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类材料作文“错觉”构思演练

2021-08-10 03:54曾传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1年5期
关键词:错觉彼岸论点

曾传华

文  题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请根据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一、把握材料内涵

写材料作文,不管是哪类材料,读懂材料,把握内涵,都是审题立意的重要步骤。材料的内涵,是对立意的限制,更是基础,是生发点。相对而言,诗歌类材料作文比其他类材料作文审题难度要大,这主要体现在读懂诗歌、把握诗歌内涵上。

解读诗歌类材料,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品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隐喻性、象征性或指代性。解读时,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想象,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诗中选择了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错觉》一诗,选取了两个意象:此岸与彼岸,通过彼此的羡慕,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对快乐幸福的某种倾向、看法。以“错觉”为题,表达了作者對这种现象的否定。

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这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还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这样的语句,往往是画龙点睛的议论句。

2.析内涵,明主旨。抓住诗中关键语句,深入品味,由表及里、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辩证思考,分析它们包含的是非、善恶、褒贬等,并据此领会内涵、明确主旨。《错觉》一诗,透过“此岸”与“彼岸”的错觉,揭示了不正确的幸福观,启发读者思考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传达了这样的人生哲理:尽管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有着不同的痛苦与不幸,但幸福与快乐其实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体味。

二、由此及彼,发散思考,确定立意

读懂诗歌,把握诗歌内涵,是作文立意的基础。接下来,还要在这一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新颖的立意角度,确定立意。

诗题是“错觉”,“错觉”的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认识。结合诗歌内容,此岸与彼岸对“快乐”“幸福”不正确的认识,是在“快乐”“幸福”观上产生了“错觉”:双方均以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都羡慕对方,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都没有真正了解对方,也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

为什么此岸和彼岸的想法不谋而合呢?当然存在一个因果逻辑,由果溯因,或由因追果,就能发现材料的含意。之所以产生幸福在对岸而不在自己身边的认识、感受,是因为它们通过比较(攀比),陷入了常见的心理误区,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自己不曾拥有的正是自己想要的。总以为活得不如别人快乐幸福,却不知幸福快乐的根源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快乐”“幸福”的错误认识。

经过这样分析,就可以确定“快乐与幸福”这一话题,可据此进行发散思考。

现实生活中,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欲壑难填,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人性使然,也是人性的悲哀。说到底,这是心理不健全,不平衡的表现。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谁都过得比我好——无论是金钱、地位、名誉,还是爱情、婚姻、工作、职业、成绩等,我都居于人后。有这种心理的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想凭借努力去改变现状,总生活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和哀怨中。久而久之,负能量越积越多,就形成了悲观、懒惰、爱空想的病态性格。

怎样纠正这种认识的偏差呢?当然靠正确认识快乐与幸福。俗话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假如此岸到了彼岸,或者彼岸到了此岸,深入了解,就不会产生这样武断的结论。这种错觉,实则是主观臆断的产物。因此,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这样的立意:不必羡慕别人的快乐,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感受幸福,就要正确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要珍惜眼前,做好自己;知足才能常乐,在知足中奋进,快乐和幸福是奋斗来的;他人未必比自己快乐、幸福;人要从自己制造的陷阱中走出来;不要盲从、不要迷失自己;要正确看待他人和自己……

诗歌的特点是“用形象说话”。而形象往往来自于生活,在立意时就要有“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意识,与生活、社会、人生对接,进行思维发散,激活原始的生活积累,找到有生活体验及独特感悟的素材,并上升到人生高度来认识。

三、巧妙选材

在选材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发散思考:自己对快乐幸福有过这样的错觉吗?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这样的错觉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有没有能正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从而获得快乐幸福的人或事……其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种错觉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庄稼总是人家的好”;一些人总是“看”到别人比自己有钱、比自己快乐、比自己幸福;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于是人们迷恋那些得不到的,反而对拥有的不珍惜。

四、确定文体,巧妙谋篇布局

作文,一定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就本题而言,既可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还适合写散文、小小说等。

比如,可选择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记叙文,如,自己一味羡慕别人的成绩、才艺、能力、家境等,盲目地模仿别人,结果迷失了自己,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一次偶然的际遇,让自己明白了幸福的真谛,从此放下包袱,徜徉在幸福中。

又如,探究快乐幸福的真谛,写成议论文。先提炼一个明确的、新颖的中心论点,像“幸福就在此岸”等。然后,可以概括描述各行各业的人幸福生活的场景,也可以概括描述自认为“不幸福”的种种表现,由此引出论题,揭示论点。“此岸”只是比喻,即比喻自身、现在、拥有等。然后,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逐个证明分论点。而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此外,还可展开想象,延伸思维的触角。如,人常常羡慕“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生活,那就可以让自己变成一只麻雀,去经历觅食之苦、生死之劫,便会深刻地感受到做人的幸福。又如,老鼠可能羡慕比它更强大的动物,让老鼠变成猫、变成狗、变成人,经历猫、狗、人的痛苦生活,它就会得出还是做老鼠幸福的结论。

当然,还可以着眼“快乐”与“幸福”的异同进行开掘。

猜你喜欢
错觉彼岸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彼岸
针与盐
错觉极限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到了彼岸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幸福不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