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19题佳作选登(十九)

2021-08-10 04:05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徐成抗疫新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末,我们都没料到工作、生活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如此大的冲击。

2020年初,我们都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迷茫,无法判断离“隧道”尽头还有多远。

2021年初,回顾一年抗疫经历,我们为人类抗疫表现出的韧性与智慧惊叹,也为零星不绝的疫情而忧心。

生活或人生,总是在确定与不确定中跌宕。如何对待确定和不确定,考验人类的智慧,影响我们的选择。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本题从现实生活出发,其中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回顾了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事实,让人感觉生活中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而第三段则陈述了经过全国人民一年的不懈奋战,终于初步掌握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确定性。由此切入对人生的思考:生活总是那么的不确定,然而在众多的不确定中也同样存在着某些确定的规律。基于上述认识,本题的立意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一、基于对“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去剖析其中的哲学内涵,也可以去分析“确定”与“不确定”的关系及两者相互转化的条件等。

二、从“不确定”中看到“确定”,进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时,我们亿万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应对,终于在最大限度上战胜了疫情,我们的努力保证了胜利的确定性。

三、从“确定”中看到诸多的“不确定”,进而在人生中保持一种警惕和审慎。

当然,行文如果仅仅只是用一些事例来佐证世界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就显得思维不够深入。如果只是就材料中的疫情写疫情那就更是离题了。

命题: 衢州第二中学 徐成辉

寻找确定的智慧

[文] 衢州第二中学高三(3)班 徐子泰

人生,总是在确定和不确定中跌宕。许多人喜欢确定,因其平静而稳定,因其易于应对;也有人喜欢不确定,因其惊险而充满挑战。

无论人们喜欢与否,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当今世界越来越不确定。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老天爷的“脾气”;时至今日,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不确定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直面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而不能幻想确定地度过一生。

面对不确定的事,有的人会手忙脚乱而不知如何是好,而有的人则显得成竹在胸,于谈笑间解决问题。后者之所以能如此从容不迫,是因为他们认真地准备好每一点确定的、力所能及的事。没有人天生就能应对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只有经过精心准备、运筹帷幄,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正如风险投资人吴军,他对每只股票、每家公司都有细致的分析研究,因此股市波动之时,他往往能及时止损甚至从中获利。他应对风险的能力正来自事先详细周到的研究与准备。

有了充足的准备,还必须有开阔的思维和大胆的冒险精神,方能从容应对不确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果断大胆地采取封城措施,从而极为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反观有些国家,面对不确定的危机,保守固执,优柔寡断,不采取行动,最终导致疫情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局面失控。采取因循守旧的策略,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危机之时,可能只是缘木求鱼;敢于创新思维,采用看似大胆实则合理的手段,往往起到釜底抽薪之效。以充足的准备为基础,胆大心细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便是应对不确定的不二法门。

而当成功地应对了一次不确定之后,这次危机也就转变成了机遇,让人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也正是在应对不确定的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应对疫情的程式和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一个个确定的危机解决方案。今后即使有零星的疫情出现,也必能反应迅速,消解于无形。这便是中国经验,这便是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面对不确定,深思熟虑,做充分的准备;胆大心细,用创新的思维;吸取经验,形成新的程式。这便是应对不确定的时代的最好方法,这便是我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中国贡献!

点评:作者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去分析了生活的“不确定”越来越强烈,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从“不确定”中寻找出“确定”的智慧。然后分层论述了面对“不確定”需要深思熟虑,充分准备;胆大心细,创新思维;吸取经验,形成程式。层层深入,举身边事,尤其是中国抗疫来佐证。最后自然绾结全文进而提升主旨。文章结构清晰,考场中可以快速成文,但思维的深度、语言的美度都有待提高。

(指导老师:徐成辉)

荆棘已除,薪火犹在

[文] 衢州第二中学高一(7)班 徐 衡

跋涉在时光与命运的跌宕之中,我们时而遭遇迷茫、陷入不测,然而我始终相信,在这一切“不确定”中,总有一些东西是“确定”的,是足以被相信的,譬如正义,譬如良知。

命运的残酷往往在于受害者并没有做错什么,就被突然剥夺了幸福。我们无法想象因为保姆纵火而失去了美满家庭的男主人,该是怎样一种切肤之痛,可是我们看到了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候,那个男人捐出巨额财物,我们为之动容。倘若易地而处,我想我大概会是失魂落魄、一蹶不振。对心理偏激的人而言,萌生报复社会的念头也极可能,可是他没有。这是我们看到的确定,看到的大爱无疆。

而在这一场抗疫中,令我们感动的又何止这一个呢?那些为了研究病毒而在负压实验室中夙兴夜寐的科研人员;那些毅然决然奔赴前线,为了素昧平生却又血脉相连的同胞们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有千千万万的基层工作者在我们看见或看不见的地方演绎着那样微弱却又那样让人慰藉的温暖……生活与人生充满了种种不测,我们也总能做出坚定的选择。

有人说:“AI与人类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它们没有感情。”的确,人工智能做出的每个选择都在严密的逻辑与算法架构之下,而我们人类却往往自己都说不清这么做是因为什么。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然而翻开史书,我们仍能读到的是:哪怕生活清贫也要把经济来源分一半给朋友的杨士奇;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来华并最终为此献身的白求恩大夫……《残次品》中写道:“人类这个物种,脆弱得可悲可鄙,又坚强得可敬可畏。”所以,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就像暗夜中的星河。

这种东西有时叫作爱情、友情,有时被冠以良知、忠义的名号。在不同的时代或被有情众生顶礼膜拜,或跌落神坛。然而不管它被追随信仰还是被埋没雪藏,都无碍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覆盖在它的身上。

也许命运充满了残酷的“不确定”,也许我们曾“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但我们能看到并确定的是那些我们愿意相信、坚持的东西。

“为众人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而今荆棘已除,薪火犹在。

点评:作者还是很会写文章的,这样的作品在考场上可能讨巧,他完全有别于人们常常入手立意的生活的“确定”与“不确定”,而是提升到人们对人类的高尚品质的追求的“确定”之中,算是别开生面。另外,作者在举例论证时善于用概述性的语言,简洁而内容丰赡;引用能契合行文,但缺少了一点分析。

(指导老师:徐成辉)

猜你喜欢
徐成抗疫新冠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笑对人生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