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药学服务干预分析

2021-08-14 11:40刘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达标率药学口服

刘勤

糖尿病属于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特征表现,其分类较多,其中2 型糖尿病最常见[1]。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随患病时间延长,会对多个靶器官造成侵害,引起眼部、足部等并发症,降低生存质量。就目前临床治疗现状来看,2 型糖尿病患者多采取药物、饮食、运动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饮食、运动是辅助治疗措施[2]。有学者表示[3],药物治疗对2 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倘若没有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机,极易出现用药不良事件,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针对患者病情、药物治疗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药学服务干预,这对控制理想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成效。基于此,此研究选取在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分析药物治疗现状,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药学服务干预,旨在评价药学服务干预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12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0 例。对照组:男347 例,女253 例;年龄最小35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54.83±7.06)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11 年,平均病程(6.35±1.79)年。研究组:男378 例,女222 例;年龄最小35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55.12±7.63)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12 年,平均病程(6.42±1.8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书,表示对研究内容知情,并排除严重器质性障碍者、妊娠期糖尿病、拒绝参与研究者等。

1.2 方法 研究人员均对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现状进行整合,对整合结果加以分析。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明确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以患者病情程度及个人喜好制定饮食方案,并嘱咐患者合理用药,督促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研究组患者接受药学服务干预:①入院时:安排1 名药剂师和患者交谈,要求药剂师询问并记录患者病情、病史、过敏史等情况,交谈结束后,将药剂师掌握询问资料与患者实际情况整合,同时开展药学评估工作,最终制定相应的药学服务干预计划。②治疗期间:这一时间工作应委派临床医师完成。具体为:患者治疗过程,临床医师应实时追踪,以掌握用药情况,方便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医师应为患者制作时间表,告知血糖值监测的重要性,并督促及时检测血糖值,以方便根据血糖值起伏变化,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根据患者用药类型,予以针对性干预。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叮嘱胰岛素使用技巧及贮存方法,以免影响胰岛素质量;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掌握降糖药种类,详细介绍药物剂量、时间等信息。若患者用药后伴有胃肠道反应,应查明胃肠道反应原因,并督促患者遵医用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不遵守用药时间。另外,治疗期间,应积极普及药学知识,强调饮食、运动的重要性,嘱咐患者若用药后出现不良症状应向医护人员求助。③出院前后:患者出院前1 周时间内,临床药师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深入交流,交流内容主要是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并多次强调按时检测血糖值,坚持合理饮食和运动,摒弃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回访,了解患者用药近况,解决新问题,回访方式可选微信、电话、门诊随访等。

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药物治疗现状、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标准:空腹血糖3.9~7.2 mmol/L、餐后2 h 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治疗现状 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65 例,口服双胍类药物220 例、口服α-糖苷酶抑制剂药物27 例、口服磺脲类药物91 例、口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100 例、口服格列奈类药物97 例;研究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69 例,口服双胍类药物218 例、口服α-糖苷酶抑制剂药物32 例、口服磺脲类药物87 例、口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98 例、口服格列奈类药物96 例。两组药物治疗现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药物治疗现状比较 [n(%)]

2.2 血糖 研究组空腹血糖(6.26±0.87)mmol/L、餐后2 h 血糖(9.15±1.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5±1.08)%均低于对照组的(7.10±0.93)mmol/L、(12.26±2.39)mmol/L、(7.86±1.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血糖达标率 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94.00%、87.00%、91.00%,均高于对照组的71.00%、64.00%、67.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达标率比较 [n(%)]

3 讨论

近年来,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肆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2 型糖尿病属于自身代谢性疾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抵抗,导致胰岛素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对葡萄糖摄入与吸收效果降低,从而机体出现高血糖状态[4]。由于2 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征表现,所以患者若想达到较满意的控糖效果,必须实施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当前,临床始终坚持控糖、降药物副作用原则。所以予以有效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严管用药剂量、时间,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重要方式[5]。因此,实施切实可行的药学服务干预,可提升2 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发现:口服降糖药物仍是2 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药物治疗方式,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占比分别是89.17%、88.50%,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用药剂量、时间、方法不当等问题。由此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良、血糖达标率偏低等现象。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与常规干预相比,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干预,控制患者血糖,提升血糖达标率的效果明确,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开展药学服务干预期间,研究人员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病情选择最适宜降糖药物种类,保证了降糖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6]。例如:针对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建议患者使用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针对伴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选择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磺酰脲类药物,不宜使用格列本脲。临床药师应对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予以掌握,了解其适应证、禁忌证以及配伍禁忌等,便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用药指导。并且在患者用药期间,应实时跟踪患者用药进展及效果,根据血糖起伏情况,对药物治疗方案予以合理调整,以维持患者血糖稳定,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7]。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予以药学服务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提升血糖达标率,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值得临床应用和推荐。

猜你喜欢
达标率药学口服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匹多莫得口服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