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课堂质量,“问”出课堂精彩

2021-08-13 14:19金慧琦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金慧琦

摘要:建立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式,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根据学情精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积极地进行思维碰撞,探寻数学学习的本质。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教学实例,从问题情境的设计、提问时机的把握、利用学生生成资源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精准提问  深度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效率不高等情况,具体表现为:第一,随心所欲的提问。教师课堂提问很琐粹,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毫无目的地问,有些问题甚至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第二,蜻蜓点水的提问。教师明白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握住问题的要点所在,课堂随意提问,学生没有思维经历,问题没有价值。第三,华而不实的提问。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氛围活跃,实际上教师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精准追问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以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深度学习模式。因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他们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填鸭式”吸收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然而,要想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生需要通过交流、探究,重新加工和组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脉络图。

案例一:“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聪聪、明明和小刚一起搭乘一辆出租车,聪聪在全程的1/4处下车,明明在3/4处下车,只有小刚坐完全程,最后付给司机80元,问聪聪、明明、小刚各应出多少钱?

教师问:“想一想,总量80元该怎么分配呢?”

学生答:“按比例分配。”

教师追问:“如果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你觉得这个费用怎么分担比较合理?”

学生1答:“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把80元这个总量按照聪聪1份,明明3份,小刚4份的比例分配。”

学生2答:“当成分数应用题去解决。小刚行的全程是单‘1,小刚的费用是80÷(1/4+3/4+1),再算聪聪和明明的。”

学生3答:“聪聪和明明合起来跟小刚一样多,所以小刚付40元,另外的40元按1∶3进行分配。”

思考:教学效果最终能否内化为学生的深度探究能力,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日常问题会特别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中能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并主动探究。学生只有处于深度思考状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发现比、分数之间的互通关系,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精准把握追问时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的设计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追问的时机,才能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认知的冲突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点,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强化教学效果。

1.于认知冲突处追问,聚焦思维热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应把每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知识点的延伸处追问,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案例二:“3的倍数特征”

思考:如图1所示,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适时进行追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学习欲望,让他们主动融入课堂。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参与探讨知识构建的过程,才能达到深度理解的目标。

2.于知识的关键处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了如指掌,并抓住知识的关键点提出问题,达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成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掌握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中,很多教师把目光放在让学生发现植树规律上,忽视了“植树问题”的数学建模,导致学生即使找到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植树问题与平均分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确平均分出的是段,但植树不是植在段中,而是植在平均分的点上,即种在段与段之间的点上,点与段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平均分时,点与段存在点多、段少的关系”。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后,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帮助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师问:“你能找到身边哪些问题也是放在点上的?”

学生1答:“教室里的桌子,每隔50厘米一张,也是站在点上的。”

教师问:“这次不是树,是桌子了,桌子也跟树一样放在点上的,还有什么也是放在点上的?”

学生2答:“摆花、插彩旗。”

教师说:“要学会换个角度,换种思路来思考,让自己与众不同。”

学生3答:“车站。”

教师问:“那么,哪里能运用到植树的数学模型呢?请你画一画?”

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关键处因势利导,问在知识的生长点,问在模型的建构处,一次次的追问推动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原型中找到相同的數学模型,从教材中的“树”延伸到生活中的“树”。学生只有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并在不断思考中发展联想意识和迁移类推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从问题的现象中明白数学的本质,从而在课堂的深度学习中发展数学思维。

三、精确抓住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反思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事无巨细、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而在于能随着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随机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意外和错误发生,教师要将这些意外和错误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学习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反应力,善于利用这些错误追问,从错误中找寻适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并通过辨析交流找到纠错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纠错中获得新知。

案例三:“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问:“2a=a2正确吗?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1答:“是错的,如果当a=3时,2a=6,a2=9,所以2a≠a2。”

学生2答:“是对的,如果当a=2时,2a=4,a2=4,所以2a=a2。”

教師问:“谁说的对?”

学生3答:“我不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只有当a=2时才成立,其他数字都不行。”

教师问:“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学生3答:“如果当 a=6时,2a=12,a2=36,所以2a≠a2。”

教师问:“谁能从意义上说说为什么2a≠a2。”

学生4答:“2a表示2个a相加,a2表示2个a相乘,它们的意义不同,所以结果也不相等的。”

思考:追问就是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刻挖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教师只有在学生的错误之处精准追问,才能让学生发现错误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处,从而真正理解其本质含义。

四、结语

课堂就是为师生搭建一场精彩绝伦对话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要精准设计问题,适时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才能让舞台中的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追问往往是巧妙的启发,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真切感悟。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准的、有意义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史凤琢.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2]陶俊丰,刘殿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七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3]朱大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江苏教育,2006(3).

[4]钱存平.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J].教学与管理,2006(9).

[5]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5).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横峰小学)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