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 素读课本,学会迁移

2021-08-10 04:05陈优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任安实词小题

陈优

几年浙江省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是比较固定的,三道选择题,加上断句题,再加两道翻译题。其中三道选择题的考查分别指向实词、虚词和文章内容理解。虚词题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是显性的,而其他题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是或显或隐的。高考文言文复习,我们要重视对课本内容的梳理和积累,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獲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学会从课本向课外迁移。

一、梳理真题,对接课本与高考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来自课外,但很多字或词是直接来自课内或脱胎于课内。浙江省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2009年开始是苏教版教材的新高考,梳理历年文言文高考真题,除虚词题后半部分均来自课内,我们还能从很多的实词题和翻译题中发现考题和课本的关联。

(一)实词选择题高考链接

2012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实词题B选项为“而又辱之 辱:辜负”。

这道题中的“辱”字的解释是错误的,它的正确解释应该为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它与课本必修五《报任安书》中“曩者辱赐书”里的“辱”词义一致。而且2012年所选文言文《与荆南乐秀才书》与《报任安书》一样都是作者给别人的一封回信,都在开头表明之前友人给自己写信,《报任安书》里说“曩者辱赐书”,而《与荆南乐秀才书》中则说“辱书”“比又辱书”“而又辱之”,情境一致,词义也完全一致。

又如2019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实词题A选项“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这个“中”字与课本必修一《劝学》中“木直中绳”里的“中”同义。又如2017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上池州李使君书》实词题D选项“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中的“参”与课本必修一《劝学》中“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里的“参”同义。在苏教版教材之前,也有这样的例子,如2005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书褒城驿壁》实词题A选项“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与新旧教材中均有的篇目《逍遥游》的“置杯焉则胶”里的“胶”词义一致。

(二)翻译题高考链接

2020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翻译题第二小题的句子为“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题中的“学者”一词与课本必修一《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里的“学者”词义一致,均为“求学的人”。题中的“四方”与课本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里的“四方”词义一致,均为“各地的,四面八方的”。题中的“耻”字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里的“耻”词义一致,均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

又如2017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翻译题第二小题的句子为“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题中的“仆”字与课本必修五《报任安书》中的“仆非敢如此也”里的“仆”同义,都是“我”的意思,这是比较简单的。而题中的“游、夏”则相对较难,但是说难也不难,在选择性必修课本《〈论语〉选读》第十一课《诲人不倦》11.3章里有一句“文学:子游、子夏”,指的是熟悉文化典籍的是子游和子夏,学生做题时如果能联想到这里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素读课本,落实关键字词

明白了高考考点与课本的紧密关联后,我们复习时就要重视回归课本。很多同学也很重视课文,他们往往一边看原文,一边看着书本详细的注释以及自己上课时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进行知识点的识记,这样就类似于边看参考答案边做题,容易造成复习内容不是很难、自己基本都会做的错觉,而等到真正考试时,学生便会陷入看着那些在课本中出现过的“最熟悉的陌生词”却不能精准地写出答案的困境。

基于此,复习时我们可以通过素读课本,更明确地找出自己的知识盲区,查漏补缺,真正落实关键字词。什么叫素读课本?素读课本就是不依赖注释来复习课文。当然,复习时的素读跟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时的素读必然是不一样的,复习时的素读是在大致掌握课本注释的基础上,有意去除注释来检测自己对课本的掌握程度。具体训练时,我们可以将不带任何注释的课文进行挖空练习,将那些重要字词的解释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检测,使那些学生自以为理解、掌握却犹犹豫豫下不了笔的知识点完全暴露,进而补上漏洞,真正夯实基础。

字词的注释不仅要在这一篇课文中落实,而且当它在课外的文章中出现时,我们还要能将两者联系起来,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迁移。

例如2016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翻译题第二小题的句子为“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其中后半句“春秋问蛄蟪”当时也难倒很多考生,而且这句话直译也很难把意思表达清楚,这更是加大了答题的难度。如果考生素读课本环节做得好的话,就能把它和课本必修五《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个句子联系起来,“春秋”和“蟪蛄”两个词课本上都有明确的注释,“春秋问蛄蟪”其实就是“蟪蛄不知春秋”,学生可以用课本上的注释来解答此题,明了后半句指的是(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能知晓一年四季。

素读是不依赖注释来复习课文,但不是不要注释,恰恰相反,素读的目的是将课本的注释落到实处,熟悉掌握并有效迁移。

三、细读课本,比较辨别中迁移

高考是综合性的考查,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一词多义的存在,学会在比较辨别中迁移。

例如2017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翻译题第一小题的句子为“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其中最后一句“可不勉之”的“可”字,课本中最常见的解释为“可以”,如必修一《劝学》中的“金石可镂”,又如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又如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样的例句俯拾即是。可是我们将“可以”放入句中,“可以不努力啊”这样的翻译是不符合原文的语境的,不仅不符合,甚至还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对课本梳理得更细致些,就会发现“可”字,在必修四中一个注释为“岂”,是作为反问之词,那句话大家也很熟悉,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意指这样的情感,不用等到今日才追忆,当年发生之时,便已惘然自失,何从追寻?这样联系之后,我们将“岂”代入高考题中,就会发现“岂可不努力啊”才是真正符合语境的回答。因此,我们要细读课本,将有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才能在考试中多一些知识储备,在比较辨析中多一个选择,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文本,收获分数。

另外,课本到考题的迁移,我们除了要在基础性知识上学会迁移,更重要的是在能力上的迁移。高考选文可能有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虽然它肯定不会是课文中的那句,但是只要我们从课本中习得了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分析方法,获得了判断特殊句式的能力,那么我们在课外的文章中也是能够灵活运用,能够有效答题的。同样道理,词类活用等也有其规律,我们要将之化为能力,迁移到课外,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课本是源头活水,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学会素读课本,有效落实;学会细读课本,融会贯通。

猜你喜欢
任安实词小题
忘人之过的任安
《报任安书》一文的完全解读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叩问心灵,直抵生命——深读《报任安书》
文言实词推断法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