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19题佳作选登(十三)

2021-08-10 14:5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巴桑对家家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走过千山万水,最魂牵梦萦的就是我们的家。

有时候,远方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在脚下,总是不断地在召唤我们前行。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这是一段开放性的材料。由“最魂牵梦萦的就是我们的家”可以把文章立意为“思乡怀家”。家在这里既可以是物质意义上的那个能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精神家园。由“远方是个更美好的地方”可以把文章立意为“在路上”。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周围的一切,因为熟悉早已失去了新奇。而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前方的不确定性,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所以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们不应一味沉醉于家庭的安逸舒适,而应勇于走出家门,去外面闯荡,在路上拼搏。我们更可以把“家”和“路”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立意: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所有的路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歸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命题: 金华市艾青中学 吴锡华

在路上

[文] 金华市艾青中学高三(5)班 王 韵

我们一直走在人生的路上,路的起点是家,从脚下的路延伸出去的是远方。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远方是个充满迷幻色彩的地方,它召唤着我们离开家,走向远方。

《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一起去往同一个遥远的地方。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能让唐僧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有那么大的毅力,他的坚持来源何处?是大唐,是他的家。正是因为这,才能让他有底气去远行。傅雷与傅聪,一个是在家牵系挂念孩子的父亲,一个是离家远行的儿子。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意化作一封封家书飘过大洋来到孩子身边。信中说:“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没错,家人与家,他们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们,不仅为我们指明道路,还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勇气。正因为有了家,我们才能更好地远行。

我们有家,因此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可以远行,是因为我们有家可归。

“飞出巢穴,不恋不惧,是为了带着天空归巢”,这是巴桑卓玛。她历经数十年的奋斗,从林芝的一个小林场,到考上北京大学,到在北京的奇正藏药公司拼搏了九年。之后,巴桑卓玛将一切归零。她回到西藏创立公司,帮助本地企业发展。她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回归。“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是钱学森。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到祖国参与建设,在受到长达五年的阻挠和迫害后,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是我国核工业的奠基人,是“两弹一星”勋章的获得者,他是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回归。我们终要回家,回到那个我们魂牵梦萦的家乡,回到无限延伸的坐标轴上的那一处永远不变的原点。

宫崎骏说:“到不了的地方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作家乡,我一直向往的却是比远方更远的地方。”的确,我们总想着去往远方,也为了抵达远方而不断地行走着,当某日突然忆起家乡而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已无法归去,只好在号啕过后继续上路。于是,家就成了我们心中的一个缩影、一种慰藉。每一个远走在外的游子,他们心中都会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家。家可能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它可能是一种声音、一种味道,抑或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他们便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进发。可当他们终于踏上了那块可以称之为远方的土地时,却发现路并没有到达尽头,新的远方在他们脚下延伸……家、游子、远方。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又要去往多远的远方呢?总之,他们一直在路上。

远方路灯明灭,银河倾斜,一斛星斗,洒满天街。我们心有家乡,因而不惧;我们心有远方,因而敢闯。我们总是在路上……

点评:所有的家都是远行的后盾,而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回家。文章把“家”和“路”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立意: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所有的路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文章先以《西游记》和《傅雷家书》为例来论述家是路的起点,然后以巴桑卓玛和钱学森为例来论述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家,最后引用宫崎骏的话指出“家”就是“路”,“路”就是“家”,我们一直在路上。文章条理清晰,有很强的思辨色彩。首尾两段文字议论、抒情相结合,富有文采,极具哲理,让人在品读中回味无穷。

(指导老师: 吴锡华)

远方非他乡,家亦远方

[文] 金华市艾青中学高三(5)班 丁 轶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也愿衣锦荣归,望尽越鸟南栖,桑梓守晨曦。

远方,一个被我们赋予了梦想的方向的尽头,是要穷尽一生为之探索的星河。家,是根之所在,是魂牵梦萦的净土。居于家,则向往远方;居于远方,则家正是远方。远方非他乡,而家,亦可为远方。

走过千山万水的李太白曾感叹“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远方,是中华五千年来历代先贤所毕生追求之地,也是你我“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的憧憬。古有夸父竭尽全力追逐太阳,今有钟南山院士英勇抗疫希冀胜利。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功有所成之士无不是用尽一生来前往远方的。因为那远方有着独特的魅力,她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也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和收获。黑格尔有言:“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远方虽缥缈虚幻,似不能触及,可远方带来的远不止幸福与满足,阅历、挫折、磨难、时光的沉淀,都是我们在那条通往远方的路上的收获。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三毛的话让人豁然开朗:远方虽充满希望,但一念之间,也会变成流浪;远方即使满目疮痍,若有家,也会重振光明。

家,一个哺育万物的地方。不论花草树木,抑或鸟兽虫鱼,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更不用说我们人类。远方是那青鸾,飘飘摇摇地飞进了家里。杜甫的“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不正说明了家是人的精神寄托吗?“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对家的思念,也正是万千游子对家的思念。不论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还是余光中那两峡之间一枚小小的邮票,都见证着家是人们的心灵归宿。

可是,远方为何一定是他乡,而家却不能为远方呢?细读朱光潜老先生所谈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发现远方既满足现实中的物质追求,也满足心理上的精神追求,家亦如此。席慕蓉在《七里香》中说:“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远方虽在万里外,但只要心系家庭,何妨把他乡认作家乡;而家看似仅为脚下之土,但若在外远游,对家的渴望和怀念,便使家成了远方。

“如今的故乡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去的地方。”熊培云此话恰好阐明了家与远方本是相对而言的一体。不论是对家的概念束之高阁,还是对远方的美好盲目追求,最终都会顾此失彼。因此,远方并非一定是他乡,也可以是寄寓家的情感的另一个家;家也可以是远方,心若在他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家都是遥不可及的远方。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无家可归”的人越来越多,“有家不回”的年轻人接踵而至。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从来不肯真正停留。”远方也许花团锦簇,但奔赴山海的我们总会慢慢停下脚步。“我欲乘风归去”,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只存在于回忆里,或许那便是故里。远方因家而温暖,家因远方而闪耀。

点评:本文开头以极具诗意的整齐句式点明了“家”和“路”本为一体,论点鲜明而又不入俗套。文章先写人们在家时都有对远方的希冀,而在远方时则又有对家的思念。接着笔锋一转点出家与远方只是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立意深刻、富有思辨。行文当中,各色事例信手拈来,各处引用契合妥当,既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文章具有极大的可读性。

(指导老师: 吴锡华)

猜你喜欢
巴桑对家家乡
野魂犬
人文
野魂犬
寻味中国年
饶阶巴桑研究60年述评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