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19题佳作选登(十六)

2021-08-10 14:5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两颗心李焕英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假期,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异常火爆,十几天突破40亿元。贾玲的这部处女作是为了纪念妈妈,故事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正是因为母女间的这份简单、纯粹、诚挚的情感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于是打动了万千观众。有网友留言说“哭到口罩全湿”“别画眼妆,记得带纸巾”,也有网友在朋友圈贴出自家“李焕英”的老照片,说明观众从中产生了“共鸣”。

“共鸣”是指因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像《你好,李焕英》这样的影视作品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很多文学作品会引起我们的“共鸣”,甚至遇到的一些事情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作品或者事情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什么会产生“共鸣”?请围绕“共鸣”这个话题,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这道作文题,联系学生当下的观影体验,被上升到鉴赏和思考的高度,意在考查中学生当下的视界、阅读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在成长中的一些感想与思考。审题的时候要注意,这则材料分两段,首段是为了引出话题“共鸣”,同时也提供了产生“共鸣”现象的一个比较贴切的例证。第二段提出“共鸣”的概念,并列举了一些“共鸣”的现象,学生须现场学习和理解这个概念,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思考产生“共鸣”的条件是什么,产生“共鸣”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参考立意:①情感互相感染,方能形成“共鸣”;②“共鸣”在骨不在皮;③作品返璞归真,方能引发“共鸣”。

命题: 德清县高级中学 方香椿

嘤其鸣矣,求共鸣声

[文] 德清县高级中学高一(12)班 王梓润

流水淙淙,自三千尺而下,一路演奏清脆的琵音,但仍希望有微雨落地相和。鸟鸣嘤嘤,绕林三匝,不过为博得其友之声。我们无时无刻不像它们一样倾吐心声,畅谈感想。此刻一声理解的回应,哪怕素不相识,也会温暖你的心房。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发声者,即为共鸣者。

心理学上,共鸣指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了相同情绪。人类的悲欢喜怒总存在着联系。动人的爱情故事能引发无数青春少年的遐想。烈士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激起一代代人报国的热情。因此,共鸣不仅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将这种情绪扎根在自己的心中,将它化为自己的行动和信念。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大卖。令人深思的不是观众观影时流下的泪水,而是离开影院后贴出的自家母亲的照片,以及与自己母亲的沟通,这才是最纯粹的共鸣。共鸣,不是油然而生转瞬即逝的情感体验,而是思考与反省,行动与自勉,一棵树唤醒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邂逅另一个灵魂。

共鸣的产生需要理解与感悟,需要两颗志同道合的心。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高山流水的叮咚之声,响彻千古,虽得了“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结局,却诠释了知音的真谛。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未曾谋面,仅凭一封封书信,就让两人成为精神伴侣,更让柴可夫斯基产生了许多灵感。追本溯源后,我们就会明白琴声与书信只是灵魂碰触的通道,共鸣才是这一切的本质。志同道合的心可以搭建出共鸣的桥梁,而共鸣让两颗心靠得更近,超越距离与生死成为永恒。

共鸣的产生,更需要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千千万万人在社會的急流中漫溯,他们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经历着艰辛,付出了汗水。去年“打工人”变成了热词,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在抱怨完工作的艰辛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工作的热爱。这正是“打工人”们体味了艰辛与汗水,却依然在追求美好的路上继续奋斗的共鸣。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和情感的渲染,就足以打动人心。

我们都体会过共鸣的美好,也希望自己的情绪能得到共鸣。但我们应该明白,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才能被共鸣青睐。我们不需要强行带入的假共鸣,也不应无病呻吟,矫饰情感去强求别人的共鸣。在“凡尔赛文学”“网抑云”充斥网络的今天,故作谦逊的炫耀和做作的悲痛已为人们所不齿。这些情感不应得到共鸣,也不符合共鸣的本质。虚伪和粉饰只能换来疑惑与不解,发自内心的真诚才会让无数人陪你流下泪水。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完全的感同身受或许不能奢求,同情与理解也能给我们安抚。嘤其鸣矣,求共鸣声。这是涤荡心灵的音乐,也是真善美的和谐。

点评:本文首段以自然界的流水与微雨、鸟鸣与友声的呼应起兴,继而思考人类的共鸣现象。第二段从心理学的概念谈起,提出“共鸣不仅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将这种情绪扎根在自己的心中,将它化为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观点,结合电影《你好,李焕英》进行了分析。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深入思考产生共鸣的条件:理解与感悟,还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深入论证后,作者又联系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再次深化了观点。本文的突出之处在于,典故信手拈来,语言雅致,最可贵的是对共鸣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充满了理性与善意。

(指导老师:方香椿)

共鸣——两颗心的碰撞

[文] 德清县高级中学高一(12)班 姚泓伊

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到的是我们孤独一人在黄昏落幕时,与世隔绝的凄惨悲凉;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联想到的是我们落魄潦倒,醉生梦死,而不知今夕何夕的无奈与屈服;读“聒碎乡心梦不成”,内心涌现的是望着车水马龙的聒噪,怀念故乡安宁的伤感……

人们看着别人的潦倒境遇而潸然泪下,总以为是因为同情心,却不明白实际上这是自己的心在哭泣,是两颗心的碰撞使维系着的两份情产生了共鸣。

《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就是以画面重塑的方式来唤醒人们的记忆,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共鸣并不只有这一种方式。共鸣需要的是“共”,而核心手段是“洞察”,洞察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洞察一切易被忽视的小细节,然后选择是去刺痛它还是修补它。

刺痛这一手段是以讽刺为主,放大人性恶的一面,或将时代残缺的一部分毫不留情地抖搂到大众面前。就比如“只有衣服才知道你的秘密”这一句话,辛辣地点明人心的深不可测。人戴上名为“虚伪”的面具,将已经包装设计的一面“销售”出去,人开始变得商品化,“拜金主义”“假名媛”更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不免激起人的共鸣,一边是反省,另一边是无奈与落泪。“人之初,性本善”,但很少有人在经历利益熏陶之后,仍能保持初心,这不是一个人的痛,这是时代的痛。

而更常见的手段是修补创伤,是治愈心灵。举个简单的例子,近期上映的《你好,李焕英》,电影中体现的纯真质朴的母女情感,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起大家的共鸣。共鸣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情动人,使人卸下心理防线,完完全全地沉浸在情感里。

人的生命中总有许许多多的过客,或擦肩而过,或伴我们前行,但没有人能伴“我”一生,最终陪伴人一生的只有自己,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才能尝遍。当你不被理解时,你的情绪会爆发,但成年人会隐藏,会重整旗鼓,重新上阵。但共鸣可以让你的情绪无处可藏,让你的喜怒哀乐充分释放,让你的内心有一份依赖与寄托,这就是共鸣最大的魅力。

共鸣,就是两颗心在同一频率上发生了一次最坦诚的碰撞。如果遇见了,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点评:该文谈的是对共鸣的理解。开篇以信手拈来的诗词阅读中产生的共鸣为例,在铺排的诗一样的语言中,由现象走向本质,指出这些现象背后,不过是共鸣。接着作者开始深入阐释自己对共鸣的理解。共鸣是记忆的唤醒,更是洞察人心,刺痛要害,并修补创伤。作者联系了现实,针砭时弊,深入地分析了共鸣的这两种内涵。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共鸣让你的情绪无处可藏,这也就是共鸣最大的魅力。因此作者提出呼告,由衷感叹:若遇共鸣,真是人生应该珍惜的一大幸事。全文语言典雅,思想深邃,时代性强,不失为一篇佳作。

(指导老师:方香椿)

猜你喜欢
两颗心李焕英情绪
你好,我的“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 观后感
《你好,李焕英》:如果这就是TA想要的呢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女神
汉字趣解(五)
都是美好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有两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