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2021-08-14 11:40赵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达拉溶栓神经功能

赵静

当前,基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增多,导致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递增趋势,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致死风险高等特点。当前,临床医学技术的提升成功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2]。临床工作中以早期溶栓治疗挽救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缺血办暗区、控制脑梗死病情、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另外,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可以用于脑组织保护。临床工作中,开始尝试依达拉奉、超早期溶栓联合治疗,以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脑组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基于此,本文就本院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联合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磁共振成像(MRI)、CT 等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标准;②患者发病-溶栓治疗时间<4 h;③患者意识清楚;④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⑤患者家属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②脑水肿以及颅内出血患者;③近期有手术情况患者;④严重创伤患者;⑤精神病史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62.5±5.9)岁。联合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7~75 岁,平均年龄(62.9±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7~0.9 mg/kg,初始10%剂量1 min 内静脉推注完毕,其余90%剂量1 h 内静脉泵入。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30 ml 静脉滴注,2 次/d,连续治疗2 周。另外,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均接受常规降颅压、脑保护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BI 指数评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参考NIHSS 评价,分数越低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恢复越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参考BI 指数评分评价,评分越高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 评分<1 分,BI 指数评分>90 分,患者基本生活可自理;有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 评分2~9 分,BI 指数评分70~90 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 以及BI 指数评分、病情未改善,以上效果未达到。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3.34%高于对照组的6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 NIHSS、BI 指数评分 联合组治疗前NIHSS、BI 指数评分分别为(8.6±1.3)、(44.5±3.9)分,治疗后分别为(3.1±1.0)、(83.3±6.8)分;对照组治疗前NIHSS、BI 指数评分分别为(8.6±1.5)、(44.3±3.5)分,治疗后分别为(6.2±1.3)、(67.3±6.5)分。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BI 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患者NIHSS、BI 指数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脑梗死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早期清除血栓治疗可以保护患者脑细胞、促进血流再灌注恢复,减轻脑损伤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针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治疗,以溶栓治疗方式为主,脑梗死患者超早期rt-PA 静脉溶栓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脑部血管再通,缩小脑梗死面积,溶栓治疗时药物包括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以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此区域神经元。临床上,依达拉奉广泛用于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依达拉奉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功效,在抑制脂质的基础上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缺血神经元生存能力,抑制脑水肿情况,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所以,临床早期溶栓治疗工作中辅助依达拉奉治疗,可以提高溶栓治疗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与临床康复。赵景燕[4]研究指出,依达拉奉、超早期溶栓联合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3.34%高于对照组的6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BI 指数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联合组患者NIHSS、BI 指数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依达拉奉联合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更利于患者病情控制、症状体征改善,临床价值显著。此次试验结果和李小佳[5]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对照组(超早期溶栓治疗)、观察组(超早期溶栓治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3.21±2.14)分、BI 指数评分(82.48±9.57)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4±1.45)分、(67.14±7.45)分,且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62.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整体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达拉溶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