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评价

2021-08-15 10:26肖国泽陈厚赏梁小云阮世伟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胸腔镜

肖国泽,陈厚赏,梁小云,阮世伟

(阳江市人民医院 心胸外科,广东 阳江 529500)

自发性气胸属于临床胸外科常见病,以青少年患者居多,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目前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多采取手术方法,但传统小切口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大,术后患者恢复较慢[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胸腔镜技术逐渐成熟、完善,用于疾病治疗具有切口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为进一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微创治疗应用价值,我院对胸腔镜手术进行改良[2]。本研究探讨自发性气胸采取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8 例,以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9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9 例;年龄16~34 岁,平均(26.5±1.1)岁;经X 线诊断15 例为右侧气胸,14 例为左侧气胸。观察组男19例,女10 例;年龄17~35 岁,平均(26.6±1.2)岁;经X线诊断16 例为右侧气胸,13 例为左侧气胸。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双腔气管插管后行全身麻醉处理,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用健侧90°折刀卧位,以充分暴露患侧腋下。待麻醉生效后于患侧腋下第5 肋骨间作长度约10 cm 小切口,逐层对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和固定,直至肋骨上缘胸肌为止,充分暴露骨面后使用器械扩大肋骨间隙。透过肋骨孔隙对胸腔进行探查,确定组织粘连病灶的具体位置,松解粘连后观察肺部病灶,确认后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对肺大疱所在部位进行切除,要求从基底部开始切除,同时采用 “U” 字型方式缝合创口。待病灶切除后透过肋骨间隙向胸腔内注入适温生理盐水,人工给氧膨大肺部,观察是否存在漏气情况,如确认不存在则逐层关闭皮下组织,并于胸膜处涂抹浓度为0.45%的碘伏制剂。封闭胸腔后于第7 肋骨间留置封闭式引流管,并在术后观察引流液性状,查看引流管内是否存在漏气情况。观察组采用改良单孔胸腔镜手术:手术时麻醉、体位等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待麻醉生效后以患侧腋下中线和第4 肋骨的连接点为基础,作长度约为2 cm 的1 个小切口,将其作为胸腔镜手术的观察孔和操作孔。在切口上放置塑料材质的切口保护套,以便将小切口完全撑开。置入胸腔镜后观察胸膜粘连病灶具体位置,使用电钩松解粘连,并进一步观察肺大疱破裂病灶所在具体位置。使用卵圆钳夹取病灶基底部,逐渐使其变薄,然后借助内镜分离钳牵拉剩余病灶和病变肺部组织,并选择直线切割缝合器将病灶及周围部分肺部组织切除并缝合。缝合后注入适温生理盐水检查是否存在漏气情况,待确认无误后退出胸腔镜,并在该小切口直接置入微引流管(规格为8 Fr),尽量确保引流管的末端与肺顶部接近,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皮肤,直至贴合引流管外壁为止,术后气管拔管前先协助麻醉师充分膨胀肺部。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漏气、肺不张、切口延迟愈合等。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肺复张率均为100.0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

2.2 手术指标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的手术指标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属于胸外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胸膜受某些因素影响而产生损伤,导致肺部吸入的空气透过胸膜直接进入密闭状态下胸腔内,形成气胸症状[3]。引发气胸的最常见因素为肺部疾病,病灶在肺组织上扩散累及胸膜而发生破裂,或是靠近肺部表面的肺大疱、气肿疱等因肺部张力过大而发生破裂,使肺部、支气管内吸入的空气能够直接渗入胸膜腔,被称为自发性气胸[4]。原发性的自发性气胸是所有气胸类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者,该类患者中绝大部分是由于肺大疱破裂所导致,病灶位置位于上肺叶的尖端。肺大疱是指脏器胸膜、肺实质间生成的含有空气的空腔组织,由于该结构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肺部呼吸运动中所受到的张力相对增加,因此形成概率相对较高。临床研究[5]显示,在患者首次肺部检查发现肺大疱后,在随后5 年内发展至气胸的概率可达43%左右,且由于男女胸部组织生理结构的不同,男性自发性气胸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目前临床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其中保守治疗的操作相对简便,患者所需承担的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可直接选择胸腔封闭式引流法,在不进行开胸手术的情况下将空气排出体外,治疗中患者不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术后几乎不会出现并发症。但治疗后短期内的随访调查[6]显示,采用保守封闭式胸腔引流治疗的患者复发率可达到52%左右,在复发后只能选择开胸手术治疗。为了避免患者接受反复治疗时医疗成本的增加,除病情较轻的患者外,临床均推荐使用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小切口开胸缝合手术、开胸电凝手术、胸腔镜下手术等,可直接切除或采取电凝的方式破坏肺大疱,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随着目前国内胸腔镜技术的逐渐完善,其配套器械也更加精密化,胸腔镜下手术操作的准确率也大幅度提升。传统开胸手术虽然操作简便,且可在肉眼直视下观察病灶的具体状态,松解粘连组织,但由于所形成的创面较大,对胸部皮下肌肉会形成明显的损伤,术后疼痛感较强、应激反应较大,严重时还会影响周围肩胛骨、上肢骨骼等的运动功能[7]。因此,目前患者多选择更为微创的胸腔镜下手术,如三孔式、双孔式以及改良单孔式。其中改良单孔胸腔镜下手术仅作单一切口,且长度仅为2 cm 左右,可经由该孔置入特殊胸腔镜,借由胸腔镜内特殊结构置入操作器械,使得术中损伤程度降低。切口长度减小可尽量避免对肋间神经、肌肉组织、血管等造成损伤,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肺复张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综上所述,改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自发性气胸胸腔镜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共享魅力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