生验证。

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到“任务是问题的发动机”

我们都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认为“任务是问题的发动机”。传统教学很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则是通过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继而通过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如图1)。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一课中,“这些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这个数学问题大都由教师提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活动。在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则推出任务:“这些书怎样包装最节省纸?”这是一个真实的生活问题,但这个生活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这里供探究的数学问题并非由教师直接提出,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任务虽然由教师设计(有时候也可以由学生设计),但因为所设计的任务是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想完成的,那么任务的外驱力就会转变成学习的内驱力。任务设计好了,任务的吸引力和思维力强了,学生的学习力才能更强。此中,“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研究表明,有三大要素可以激活人的内在动机,一是自主,二是胜任,三是联结,这三大要素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综上所述,学生“高水平的学”离不开教师“高水平的教”,教师“高水平的教”不会给学生“高水平的学”带来羁绊,相反会有一种促进作用。正如心理学家韦特海默所说“别人对你的感受,并不完全依赖于你付出了多少,而更大程度在于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付出”。同理,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并不完全依赖于教师付出了(教了)多少,而更大程度在于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付出(教)。用任务驱动学习,不会拖累学生的学习,只会给学生学习强劲的驱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无锡市高水平驱动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