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旧居天官府8号 抗战文化的缩影 文化界的战斗堡垒

2021-08-09 02:49杨艳
重庆与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旧居官府抗战时期

杨艳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老建筑讲述更加鲜活、立体的党史故事,一批批承载红色记忆的旧址“新”装面世。今年,郭沫若旧居、中法学校旧址、中共重庆地委旧址、沈钧儒旧居等陆续对外开放。依托这些革命遗址开设的主题展览,给广大市民接受党史教育、汲取奋进力量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经过整体保护修复的郭沫若旧居天官府8号,现作为新的陈列馆已试开馆。记者第一时间前去打探这座见证过重庆历史风云的旧址。

顺着渝中区七星岗伏牛巷缓坡向上,青色墙面、绿苔点缀的石板散发着旧时光的味道。在小巷深处,一扇砖石结构的朱红大门格外显眼。走进这扇雕花红门,豁然开朗。粗壮的黄葛树下,红色柱子、白墙灰顶的两栋三层小楼静静矗立,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天官府8号”。

这里曾是国民政府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内弟的私宅,后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处所。郭沫若自1938年起在此办公及生活,直到1946年5月离渝赴沪。因此,这里也是抗战时期众多在渝文化名人的重要聚会场地,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沈雁冰、老舍、陶行知等都曾是这栋小楼的常客。

当地人称它为“郭沫若旧居”或“天官府8号”。该组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名“天庐”,由主副两栋三层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组成。两栋楼房建筑面积共有600平方米,砖木结构、歇山式大屋顶,为外廊式中西合璧建筑装飾风格。

楼内现在设立了陈列馆,正在展出《文化洪波—抗战中的郭沫若与文工会》展。展览由序厅—“天官府的前世今生”,专题陈列展—“郭沫若与文化抗战”“第三厅和文工会领导下的战时文化繁荣”组成。

大厅内正中一尊郭沫若先生半身石膏雕像,让人肃然起敬。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文化抗战的铁血之气扑面而来。墙上老旧的影印照片栩栩如生,他们仿佛依旧在奋笔疾书,字里行间尽显文人风骨,留下不朽的精神印记。

展厅通过历史资料向观展者展示抗战期间,郭沫若及第三厅领导各界爱国人士宣传、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为维护团结、坚持抗战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这里是抗战文化的缩影,是抗战时期文化界的战斗堡垒。1938年至1946年,郭沫若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唯一有中国共产党人加入的政府文化机构。作为文化界领军人物,郭沫若一直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广泛发动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此先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天国春秋》等历史话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用11天时间完成的《屈原》。这也是他创作生涯最重要、最辉煌的时期。1942年4月3日,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当时最红的明星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张瑞芳饰婵娟,顾而已、孙坚白和施超等人参演。历史剧《屈原》燃起强烈的爱国斗志。重庆万人空巷,争相一睹爱国诗人风采。

1940年7月13日,“天官府8号”遭日军飞机炸毁。后经修复,1983年,“天官府8号”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对其文物本体建筑木结构、屋面、天棚、墙面、地面、室外环境及给排水等进行“修旧如旧”的恢复性修缮,2016年11月底修缮竣工。

猜你喜欢
旧居官府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伟人旧居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清代社会管理的流弊
心境
杨闇公旧居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武松打虎”背后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