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19题佳作选登(十四)

2021-08-10 14:5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茧房思想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来的,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受众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并从中得到安慰,从而将自己的生活置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将世界庞杂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消除了以前存在的诸多信息壁垒。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分裂的意见与情绪。大数据将这类信息整合起来,精准推送,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点,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好处:比如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信息茧房”为人们省去了大量检索的过程,此外,由于“信息茧房”的产生,人们处于同一类别的圈层中,同好者的存在增加了信息获取者的认同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缺陷: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分成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通过所划定的群组精准推送,久而久之,人们被困在各自的“信息繭房”,很难就分歧达成共识,甚至逐渐丧失了通过理解、协商而达成共识的意识。面对“信息茧房”,人们首先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同时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命题: 金华市艾青中学 吴锡华

破茧成蝶

[文] 金华市艾青中学高三(8)班 吴诗雨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信息传播中,公众会习惯性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对于“信息茧房”,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伪概念,有人认为这是应当袪除的社会弊病。对我而言,“信息茧房”是当下社会无可避免的产物,我们唯有趋利避害,才能破茧成蝶。

大数据时代的吊诡之处在于,数字信息海量增长的情势之下,受众往往陷于无法获取有用信息的窘境。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看似迎合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让用户无法接触不同立场的声音,蕴含着统一而固化价值立场的信息流将受众封闭于数字化的“孤岛”中。有人笑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而当今的社会,却是网络里看人,把人看远了。”这笑声背后的辛酸,是人与人之间近在咫尺的心灵却远隔天涯,隔出了所谓的安全感,也隔出了一个冰冷的世界。约翰·多恩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大陆。”社会中的你我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怎可坐井观天,让自己的视野受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呢?

更为严重的是“信息孤岛”中的群体在内部交流中固化了既有的偏执价值,并形成了网络“偏见共同体”。当这种价值偏见遭遇“孤岛”外的其他价值理念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甚而引致相互诋毁与抨击,形成价值分裂格局。“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淹没了理性讨论的声音,侵染了理性交往的网络公共空间,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理性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肆虐的时候,那些伪“公知”为博眼球、谋私利发布了多少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带偏舆论、误导民众、撕裂社会,其祸患可谓猛于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龙。沙龙起源于欧洲,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社交生活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沙龙从一种贵族社交场所转变为一种思想启蒙的场所,在沙龙里,贵族和非贵族聚集在一起平等对话。不同职业、性别、等级的人们,在沙龙里自由地探讨问题,由此推动了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公共舆论的产生,从而为现代公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到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碰撞,沙龙最终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哲人们活动的中心和一些革命思想诞生的温床。

当然,“信息茧房”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信息茧房”为人们省去了大量检索的过程。此外,由于“信息茧房”的产生,人们处于同一类别的圈层中,同好者的存在增加了信息获取者的认同感。

因此面对“信息茧房”,我们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保持理性,提高社会责任感,才能趋利避害,才能破了这“茧”,化为自由飞舞的蝶,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点评:本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行文,逻辑严谨,重点突出。文章开头在引用材料之后,马上鲜明地提出论点:面对“信息茧房”,我们应趋利避害,破茧成蝶。文章的重点是论述“信息茧房”的危害,从信息孤岛到阶层撕裂,逐步深入,体现了较强的思辨性。事例的佐证、名句的运用,以及对“信息茧房”的辩证认识,则充分体现了论述的严密性,富有说服力。文章最后点明面对“信息茧房”我们该怎么样,从而再次点题,深化主旨。

(指导老师: 吴锡华)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文] 金华市艾青中学高三(8)班 丁馨悦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日趋多样化的当下,刷抖音、逛微博、追网剧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人们往往会在这些平台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使自己获得愉悦感,渐渐地沉迷其中。而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

我们应突破“信息茧房”的桎梏,需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便可以化生万物,但如果万物完全相同,事物则无法发展继续。此话诠释了社会发展当“和而不同”。其实不只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同样如此。

“信息茧房”可以让人们处于同一类别的圈层中,同好者的存在增加了信息获取者的认同感。但我们更应看到它束缚了人们的视野,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你一直在看的,以及你以为的那个世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认识偏差:以为大家都是如此,这个世界本该这样,从而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如此的交往模式看似圆融和谐,但长此以往,人际关系会缺少“多样性”,无限的“趋同”反倒会让个人失去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的机会,也会让个人失去在碰撞中获得自我成长的机会——一个“你”与无数个“你”交往,如何带来个体的成长呢?于是兜兜转转,经年累月反复叠加,人们在自己的那条路上越走越窄。

因而面对“信息茧房”,我们既要“和实生物”,更要警惕“同则不继”的恶性循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既需要“志”同者,也需要“道”不同者,甚至“言”不逊者。他们的存在能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思想存在。我们不仅要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甚至要刻意去接触、去了解那些与我们相左的思想。

遥想北宋时期,保守派和革新派在政坛上互相攻讦、倾轧,朝堂一片腥风血雨,但在政治之外,他们的人际交往却并非都是如此。早期倾向保守党的苏轼偏偏与革新派的领袖人物王安石私交甚笃。王安石出于朋友情谊,在政治上的“敌人”苏轼陷入危难之时毅然伸出援手;而王安石晚年被迫退出政坛后,苏轼在路过南京时特意登门拜访。他们政治立场的水火不容是真,朋友情谊也是真,唯其如此,苏轼与王安石才能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理解对方的主张,二人的政治思想也日渐成熟。

纵观当下,我们在深陷“茧房”、互相抱团、寻找意趣相投的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同则不继”。主动去寻找一些和自己有差异的朋友,看一看他们的世界,辩一辩各自的立场。相对于一直待在“趋同”的交往舒适区,这一过程肯定会有思想上的碰撞,但我们正需要这种“趋异”式的碰撞交流来开阔视野、丰盈思想。

点评:文章以名言为标题,表述凝练,意义丰富。文章开篇由材料引出论点并与标题相呼应,然后围绕材料对“信息茧房”进行理论分析,指出“信息茧房”一味“趋同”的危害,提出无论是社会还是交友都需要“趋异”,并以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作为事例论证,最后点明在人际交往中破除“信息茧房”的意义,深化主旨。

(指导老师: 吴锡华)

猜你喜欢
茧房思想信息
信息茧房
材料作文“信息茧房”阅卷实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思想与“剑”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