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 作文19题佳作选登(十二)

2021-08-10 15:2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阳刚之气女性化阳刚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针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公开答复函,表示将从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着手,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这一答复迅速冲上热搜,引起线上线下特别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热议。有人认为男孩普遍缺少“阳刚之气”,的确令人担忧,但也有人认为“女性化”不应是贬义词,对男孩子来说,兼具一些女性优点并非坏事。

班级近期将围绕上述现象组织一次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审题指导 ●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写作题,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是全国政协某委员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公开了答复函。聚焦的重点不应放在教育部对提案的公开答复上,而应放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原因和应对的策略、路径上。就“正名”而言,“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一现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究竟如何?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从政府政策导向、社会氛围营造、家庭积极参与以及个人自我警策和锻炼等方面来防范和破解?当然,上述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地加以深入阐述,不必也不可平均用力。如果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教育部的答复为什么会冲上热搜,则偏离题意的焦点。

发言稿,主要诉诸听觉,要有听众意识。因此,从内容上讲,要十分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多用点提纲挈领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讲,要适当口语化,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命题: 朱昌元

养浩然之气,塑阳刚之魂

[文] 金华一中高三(9)班 曹婉颖

大家好,对于材料中的现象,我的观点是:养浩然之气,塑阳刚之魂。

我们处在一个小鲜肉崛起、日韩潮流偶像盛行的时代,他们引领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观,甚至带动所谓的“女性化”。主流媒体的电视剧、综艺节目里,闪亮的耳环、浓厚的妆容、搔首弄姿的举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顺口溜“油头粉面小细腰,矫揉造作兰花指”,描述的就是当下网红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和做派。偶像如此,青少年们也纷纷效仿:描眼线,涂口红,割双眼皮,等等。阳刚之风衰微,病梅之势初显,令人担忧。

那么,何谓女性化?难道单指男生注重仪表,腼腆内向、表现脆弱的一面吗?非也。我个人对女性化的理解是:从性格到举止都很软弱。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概念。我们之所以不认同男性“女性化”,是因为往往伴随女性化而来的,不仅仅是举止行为的柔弱,还可能是性格的软弱,进而让男性无力承担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如果男性“女性化”成为一股社会潮流,血沃之地将会失去阳刚之气的土壤。倘若只是个体的软弱,尚且不足为惧;但若是整个群体的软弱呢?历史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两晋时期,男子以阴柔为美,喜欢涂脂抹粉,说话细声细气,贬低武功贬低骑射。直至战争来临,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子,被铁骑践踏而亡。有研究表明,“女性化”的男性,在危险来临之时,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包装成被保护者。这些孱弱的青年,几乎失去了担当的勇气,用帕斯卡尔的比喻“脆弱的芦苇”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同时,反对男性“女性化”不代表我们歧视偏女性化的男性,我们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弗洛伊德表示:“在每个人的内部,纯粹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无论是在心理意义上,还是在生理意义上,都无法找到。相反,每一个个体都表现出了一种混合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绝对女性化或男性化,个体差异是被容许存在的,我们并非要泯灭这种差异的存在。人常道:“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尊重差异,兼收并蓄,五味调和,方有百味纷呈。

然而,尊重个体差异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样的审美倾向坐视不管、放任自流。习总书记有言:一个时代要奏响一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阳刚”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性格。

由此我们呼吁阳刚之气的培养。青年毛泽东曾言:“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文明其精神,必自野蛮其体魄。”但是,阳刚之气是指体魄强健,外表粗犷吗?不。《人民日报》评论道:“阳刚之气不是外表,而是内心。”阳刚之气不能单从外表来定义,而是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是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这才是植根于我们心灵沃土上苍郁的大树,以铁似的杆子,直指浩渺的苍穹。

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但更重要的是,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重塑刚健勇毅的气质,方能养浩然之气,塑阳刚之魂。

点评:这篇文章概念辨析很到位。对“女性化”“阳刚之气”这两个关键概念的辨析由反而正,拨开认识上的迷雾,使得文章的论述自然而有力,观点的得出水到渠成。结构上,思辨展开也很充分:先分析此种潮流的危害,再承认尊重个体差异,然后又进一步,提出“尊重个体差异并不意味……”,顺势提出要重视“阳刚之气”的培养。一“承认”一“提出”,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观点。

(指导老师: 吴燕燕)

弱梅傲寒冬,魂在品自高

[文] 金华一中高三(14)班 任冠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近年来,受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新生代对于纤细清秀的“花美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偏爱。但传统一代认为,孔武有力、阳刚才是男性的标配。在我看来,对各种审美标准的接纳和包容恰是一种气度和胸怀。

其实,许多所谓的“性别教育”都立足于男性应当阳刚的固有认知。这种男女有别的观念是由特定时代背景、社会分工等多重因素造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到现代,“男主外,女主内”早已成为过去时,可这种刻板印象没有彻底改变,而且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社会归属与认同,如那些声音阴柔、衣着偏中性、不够阳刚的男子经常会遭到无端的鄙视与指责。

这完全是错误的。我们需要认识到,男女因为性别引起的气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男性度”和“女性度”都有差异。正如李银河所言:“人性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落在极度男性化与极度女性化这两个端点之间的任何一点上,而不是强求每个人都落在极端点上。”我们应该允许具有异质性别表现的人存在,男生既可以粗犷,也可以精致。刻板单一、僵硬固化的审美趋向只会缩小美丽的外延,限制生命的活力。

再者,难道外表精致柔美就不能内心坚毅勇敢吗?其实男性的外表形象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并不相同,仅仅从外表对男性下定义则不免有失偏颇。孔夫子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魏晋风度至今令人向往,是因为我们看到涂脂抹粉、宽大袖袍下傲立的魏晋风骨。“伶界大王”梅兰芳先生以乾旦闻名中外,在台上妩媚动人,尽显女性婉转之美,而其在抗战中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出的铁骨至今令人动容。有很多人在外表上或许少了些棱角与粗犷,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的高尚品德,为人处世表现出的君子之风,以及为家为国不默而生的英雄气概,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大丈夫”呢?

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在并不能简单等同,阴柔与英雄也并非决然对立,优秀的品质更不会因浓妆艳抹、奇异装扮而减损一分、消减一厘。现代生活中,因为个性选择等种种原因而趋向装扮女性的男性,同样能成为内外兼修、顶天立地的“伟男子”。因此,像部分学校开始推行性别教育,南京某学校甚至开设“男孩班”来培养男性应该具有的阳刚之气的做法大可不必。

同学们,处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对“娘化现象”当然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弱梅也曾傲寒冬,为人魂在品自高。我们应重行而不重形,认识到魂在品自高,更应该悦纳他人,尊重、包容他人的审美观念。

谢谢。

点评: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充分,结构清晰。亮点有二:其一是论据的使用,用议论带出论据,而不是单纯举例。论据选用剪裁得当,切题有力。魏晋风骨一笔带过;梅兰芳事例则勾勒两个细节。其二,语体得当。作为班会上的发言稿,文章颇具交流意识,首尾两处的称呼与感谢词绝不是赘语,其实一举三得,既得体,又照顾了听众的心理,还顺势发出了倡议,是一篇成功的情境式作文。

(指導老师: 吴燕燕)

猜你喜欢
阳刚之气女性化阳刚
心存阳刚之气,书写青春华章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剔除金石气中的杂质,保留纯粹的阳刚之气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康熙:阳刚雄健
觉醒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分布式电驱动商用车驱动防滑控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