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偏听的危害及矫治

2021-08-14 05:26黄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师

摘   要

偏听,即“选择性的听”,教学偏听是一种背离对话教学要求的病态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出筛选,只保留和听取自己想听的内容。教学偏听实则是教师权力的过度使用及由此带来的师生权力失衡,它抑制了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声音,弱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消弭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结合对话教学的原则,回归“倾听着的课堂”,应做到:确立生命知识观念,唤醒教师倾听意识;创设和谐课堂环境,构建“倾听共同体”;投入真实情感关怀,形成教师倾听智慧。

关键词

教学偏听  教学倾听  对话教学  倾听共同体

教学是借助语言工具来实现师生间交往的双向活动,而倾听则是沟通与对话的基础性条件,通过倾听才能实现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反之,教师的偏听则可能带来教学价值导向的错位,及由此引发的教学低效乃至失败。厘清教学偏听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矫治措施,对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升课堂互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偏听的本体阐释

倾听和偏听是一组相对立的概念。教学倾听是指“在教学过程(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基于相互尊重、平等的立场,听取彼此的各种表达(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表达等)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的知识、思想、生命、情感等层面的交往和互动”[1]。“教学偏听”是一种背离对话性教学要求的病态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个人偏好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出选择与过滤,只保留自己想听的内容。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在于,在功利化、单一化的教学目标下,知识增长成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更高效率地传授知识”也就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高追求,一切阻碍知识教学的活动都是应当被禁止的。

1.偏听是单向度的听

“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聆听学生”“学生聆听老师”和“学生间聆听”三种类型。“偏听”则消解了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以教师的“听”取代了学生的“听”,甚至学生只能听而不能言。在此情况下,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实质主导者,学生被动参与到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也就流于表面,被简化为知识的授受关系,对话教学也就徒有形式了。

2.偏听是虚假性的听

教师看似在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但并未调动感官去观察和体会学生的真实意图,也就难以做进一步的点评或展开讨论,这时的“听”也不过是教师刻意表现出的虚假表演。学生的观点没有进入教师的内心,也就无法引发教师情感上的共鸣,更难以对学生做出回应。根据戈夫曼拟剧论的观点,教学就是以课堂为舞台、以师生为演员、以教案为剧本,师生共同完成的“真实表演”,但教师偏听则是一种“虚假表演”,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真实声音,以至于课堂沦为了“借学生之口发教师之言”的独角戏。

3.偏听是片面性的听

在听的对象上具备选择性,教师的感官只面向部分学生敞开,只有那些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的声音才能被教师听见。教师的“听”带有个人偏好,教师只对那些符合自己预期的内容表达出兴趣和关注,而对不感兴趣、不合预期的内容则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倾听”与“偏听”的根本差别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否,“偏听”是一种教师停留在感官层面的听,学生的发言没有引发教师精神的共鸣,是教师“不走心”的表现。

二、教学偏听的危害

在福柯的后现代权力语境中,课堂是“一个由各种权利关系所决定的权力场域,身处其中的学生必然要受到这种权力的影响”[2],而教师由于其较多的知识而在师生这一权力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以知识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如何听、听什么、怎么听以及如何针对学生的话语做出回应,就有着一套自在的权力运行逻辑,而课堂权力决定着师生在“说”与“听”中的表现。

1.抑制了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声音

偏听意味着把部分学生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课堂话语的表达及反馈,在班级中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有着不同层级的“教学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出现了一个“看不见的边界”,班级之中因而有了两种类型的学生:班级核心人与班级边缘人。而决定边缘与核心次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否如教师预期,学生若能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就能在心理上向着教师靠近,反之则会被边缘化。这种关系实则是师生权力结构在教学中的微观呈现,只有那些对教师权力表现出顺从的“好学生”才能得到赞扬和认可,他们与教师的互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显性层。而那些表达能力不强、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教师的偏听中遭受了挫败,逐步丧失了参与课堂发言及讨论的兴趣,逐步被排斥在课堂活动之外。于是,在课堂中充斥着教师及核心学生的声音,也淹没了边缘学生的声音。边缘学生的课堂“失声”既有自身情绪、认知、学习成绩等因素,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中“听”的过程中流露出的个人偏好,由此在学生之间造成了诱导和分化。

2.弱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正确的回答能让教师获得较好的体验,但这其中可能暗含著错误的预设:正确的回答必然是好听的,教师在授课时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内容,只听对的不听错的,只听好的不听坏的。学习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对待学生错误答案的态度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知识观与教学观,包容学生的不足、正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尊重学生的个性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志之一。事实上,没有人能绝对正确,学生在知识、思维等方面的错误是完全正常的,反映出学生在特定学习时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自我成长所需的材料。教师若能理解到学生的这些不足并及时给予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反之,教师冷漠、无视的态度则会让学生害怕因犯错而受到批评,从而不敢在课堂主动表现。

在“偏听”关系中,教师无形中表达了这样的价值导向:教师肯定的都是正确的,教师否定的都是错误的。如此,教师的主观性被放大,教学成为了围绕教师展开的表演,学生出于犯错误的恐惧而与教师保持一致,假装发出同样的声音。部分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提出质疑,哪怕教师的讲授内容出现了错误也不敢发声,要么被动接受,要么就选择视而不见。而部分“聪明”的学生选择投其所好,为了迎合教师而有意回避错误,发出违心之声。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主动获取知识,也难以通过分享、辩论、质疑、内省等方式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陷入了被动的学习之中。其结果便是: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多,学习的快乐就越少,对获取知识的兴趣也越少,越是迷信于教师讲授的就越是在知识学习中失去了自我。

3.消弭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用于教育内容这一客体的主体性存在,并形成了由教师教学主体与学生学习主体共同构成的主体性关系。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自身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表征,学习这一活动是外界力量无法取代的。教师所传递的知识、观念、思维方式等不能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认识活动内化到个体化的认知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师生对话应当是精神与精神、灵魂与灵魂的相遇,其中包含了师生间厚重的情感,如此才能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当教师在听的时候做出选择时,也就意味着情感被冰冷地剥离,对话失去平等关系,这时的“听”就演变成了控制,对话变成了“独白”甚至沦为了训话,学生无法体验到雅斯贝尔斯所指的“灵魂相遇”。这种空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对话遮蔽了学生的真实感受,让课堂教学背离了学生生命整全之目的,课堂因而异化为静默的“一言堂”,只剩下学生的无声抵抗与消极承受。这种呆板的教学样态充斥着规训色彩,教师用“听”与“说”强化了课堂话语权威,学生也就在被动的学习中失去了主体地位,面临着学习异化的风险。

三、教学偏听的矫治与超越

教学偏听这一课堂病态现象的蔓延已引发人们关于对话教学的担忧。要回归“倾听着的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则需要从观念、环境和行动等方面入手。

1.确立生命知识观念,唤醒教师倾听意识

在传统知识观看来,学习意味着对知识的占有,教学则是让学生加速这一过程,从而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这种知识观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与客体世界对话的“认知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的“社会性实践”和与自我对话的“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突出了“对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3]。回归课堂倾听,首要便是重新确立一种以生命为导向的知识观,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的活动。生命知识是自我体验中确立并生成的知识,是关涉生命成长的知识,它需要学生的参与和感知,因此,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体验中把外在经验转化为内在经验,让知识真正融入到生命之中。

教学应是向学生心灵敞开的,要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为此应唤醒教师的倾听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表达空间,接纳学生的不同声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同时,教师也要对知识有更多元的理解,超越对“标准答案”的执念,客观对待学生的未完成性,包容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教师在对学生语言做解析的同时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创造性的方式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批判性思维。

2.创设和谐课堂环境,构建“倾听共同体”

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师倾听效果的外部因素,它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谐课堂环境是师生共同倾听的空间。首先,课堂中能包容“不合时宜”的声音,学生能没有顾虑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的声音不至于被在教师权威的束缚下被抑制。但要需注意的是,学生在发声时应遵守一定秩序,否则就成了嘈杂的“噪音”,课堂秩序也会被打乱。其次,课堂中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只有经过思考后的声音才是有意义的,代表着学生的真实意图。教师要理解学生声音背后的丰富信息,不仅要能明白学生的“所指”,还要理解话语中的“能指”。最后,师生间的对话渠道是双向互动、畅通无阻的,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聆听他人的声音,更能聆听自我的声音,在倾听中共同获得成长。和谐课堂环境需要师生共同创设,教师应怀着乐观心态投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认真倾听,同时对学生的错误保持宽容态度,营造有序而不失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则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声,积极就教学内容展开积极讨论,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创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倾听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偏听结构中,师生间是一种对立、紧张、倾轧的“我—它”关系,教师“教”与学生的“学”被割裂。在“倾听着的课堂”中,这种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被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所取代,师生在相互倾听、对话与理解中形成了“倾听共同体”。

3.投入真实情感关怀,形成教师倾听智慧

促使教师从“偏听”向“倾听”转变,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教师个体特征相适应的倾听智慧,让教师真正成为“倾听着的主体”[4]。课堂教学是师生传递信息的活动,学生的课堂发言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是学生在这一时期内知识、思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表现。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表达中捕捉到关键信息,更要带着情感、充分调动感官和心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从表象中察觉到学生成长中的细微变化,从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海德格爾认为,“必须有思者在先,诗者的话才有人倾听”[5]。思考构成了倾听的第一要素,只有思考着的倾听者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察觉到学生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倾听技巧是倾听智慧生成的催化剂,需要教师在经验学习中掌握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进纯熟。经验是可传递的,但智慧是“不可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只能通过对已有经验的体会、理解并结合自身特质,掌握属于自己的倾听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立华.教学倾听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49.

[2] 施兆莉.学生课堂权力、师生关系与课堂代际资源分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1):57-60.

[3]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

[4] 李茂森.大学课堂教学中倾听的缺失与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5(05):11-14.

[5] 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9.

[作者:黄干(1984-),男,广西河池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西南大学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圆我教师梦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