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19题佳作选登(十)

2021-08-10 14:5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苦海大胆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实中,有人选择“知其不可而不为”,是正常的事,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去否定那些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之事的人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本题意在引领学生思考看似熟悉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材料前半部分“现实中,有人选择‘知其不可而不为,是正常的事”,可以理解为客观现实。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审题关注的核心,首先要弄清“不顾自身的力量”与“认定之事”两者的具体情形,然后才能确定思辨的具体内容。

“不顾自身的力量”可以指不考虑个人的体力、能力、资源、条件等的不足或不配,但仍然要去做某件事。“认定之事”可能是对人生、社会、民族有益的事情,也可能是一己之私甚至危害他人的事情。

立意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理由是:①是一种精神感召,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②能够激发人发现自身的潜能,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获得自信、坚定信念。③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观念革新的必要因子。

二、人不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理由是:①常常招致失败,于是产生挫败感,动摇自信心。②可能会损害个人信誉,丢失社会资源,不利于个人事业的推进。③即使成功了,也未必是因为自己的决策正确,有可能为下一步的决策埋下隐患。

三、做或不做自己认定的事,没有一定之论;我们要根据所认定的事情来决定做或不做。理由是:①人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固然有一些好处,但也有不少隐患。②人因为自身力量不及而不做某事,固然让人获得安全,但也丧失了很多机会。

命题:浙江省桐乡第二中学 王 军

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 桐乡二中101班 芮丹仪

千百年前,一老者望向前路,长叹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一老者静坐木椅,念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二人便是孔子与庄子,皆为思想大家,却持以不同观点。而我,更倾向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无畏的源泉。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天可以补全吗?海可以填平吗?烈日又真的可以追上吗?如此不切实际的念头,却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勇往直前,不懼挑战。

知其不可而为之,凝聚的是一种精神。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主张推行仁政,困难重重,甚至被人嘲笑像丧家之犬一样落魄。但他一直坚守着自己认定的大道,持之以恒,力求匡扶天下。

再如,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是一介书生,却拥有铮铮铁骨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掷地有声。组织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力挽狂澜的勇士,哪一个掂量过自己的力量,哪一个不是怀着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勇往直前?如同一条条潺潺的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成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民族精神品格。

西方有句谚语“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知其不可而不为的大多数,是现实主义者。但是明知前路充满未知,仍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的,都是勇士。来自中国登山队的夏伯渝,用43年的时间书写了“老人与海”的故事。26岁第一次与珠峰相遇,69岁终于征服了世界之巅。其间经历了双腿冻伤而截肢,但就是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之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魔童哪吒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摆渡人》中崔斯坦义无反顾地带迪伦重返荒原,回到现实世界;《魔道祖师》中魏婴始终贯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家训,锄奸扶弱,坚守道义。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精神,它经过岁月淘洗,它催人奋进,它影响深远,它传承至今,它还将延续。但是有一点,在迎难而上的同时,要辨别是非,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不为。

点评:这是一篇干净利落的论述文,从立论到阐述,从语言到结构,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最大优点是素材丰富,古今中外,真可谓信手拈来,又组织得恰到好处。若说不足,可能也恰恰就在这一点。有时论据过多,会有堆砌之嫌,反而冲淡了议论的效果。

(指导老师: 王 军)

心向阳光,大胆为之

[文] 桐乡二中101班 沈朱怡

知其不可而不为,是长辈的一句告诫,历史的一声警钟,为人的一条准则。大多数人会选择信奉和坚守,但也有人就是会不顾自身力量一往无前地大胆为之。

那么,究竟是“为”,还是“不为”?

社会上常有报道旱鸭子贸然下水救人而溺死、上前接救不慎坠楼的孩童而致残的新闻。由此看来,就个人利益来说,为之的确十分愚蠢,不为才是明智之举。

但是,巍巍二山下,愚公叩石垦壤,受尽嘲笑,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春秋乱世里,孔子游说列国,几遭拒绝,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身陷敌营中,文天祥遭四年苦囚,仍誓死不屈,从容就义,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实,为与不为,并无唯一答案,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我认为,只要于心无愧,向善之“为”或“不为”,都应大胆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时是一份执念。这份执念,可能会成为你人生小舟迷途之时的一盏明灯,也有可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甚至将你引入苦海。苦海遨游,也是一份独特的人生经历吧。苦海湍急的激流,能锻造出钢筋铁骨;苦海刺骨的冰冷,能打造出坚韧的意志。音乐大师贝多芬一度陷入耳聋的泥沼,但他坚定这份为音乐而为之的执念,突破耳聋的不可,达到了古典音乐的巅峰。所以,只要仍有机会,便要坚定这份为之的执念,大胆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有时是悲悯天下的责任担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份担当,融于血肉,刻于骨髓。它可以小到家徒四壁仍坚持每天为贫困地区捐上几个硬币,也可以大到面对严峻疫情义无反顾奔赴疫区;它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大禹以单薄身躯驯服洪水造福百姓,也可以绵延到杜甫以纸为载,以墨为器,在残破草屋中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心系苍生。只要心怀悲悯天下的责任,便会有股凛然正气,为或不为,都是英雄。

没有一双草鞋毅然踏上救国之路,何来而今迈步从头越?没有一颗颗爱国心突破西洋金丝笼软禁归来敲得一声声算盘噼啪响,怎有当今航天建设骎骎日上?没有一个个胸腔迎向重围、后背留给祖国,我们又怎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安心学习?一人为之,纵然是不顾个人自身的力量,但依然是一簇火苗,当火苗连结成片汇聚成海,不为的荒原上便会燃烧起熊熊大火。

我们也许一辈子成不了伟人,但我们可以心向阳光,做个大胆为之或不为而于心无愧的人。

点评:从立意的角度上讲,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更强,既没有全盘否定“知其不可而不为”,也没有极力盛赞“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是主张“于心无愧,向善之为或不为,都可大胆为之”。在素材的运用上,也显得眼界开阔,而且论述从容,行文流畅,丝丝入扣,堪称佳作。

(指导老师: 王 军)

猜你喜欢
苦海大胆力量
我家的大胆蜗牛
逃离过敏“苦海”
麦唛力量 (一)
大胆玩创意
孤独的力量
突出重点 大胆创新
一半一半
帮学生跳出作文的“苦海”
怀疑一切的力量
大胆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