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 内固定术的影响研究

2021-08-14 11:40张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抗凝股骨骨折

张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多见的骨科疾病,若患者未得到有效的处理或处理不当会造成骨折畸形愈合,对髋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3]。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高效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大部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手术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术中出血量多,因此,需长时间给予抗凝药物。为探讨抗凝药物对行PFNA 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本文以2018 年8 月~2020 年3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98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例,取得较不错的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8 年8 月~2020 年3 月接收的98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30 例;年龄65~82 岁,平均年龄(72.42±10.56)岁;9 例合并脑梗死、25 例合并冠心病、15 例合并高血压病。研究组中,男22 例,女27 例;年龄68~85 岁,平均年龄(73.16±10.43)岁;11 例合并脑梗死、24 例合并冠心病、14 例合并高血压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年龄均≥65 周岁;均符合病情诊断标准;均认可和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近期用过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者;陈旧性骨折者;年龄<65 周岁;精神或意识障碍合并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PFNA 固定,对照组术前停用抗凝药物,研究组术前未停用抗凝药物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7 片]75 mg/d。PFNA 固定主要措施:两组均应用全身麻醉(全麻)或硬腰联合麻醉,协助患者在牵引床上进行平卧,采用牵引、内收及内旋的方式对骨折进行复位,个别患者可将软垫置于其臀部下端以协助其进行复位。采用C 形臂X 线透视机对骨折位置进行确定后于大转子处行一3 cm 左右的外侧切口,将软组织分离使更大的转子顶点显露出来后予以开孔,并将导针插入,进行位置确认;随后将PFNA 钉插入,沿着股骨颈方向将导针置入,经透视将导针的位置确定后将其拔出,置入刀片并锁定,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后将远端锁钉和尾帽置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术后Harris 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应用Harris 评分法评估两组术后3 个月、6 个月的髋关节功能,含关节活动度、疼痛、畸形、功能4 个指标,分数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改善得越好[4]。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褥疮、骨水泥中毒反应、低蛋白血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ICU 停留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12.38±0.86)d 长于对照组的(10.39±1.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1

2.2 两组术后Harris 评分对比 研究组术后3 个月、6 个月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80.68±6.52)、(85.47±6.3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78.10±4.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Harri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术后Harri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发病例数呈持续升高的趋势[5,6]。大部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会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手术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需给予抗凝药物,但使用抗凝药物会提高出血风险,而临床对于患者围术期是否暂停使用抗凝药物或进行多长时间的停用尚无统一的认识和规定[7,8]。我国骨科指南指出,患者若应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则需于术前7 d 停止使用抗凝药物,避免出现硬膜外血肿,但未明确指出应用全麻患者是否停止使用抗凝药物[9,10]。为进一步明确抗凝药物对PFNA 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显示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ICU停留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12.38±0.86)d 长于对照组的(10.39±1.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3 个月、6 个月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80.68±6.52)、(85.47±6.3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78.10±4.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 内固定治疗时应用抗凝药物虽然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但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实现良好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考虑原因分析:老年人的骨质较为疏松,各项机能逐渐退化,极易产生不同的病理性骨折,而最为常见的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1.4%左右,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肿胀疼痛、下肢活动受限等,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威胁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1,12]。临床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通常采用常规PFNA内固定术治疗,其可以使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降低,加快功能恢复,但极易诱发等压疮、深静脉血栓、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疗效欠佳。而本研究组患者采用术中给予抗凝药物服用处理,研究结果显示中,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 内固定术治疗时应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预后快速康复。由于时间和样本量等原因,两组治疗依从性等情况分析,有待临床研究与证明。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 内固定术治疗时给予抗凝药物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住院时长,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髋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抗凝股骨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tually Beneficial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