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2021-08-09 19:55姚军林
学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数学有效性

姚军林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趋向进行改进与完善。在以往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并不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教师通常只在乎教学进度的推进是否达到合理的要求与标准,但如果相关有效性无法得到较大的提升,那么即便日常的教学进度推进达到了合理的标准,学生也无法在相应的课程教学中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58

当前很多教师在其教学行为的行进过程中,没有对教学有效性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在他们看来,教学有效性仅仅指的是教师在日常课程中进行的知识点传递数量,但实际上如果教师进行了高频率的知识点传递,可是学生却没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了解与运用,那么教学的有效性是无法达到理想状态的。因此,如果想要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其关注点应当在学生方面。

一、将数学课程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将数学课程生活化是激发学生数学课程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日常知识点讲解,通常都是以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方式呈现的。而不论是概念法则还是公式定理,其本身都太过抽象。倘若仅仅按照课本的知识呈现方式来进行相应概念法则以及公式定理的讲解,学生是无法很好理解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太过抽象的知识超出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相关知识点,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有所消减。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相关概念法则与以及公式定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其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与联系。知识点是抽象的,但是实际生活是具体可感的,如此数学课堂就实现了从抽象到具象的完美转变,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有明显的下降。学生也可以从具象的角度来进行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其学习兴趣就会获得明显的提升,这是十分适宜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当学生对数学知识課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那么日常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有效性就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将数学课程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广泛使用。

二、把握初中生心理,进行数学课程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进行数学日常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关键。但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明显提升,不仅仅只有将数学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一种。实际上,如果教师一以贯之的传统教学理念能够得到改进与完善,教学方式和态度能够与时俱进,那么日常的数学课程教学也将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所谓的摆脱传统教学理念,说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行进的过程中不应当将自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进行相应课堂进度的把控,而应当有意识地将课堂进度的把控权力与机会交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再会有难以融入相应课堂学习氛围,在相关课程讲述之外游离的错觉。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参与,本身学习能力以及天赋上的差异也不会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有效性提升的障碍,使得自身的日常课程学习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日常的初中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初中生心理的把控,按照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相应的数学课程教学。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习有效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因此相比较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思维更加敏锐与活跃,但也会更加敏感,因此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把握住初中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充分地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交流学习。只有营造平等友善的日常数学课程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有较为良好的学习体验,这会使得学生以完全不同的心态来进行日常的数学课程学习,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也能因此得到不一样的改进。当然,除此之外,相比较小学生而言,初中生更具有上进心以及好胜心,故而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初中生上进心以及好胜心强的特点来进行日常的教学课程方式选择。譬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方式选择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类的游戏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被相关活动所吸引,并且能够自发地参与到相应的游戏过程当中来。以游戏为依托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以不经意的姿态进行学习与领悟。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效率就能够有更加明显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日常课程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三、改进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进行教材中相应课程知识的教学。有了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方式就会围绕着相应的教材知识点来展开。但实际上,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进行教材中知识点的学习。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深度都在快速发育,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目标与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一分关注。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会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而产生变化。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便会尝试使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以及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学习。这会使得学生对初中数学的日常课程有更多的期待,并且学生也不会将进行教材知识点的学习当作进行数学课程学习的唯一目标。如此,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学习心理就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也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此外,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相互思维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地进行思维方式的改进与完善,还能够在日常的合作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与同伴的交流能力。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进行教学目标的改进,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猜你喜欢
生活化初中数学有效性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