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

2021-08-11 02:06龚雷雨
中学生物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摩尔根萨顿染色体

龚雷雨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无锡 21400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颁布后,高中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自此,昭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关于优秀课的标准,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还是有公认的共同要素的,如倡导学生主体、强化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注重讲练结合,理得清、讲得透、练得精、用得活,等等。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优秀课,理应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架构、路径突破、策略选择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内容言之有理、结构严谨合理、方法有条有理,实现问题与思维并行、科学与人文并重、预设与生成并进,在坚持课程育人价值导向、体现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依从知识发生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深度融合学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简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思路与过程。

1 科学的方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课教材内容的编排,从萨顿的假说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再到摩尔根解释的验证等,具有鲜明的逻辑推理路径。无论是实验材料的选择,还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对学生的学习都有较强的启发性,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围绕科学家的不懈探索过程,精心设计体验性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开展演绎推理,主动建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才能凸显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2 严谨的结构

教师要发现并学会从关注教材编写逻辑到把握教学设计逻辑。本节教材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进行编排,本身就有严谨的逻辑结构:首先介绍萨顿基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似现象,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紧接着,教材提及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从理论上支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教材最后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则是综述,对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解释。

在明晰教材编写思路的基础上,教学实施的程序也就会清晰流畅。在课题引入环节,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还可列表比较,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新课展开阶段,教师可根据教材“思考·讨论”(分析减数分裂中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板块意图,组织学生画图或利用学具模型操作,呈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萨顿提出假说的过程,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领悟内化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推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引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时,教师要作阅读指导,并提出问题串:此实验现象是否符合分离定律?判断果蝇的显隐性性状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果蝇杂交实验结果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分别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为帮助学生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作知识铺垫,为学生探究作准备;在“思考·讨论”(摩尔根解释的验证)板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组织学生讨论、遗传图解绘制、实验设计等任务驱动形式,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像力,认同摩尔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又通过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引导学生画图或操作学具模型,在动手、动脑中学以致用,培养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在最后的交流总结环节,教师引导总结,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达到师生共同盘点、回味及反思学习的目标。

3 合理的逻辑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好课,理应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逻辑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要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开展生物科学史的教育,精心设计分类比较、画图、学具模型操作、实验设计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现生命世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探究生命奥秘的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科学思维训练,利用“问题探讨”,创设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产生联想。并提出问题: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为什么不测定全部染色体?教师从事实出发,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注意落实科学探究实践,利用“思考·讨论”,通过列表类比、画图或操作模型活动,使学生感悟“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为帮助学生感悟萨顿的类比推理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表1比较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启发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表1 基因与染色体的比较

教师还可利用“思考讨论”栏目,设计全体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在染色体上标注基因(一对基因),让学生画图表示减数分裂配子形成过程,或制作学具模型,让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对科学原理的直观体会。

教师将“问题串”变成“思维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可利用“思考·讨论”栏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验证,使学生认同摩尔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结论:①摩尔根为什么对萨顿的假说持怀疑态度?②比较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能想到什么?③摩尔根等人在分析控制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的位置时,可能有哪些假设?

接着,教师利用“思考·讨论”栏目设计问题追问,使学生认识到验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习得科学探究方法:①在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得到合理的解释后,为什么还要设计进一步的实验验证?②如何设计实验对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有几种可能的测交方式?你能画出遗传图解吗?③摩尔根等人的实验验证是如何进行演绎推理的?

这样的设计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习得方法,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资源。师生共同探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话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等能力。在“思考·讨论”环节,教师由质疑开始、问题入手、趣味对话,把师生共同关注的“萨顿的假说”“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等话题不断推进。

教师要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课程之所以重要,缘于它不仅是一个“教养”的过程,即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习得方法,而且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具有优良品格、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在展开“萨顿的假说”“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等内容时,教师既要遵循科学家原本研究思路,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创新,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探究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展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4 简约的过程

本节课教学可采用列表进行类比分析,借助画图或学具模型操作等体验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发展科学思维。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过程示意图

5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概括来讲,就是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氛围好、学业有进步、品格有提升等。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基本技能,这也是教学显性目标的达成。效果良好的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的情绪和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状态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因为,学习态度直接反映学生对生物学科以及执教教师的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果。当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小反映了其学习内驱力的大小。此外,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有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资料搜索、资料筛选等。学生只有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把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有效的课堂还会呈现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每个环节,且有比较深刻的思维碰撞,情境交融,师生、生生互动,彰显课堂的生命力。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目标定位恰当,符合课标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科情感、筑牢学科精神、奠定学科志向;应该依从知识发生发展规律,提升学生参与度、学习紧张度、思维深刻度、探究专注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应该目标达成度高,特别是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各有所思、各有所得、各有所进;更应该引导思想、敞亮思维、激活思辨。

猜你喜欢
摩尔根萨顿染色体
因一只果蝇摘得诺贝尔奖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因一只果蝇 摘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王都宝镇
能忍的人寿命长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手机监狱
英著名慈善家离奇失踪
摩尔根“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